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圣旨”,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
在公元641年,唐太宗李世民正式将她的第十二个女儿李孟姜册封临川郡公主,这原本应是一项普通的朝廷事务,但背后的复杂流程却让人惊愕。实际上,《册封临川郡公主制书》的出炉涉及了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等多个朝廷部门,牵扯了众多权臣,这才将这一“圣旨”得以发布。透过这一事件,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唐朝时期政令的严格与程序性,还会对古代皇帝权力的运作与真实情况有更深的理解。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b7a05a0d222d18c00ae7dc98c1efa0d.jpg)
纵观历史,圣旨这个词汇在电视剧里已被频繁诠释,通常是一位气宇轩昂的太监大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宣旨者得意洋洋,而接旨者无不诚惶诚恐,跪拜接旨,完毕后高呼“臣接旨”或“谢主隆恩”。虽然影视作品已将这种印象深入人心,但那些喜爱历史考据的人会发现其中的诸多谬误。不仅仅是这些标准的演绎形式,从影视剧中常见的“抗旨不尊”的观念,到对皇帝随意发号施令的误解,都大大偏离了历史真实。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093551eff7589ba7cfd9f016dcc7dbd.jpg)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圣旨并不是一个始终被广泛使用的称谓,早期的“圣旨”开头并没有固定的套话,且内容并非都是皇帝个人意志的必然体现。在东汉名士蔡邕的《陈政事七要疏》一书中,“圣旨”一词首次被提及,但这时是带有马屁性质的称谓。后来在秦汉时期,皇帝的命令无论称为“诏”还是“命”,都带有一定的权威性。特别是在唐朝以后,圣旨才逐渐演变成为官方文书的正式称谓。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8306cbe5d8a133cab7795fbfcb2361a.jpg)
以唐朝册封临川郡公主的圣旨来说,它不仅以繁复的流程、重重的审议而闻名,而且带有严格的程序规定。中书省作为起草单位,先向皇帝呈文,待皇帝签署后,再经门下省审核,最后由尚书省执行。每个环节都是相辅相成的,不允许有任何一方擅自行动。如此复杂的审批程序,其实也是为了限制皇帝的独裁行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38a3100c5bae595bcd2fb10eba52526.jpg)
圣旨的最终发布并非皇帝闭门造车之功。通常情况下,即使是皇帝的核心大臣中书省起草的诏书,也需得到皇帝的认可,并由门下省封驳(审核)、尚书省具体执行,才能正式发布。除了程序中防范皇帝失误外,常有历史记载显示,许多政令即使符合程序,最终因某方阻挠或皇帝犹豫而流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02077cd3081ab34158f86491ce23e25.jpg)
这样的情况不仅常见于普通的封赏,甚至影响了重大的政策决策。例如,唐朝皇帝往往热衷于削弱门阀大族的权力,可实际推行过程中却频繁阻力重重。可以想象,在大唐盛世期间,一道政令从提出到实施,必须经历如何复杂的程序和谈判。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等三省的严格制衡,正是为了避免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人之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ea3b7076d431791a989fdfc7197c128.jpg)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唐朝如此,宋朝、明朝乃至清朝都继承了这种严格的政令发布流程。特别是在明清两代,“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逐渐成为圣旨的固定格式,其中“钦此”更是朱元璋的首创,而清代的圣旨通常以“布告天下(中外),咸使闻知”结尾。各朝代为防止皇帝随意发号施令所做的努力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历史上的许多圣旨并非出自皇帝之手,而常常是中书省依照皇帝的指示,以千篇一律的方式起草。皇帝即使有意颁布某项政令,也会因受到门下省、尚书省或其他权臣的掣肘而不能如愿。在这种情形下,皇帝只能选择通过巧妙地运用私谕、口谕等非正式手段来干预朝政。可见,历史上绝大多数皇帝并不能以一人之力支配整片江山,政令发布过程与圣旨内容往往是朝廷政治博弈的结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8850f6c0848976e3ba9b883fb9d513f.png)
以上种种细节不仅让我们看清了历史上圣旨的真实面貌,也让人们明白了古代皇帝权力的真正运作机制。身处庞大的官僚体系中,哪怕号称至高无上的皇帝,在发布圣旨时,也难以完全绕开严密的制度和众多朝臣的制衡。一道圣旨背后的操作流程,让我们见证了古代政坛的复杂与深刻。#视界频道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