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东茅街茶馆一开业就爆满了。正月初四开始营业,早上7点茶馆就全部坐满,茶馆内人山人海,茶馆外是大量赶来的顾客,连收银台的队伍都能排到了外面大街上。
从清晨开业到深夜,位于长沙的这家东茅街茶馆,平均每天接待了15000人次。这个2024年9月启动的项目,已然成为了现象级的爆款案例。
重新引燃“茶馆风潮”的东茅街茶馆,是5000余平方米的大店,店开在长沙热闹的五一广场商圈,与热闹的黄兴路步行街一墙之隔,位置非常优越。
主打一个怀旧风,门店由二轻集体大礼堂改建,主体建筑保留着原貌,就餐区是传统的老式方桌椅,还有众多老物件。为了打造能代表一座城市的专属文化,操盘手特意从地方志中寻找关键信息,如长沙院子里的水井,本地特色的芝麻豆子茶、烟熏茶、沱茶等。
在产品方面,茶馆设计了“258”售价体系,2元的葱油粑粑、5元的花生瓜子、8元的红茶绿茶,性价比非常高。茶具也简单,就一白瓷缸子,还需要自己自助泡茶,体验感直接拉满。
东茅街茶馆的爆火也带动了长沙,乃至全国的茶馆热。
有餐饮人提到,差不多有四五个项目都在进行中,都是大店,投资很重,不少新启动的项目都在500万以上。这给沉寂已久的茶馆赛道带来了一线生机,触发了新玩法,新模式,新思维。
茶馆新玩法:
有点“文和友”,也有长沙特色的流量思维
2023年,新中式茶馆兴起。闲暇时刻喝喝茶,思考下人生,独有的松弛感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
2023年企查查显示“茶馆”相关的企业就有20.9万家,新增了2.15万家,相比2022年1.79万家,涨了20%。数据之外,也有开吉茶馆、哈茶福等多个区域品牌跑出,霸王茶姬、奈雪、喜茶等头部开始布局。
明眼人一看,这东茅街茶馆多多少少带了点“文和友”味。据了解,东茅街茶馆创始人,曾是广州超级文和友、深圳超级文和友项目总经理。
所以,我们不能把东茅街茶馆当成一个单纯的茶馆项目,它更像是“单一品类”的文和友,更像是一个文旅项目。
9月20日横空出世,一个月火爆出圈,5000平方米的店面依旧人挤人。打造者将“文化属性+社交属性”结合起来,才有了这一茶馆的爆火。
文化属性,是依照地方志来打造茶馆,让市井文化“师出有名”。社交属性是沉浸式的用户体验,能够打卡、拍照,刷爆朋友圈。这两点和超级文和友的打造非常相似。
更为重要的是,东茅街茶馆背后所呈现出具有长沙特色的流量思维。
先来看看东茅街茶馆的价位,2元的葱油粑粑、5元的花生瓜子、8元的红茶绿茶,还有各种物美价廉的小吃。消费者需要拿着白色大瓷缸子,自己去盛热茶,体验感十足。与过往50元起步、华而不实的新中式茶馆比,性价比不知道高出了多少倍。
这样子的定价精准击中了当下的刚性消费需求,更低的消费门槛能引来更多的消费客流,这将是巨大的传播体量。项目本身的打卡属性、社交属性,叠加上1.5万人的日客流量,即便品牌自身不做传播,“大爆特爆”只是时间问题。
这样的流量思维也是极具长沙特色的。我们试图比较下上海与长沙两地的“网红”。
上海有千人排队的网红汉堡SHAKE SHACK,有98元的银座仁志川生吐司,还有重新开业的“蛋糕界爱马仕”Lady M。上海的“网红”品类是外来的、潮流的,高价往往是卖点,吸睛点。
长沙有一直长红的小吃葱油粑粑、臭豆腐,都属于性价比极高的小吃。大火的笨罗卜浏阳菜馆也是高性价比路线,人均在50以下,像小炒牛肉、醋蒸鸡这些大菜都在40元以下。
长沙的网红品类往往走高性价比路线,较低的尝试门槛,让更多人成为传播主体,不过分需要依靠KOL和相关媒体的造势,项目自身就有起势的能力。十来块体验老长沙喝茶氛围的东茅街茶馆,也是运用这一流量思维的极致体现。
积累起来的巨大流量为品牌后续的发展打开了无限可能性,在堂食业务实现盈利后,零售板块也将开启。东茅街茶馆开始向一个完整体的文和友靠近。
别跟风!在地属性很难玩得转
网传估值高达两个亿、年内计划开新店的东茅街茶馆,似乎找到了一条茶馆新生的路径。但跟风不易,复制不易。5000平方米的大体量与前期巨大的投入是第一道门槛,更为重要的是茶馆的在地属性,也就是项目极力宣传的“地方志”这一打造方法。
打造者简名曾在采访时提到:“长沙的茶馆不仅有茶,还有地道的包子、小吃、面粉等,喝茶的品类跟其他城市也有很大的区别。”为此,他们通过查阅地方志、走访长沙老口子,恢复了长沙烟熏茶、老长沙沱茶、羊排粉、老长沙剁饼等特色餐食。茶馆内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有根有据的,与长沙文化紧密相连的。
越是与地方文化紧密连接的产物,越难以复制。
此前,长沙文和友在创造了“现象级”的流量神话后,却在广州、深圳等地“跌倒”。全国各地模仿文和友的造景项目,也只是“昙花一现”。一味做旧市井风,与城市文化联系甚少,就无法激起消费者的情感链接。
在东茅街茶馆,因为扎实的在地属性,不光有来打卡的年轻人,还有不少周边的居民,这让茶馆有了稳固的基本盘,再补充上来打卡的新客人,才有了1.5万人的流量总和。这点才是东茅街茶馆难以复制的原因。
这也是当时大批冒出的网红茶馆三个月速生速死的重要原因,只用花架子,没有真本事。这也是整个市场给予的反馈,给予真正的内容创作者更多积极的支持。
不过,东茅街茶馆想要再复制自身的“流量传奇”,也不容易。规模化与稀缺性,往往难以兼得。其最早一轮的投资人黄海在接受虎嗅采访时表示,长沙的品牌非常擅长去创造细腻的用户体验,但并不擅长提升效率,去进行标准化的复制和扩张。
在黄海看来,未来,他看中像东茅街茶馆这样一城一店的模式,看好品牌作为线下流量入口的独特价值。
这个故事,像极了曾经的文和友,而东茅街茶馆能否打破“走出长沙就不红了”的魔咒,仍需交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