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龙永图与美谈判,美方:中国肉只能做狗食,龙永图如何回应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3-20 04:18:27

1997年,中国正拼了命想挤进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大门。

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搞定的,从1986年开始谈,我们整整努力了15年。

而1997年,正是谈判最火热的时候,双方你来我往,针锋相对。龙永图是当时中国的首席谈判代表,站在风口浪尖上。

这一年,他跟美国代表团杠上了一件事儿,美方有人放话说“中国肉在美国只能做狗食”。

这话听着就刺耳,龙永图也不是吃素的,他当场拍桌子,要求对方道歉,还要停了谈判。

那时候的谈判有多难

想明白这事,得先搞清楚1997年那会儿中国和美国在谈啥。

加入WTO,对中国来说是个天大的事儿,意味着能真正融入全球经济,跟世界做买卖。可美国那边不愿意轻易放手,非得让中国多让步。

双方在好多问题上都掰扯不清,比如市场准入、知识产权,还有农业标准。尤其是农业这块,肉类进口的标准成了个大疙瘩。

美国人想让中国接受他们的检疫标准,这样他们的牛肉、猪肉就能大摇大摆地进中国市场。可中国这边有自己的标准,觉得没必要完全照搬美国的,食品安全和国家主权得自己说了算。

这就僵住了,气氛越来越紧张。就在这种时候,美国代表团有人蹦出了一句“中国肉在美国只能做狗食”,直接把火药桶点着了。

这话听着不只是技术问题,更像是赤裸裸的羞辱。意思是中国的肉质量太差,压根儿上不了美国人的饭桌,只能喂狗。

这不光是对产品质量的挑衅,也是对中国整个国家的瞧不起。

换谁听了都得炸毛,龙永图自然也不例外。

当时谈判主要在日内瓦进行,龙永图带着团队跟美国代表团没少碰面。

美国那边的主谈判代表是查伦·巴尔舍夫斯基(Charlene Barshefsky),她是个硬茬儿,谈判风格强势得很。

不过这话未必是她说的,更可能是团队里某个负责农业问题的人放的炮。毕竟农业谈判是那时候的重点,肉类标准又是核心争议之一。

这话传出来后,立马在谈判桌上炸开了锅。龙永图当场就火了,直接拍桌子,声音不大但很有力,要求对方道歉,还说如果不道歉,这谈判就先搁着。

这反应快得很,也硬得很。美国那边估计也没想到他会这么刚,开始还有点愣,后来在压力下低声说了句抱歉,算是把这茬儿暂时压下去了。

龙永图为啥这么硬气

龙永图这人,不是随便拍桌子发脾气的。

他1943年出生在湖南长沙,家里条件一般,靠自己一步步爬上来的。1965年从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后,进了外经贸部,干的就是对外贸易和外交的事儿。

早年他在北京街头找外国人练口语,攒了不少实战经验。后来又去了联合国,混过纽约和朝鲜的办事处,见识过国际舞台的复杂。这些经历让他既有底气,也有策略。

1997年,他已经是外经贸部副部长,首席谈判代表,扛着中国入世的大旗。这活儿不好干,外有美国压着,内有国内各种声音盯着。他得在谈判桌上既守住底线,又不能把关系搞得太僵。可面对“中国肉只能做狗食”这种话,他没法忍。

这不是技术问题,是尊严问题。拍桌子,要求道歉,是他当时最直接的反应,也是在告诉对方:中国不是随便捏的软柿子。

这事儿后来被报道出来,国内不少人觉得解气,觉得龙永图给中国人长了脸。他这反应,也挺符合他一贯的风格——原则上不让步,但在策略上灵活。他不是为了逞一时之快,而是要让美国人知道,中国在谈判里是有底线的。

“狗食”这茬儿虽然闹得挺大,但没直接把谈判谈崩。1997年那会儿,双方都还离签协议远着呢,真正的突破得等到1999年。

这件事儿更多是个插曲,但也不是没影响。它让谈判桌上的气氛更紧张了,也让中方在农业问题上更警惕。美国那边可能也意识到,再这么挑衅下去,中国不好惹,谈判还得接着谈。

国内这边,这事儿传开后,舆论有点沸腾。老百姓觉得美国人太嚣张,龙永图的硬气让人挺直了腰杆。

当时的报纸和评论里,这事儿被拿来当例子,说明中国在国际上得硬起来。不过具体报道不多,毕竟那时候信息没现在这么发达,谈判细节也不是随便公开的。

从谈判大局看,这件事儿算是个小浪花,但也反映了当时的核心矛盾。美国想让中国多开放市场,中国则得在开放和保护自己之间找平衡。肉类标准只是其中一块,背后是整个农业和经济的博弈。

要聊这事儿,离不开龙永图这个人。他不是那种光会拍桌子的人,更多时候,他靠的是脑子。他在谈判里有个外号,叫“铁面柔心”,意思是表面硬,内心有分寸。他知道啥时候该强,啥时候该退。

比如1999年中美谈判最后关头,双方卡在7个问题上,美国人威胁说不答应就全盘推翻。龙永图直接顶回去,说这7个免谈。

后来国家总理亲自出面,5分钟搞定,签了协议。这里面既有他的硬气,也有他的配合。

他自己说过,谈判是门艺术,得在坚持和妥协间找平衡。他不爱跟人吵,但也不怕吵。面对美国这种强硬对手,他能沉住气,也能抓住机会反击。“狗食”这事儿,就是他硬的一面,但他在15年谈判里,更多时候是用智慧在周旋。

谈判最后咋样了

到了1999年11月,中美终于签了双边协议,算是迈过了一大坎。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的WTO会议上,中国正式入世,成了第143个成员国。龙永图那时候站在会场中央,看着外经贸部长石广生签字,估计心里挺感慨的。

入世协议里,农业这块妥协了不少。中国同意降低关税,开放一部分市场,美国的肉也能进来。但中国也保住了自己的底线,比如检疫标准还是按自己的来。

这结果不算完美,但对那时候的中国来说,已经是能争取到的最好局面了。

加入WTO后,中国经济跟坐了火箭似的。2001年到2011年这十年,出口翻了好几番,企业跑出去跟世界做生意,老百姓日子也越来越好。

肉类市场也变了,美国牛肉、猪肉进了中国超市,中国自己的肉也开始往外卖,虽然没美国那么大规模,但也在进步。

不过跟美国的贸易摩擦也没少过,从肉类标准到后来的关税战,双方的博弈一直没停。龙永图那时候估计也没想到,他当年谈的东西,会影响到后面几十年的格局。

2003年,龙永图从外经贸部副部长位子上退下来,当了博鳌亚洲论坛的秘书长,接着推亚洲合作。

2010年,他又当了全球CEO发展大会的联合主席,依然在国际上混得风生水起。他的经历,不光是他个人的牛事儿,也是中国从闭门造车到全球玩家的一段缩影。

他后来回忆谈判时说过:“我们不是为了争口气,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这话挺实在的。他那代人,扛着压力把中国带进了世界,挺不容易的。

回头看1997年的“狗食”事件,可能就是谈判里一个小插曲,但它挺能说明问题。那时候的中国,还没现在这么硬气,但在龙永图这帮人的努力下,一步步站稳了脚跟。

这事儿让人看到,中国在国际上不是光挨打,也会还手。

龙永图的回应,不只是个人性格的体现,也是中国那时候的心态——既要融入世界,又不能丢了尊严。15年的谈判,熬到2001年入世,靠的就是这种韧劲儿。

现在中国在全球经济里啥地位,大家有目共睹,而龙永图当年拍的那一下桌子,也算是个小小的起点吧。

一个湖南伢子,靠着自己的本事,在国际舞台上跟人硬碰硬,最后还赢了。

这样的经历,谁听了不得说一句:牛啊!

参考资料

《龙永图:今天仍在“闯关”的经济外交家》

0 阅读: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