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的困局,就算朱元璋来了也不好使,灭亡是迟早的事

小侠客笔记本 2025-02-06 00:04:06

明末的困局,就算朱元璋来了也不好使,灭亡是迟早的事

崇祯大旱是指发生在1637年至1643年期间的一场严重干旱灾害。这场旱灾的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在近五百年的历史中实属罕见。当时,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共计13个省份(自治区)相继遭受了这场严重的旱灾。干旱少雨的情况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包括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和山东等省份,这些地方连续干旱超过五年。特别是旱灾的中心地带河南省,更是遭受了长达七年的连续干旱,其中以1640年的干旱情况最为严重。

这场旱灾,成了明朝灭亡的导火索。连接起来的多重灾难,暴露了这个处于风雨飘摇中王朝的脆弱。在这个国家的每个角落,人们都在挣扎求生,最终引发了规模庞大的动乱。

旱灾使得陕西的百姓陷入绝境,当时的延安府一年都没有降雨。到了秋季,饥饿的人们只能上山挖野菜充饥,不久连野菜也消失殆尽,大家开始啃食树皮,到了年底树皮也没了,只能挖青叶土充饥。青叶土含有的矿物质虽然能够暂时缓解饥饿感,但大量食用却会导致人们腹胀而亡。

而在延安府西部的一个粪场,每天早晨都有已饥饿致死的婴儿被遗弃在这里。这些婴儿有的还在啼哭,有的趴在粪土中试图找到食物。可到第二天,这些婴儿无一幸存。甚至有传闻称一旦独行的小孩被抓走,往往被煮了吃掉,而吃人的人最终也会因为无法消化骸骨而死。人相食,本该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幕。大量的民众因无粮可食聚众为盗,富人、地主和官员成了他们唯一能够抢劫的对象。然而也有被捉拿的盗匪坦言:“饿死也是死,不如抢劫饱死。”。

陕西巡按御史李应期上书崇祯,请求免除当年的税赋,并希望崇祯能拿出内帑赈灾,预防可能的民变。然而,李应期的请求最终未得到响应。接着,陕西向周围省份寻求粮食援助,却无果而终,大家都担心陕西已经开始的动乱会被支援粮食进一步加剧。

这一时期,边军饷银的短缺使军队士气低落。卢象升担任宣大总督时,对所辖军队的状况进行了实地考察。不久后,他接手了一支几个月没领过军饷,冬天仍穿单衣的军队。他屡次上书请求支付饷银,但都杳无音信。崇祯朝廷不仅无力赈灾,还未能及时处理军费欠发,最终导致军心涣散。

同一时期,崇祯在剿灭阉党之后,东南地区因水灾的频发,曾有大臣上书建言维修水利设施,崇祯指示内阁讨论。然而,当得知需要大量钱粮时,他犹豫再三,担心扰民,最终这项工程不了了之。

崇祯年间,一次次的自然灾害,社会压迫,以及朝廷的冷漠对待,直接致使民心涣散,人们不再抱有希望。大旱导致粮食匮乏,但赋税却不见减少,逼得无数百姓逃亡他乡。李自成原本只是因驿站的马匹被罚赔款,无法偿还债务,生活艰难,最终揭竿起义。

吴应箕曾在河南见证了大片农田荒芜的景象,这里的耕地没有大旱,却因苛捐杂税和繁重徭役,被迫卖牛弃地逃亡。连稍有富余的家庭也因要替逃亡的贫困户缴纳税赋,最终倾家荡产业被逼走。县令为了向上交差,根本无力关注百姓的死活。

当时,在这样的局势下,明朝远离了民意,失去了对底层人民的关注。地方官员关注的是上级的苛责,百姓的疾苦无人理会。这种制度下的腐败与冷漠,注定了明朝灭亡的命运。#视界频道激励计划#

1 阅读:10

小侠客笔记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