很努力是不够的

蔡垒磊 2025-04-23 13:41:24

文:蔡垒磊

经常有人抱怨说“我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生活还是这么难”,这句话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但其实如果大家把事儿全摊出来,却未必还能共鸣。比如公司里,你觉得同事一天天的并没有干多少事,而同事看你其实也一样。

真相是,你们两个很可能都不够努力。

小米刚被爆出来日均工作小于11.5小时的要被约谈,引起一片哗然,很多人表示自己赚不了大厂的钱,没那个命。但我想说,11.5个小时就算很努力了吗?不,特别是对很多没有家世背景的年轻人而言,是远远不够的。

底层人如何变富?一靠胆子大,投资——是投资,不是赌博;二靠机会加持。机会为什么落到你的头上?有运气,但不是纯运气,是前期越卷的人,就有越高的可能性获得这种运气,哪怕是你心目中啥也不干就会钻营的人,请问钻营是不是得卷?就他一个人在钻营?也得卷。所有你认为别人做了自己也做了的事,几乎都没有用,那只是你作为一个人要生存下去的标配而已。而所有有用的,都在于“别人没做而你做了,别人做了但你做得更多更好”的事情里。

鉴于大部分人的资质都是平庸的,那就只能比别人做得更多才行——哪怕只是更好,本质也是做得更多,因为对平庸的人而言,是无法在同等前提下做得更好的,所以“更花心思”“更专注”本身就代表着更多。

听起来令人很无奈,但这就是事实,它远远不是很多人认为的“不比人家差”就行了的。现代社会,是一个赢家通吃的社会,普女看不上普男,普男也看不上普女,你去社交媒体上看看,平均收入三四千,大家却都对100万嗤之以鼻——即“普通人”的范畴,被划定得越来越大,你超脱不了那根线,就都是芸芸众生,尽管你的生活相较于你的父母辈同时期已经有了大幅度的进步,但你依然觉得自己很苦逼,为什么?因为你的标配线被拉上去了。

即人人都有的东西,你就不再会为拥有它而感到幸福,以前父母辈结婚需要的三大件,在现代年轻人眼里,会认为“那是什么破玩意儿”。所以人人都富,等于人人都没富,所谓富,是一个相对词,只有你相对于别人富,才叫富。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有钱”只是一个表象,钱必须是能兑换成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才是有意义的。而你能兑换到多少东西,不取决于钱的绝对值,而是你的钱相比于别人的相对值——要是均贫富了,大家都一样有用不完的钱了,大家都想花钱买服务,谁tm想挣钱?那谁来提供服务呢?所以全球都一样富裕会怎么样?是没有意义的,是会灭亡的,也是逻辑上的伪命题。

所谓交易,必须是一个想花钱,另一个想挣钱才能成交;而极致的服务必须是一个特别特别舍得花钱,另一个特别特别想挣钱才可以做到。

所以普通人的普通努力,是根本没有用的,它就应该是仅够糊口。你想有超越别人的优越感,在社会阶层上往上爬,让别人高看一眼,就必须用“超出别人努力”的那个部分,去获得超额收益,或者超额进步,日积月累,才可能遇到一个机会,然后跳出那个划定给普通人的区间。

世界是一个大型的PVP战场,即player vs player。都说要“做大蛋糕”,让人人有蛋糕吃,才是真富裕,但这种说法是错的,当有人可以吃2块的时候,你吃1块就不香了;当人人都有飞行汽车的时候,免费发你一辆法拉利你也不一定要,因为还是会被人看不起——做大蛋糕,标准也会水涨船高,到最后,还是会回归人与人之间的PVP,你做出贡献,提供价值,都没有用,你只跟自己比,比赢了也没有用,你必须得卷赢别人才有意义。

这很不符合鸡汤导师的“教诲”,但这才是现实。

(完)

.............................................

我是蔡垒磊,感谢你的阅读。

2 阅读:24

蔡垒磊

简介:畅销书作家,著有《上行》、《认知突围》、《爱情的逻辑》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