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到访延安,吃了毛主席的三菜一汤后感慨:这种事世间没有过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3-19 04:14:38

陈嘉庚这个名字,提到中国近现代史,很多人都不陌生。

这位从南洋闯荡出来的华侨企业家,到后来倾尽家财支持中国教育和抗战,再到晚年坚定站在新中国一边,其经历可谓传奇。

而他1940年到访延安,吃了毛主席那顿简单的“三菜一汤”后发出的感慨——“这种事世间没有过”,更是成了历史上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

陈嘉庚是谁?

要聊陈嘉庚到延安的故事,先得从他是谁说起。

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生在福建同安,也就是现在的厦门集美区。他17岁那年跟着父亲去了新加坡,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路。

别看他出身普通,靠着敏锐的商业头脑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他在南洋混得风生水起。橡胶、菠萝罐头、大米生意,啥赚钱他干啥,到20世纪初,他已经是新加坡有名的富商了,身家一度达到上千万。

但陈嘉庚跟一般的有钱人不一样,他赚了钱没想着自己享福,而是把大把资金投到了中国的教育和公益事业上。

1913年,他在老家集美办起了集美学校,后来又陆续建了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甚至还捐资创办了厦门大学。

光是厦大这一项,他就砸进去几百万银元,要知道那时候一银元能买几十斤大米,这手笔在当时绝对是大手大脚。

为了支持教育,他甚至把自己公司的股份都拿出来抵押贷款,家里人劝他留点给自己养老,他却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教育是根本,我不干谁干?”

除了教育,陈嘉庚还特别关心中国的命运。

辛亥革命时,他捐款支持孙中山;北伐战争时,他又掏钱出力;到了抗日战争,他更是全力以赴。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后,他牵头组织“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带着华侨们四处筹款。

据史料统计,从1937到1941年,南洋华侨通过这个组织给中国抗战捐了3亿多元,差不多占了当时国民政府军费的半壁江山。

这笔钱买枪支、运物资,直接帮中国撑过了最艰难的日子。所以说,没有陈嘉庚和华侨们的支持,抗战局面可能要惨得多。

为啥要去延安?

1940年春天,陈嘉庚带着“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到了中国,第一站是重庆。

当时重庆是国民政府的战时陪都,他本来是想看看抗战前线的真实情况,顺便慰问一下军民。

可到了重庆,他却有点失望。

国民党政府为了接待他们,特意拨了8万元“活动经费”,这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官员们三天两头请客吃饭,满桌子山珍海味,排场一个比一个大。

可陈嘉庚不是傻子,他心里有杆秤:前线将士吃不饱穿不暖,后方却这么铺张浪费,这钱哪来的?再一打听,贪污腐败的事儿传得满天飞,国民党高层的糜烂生活让他越看越寒心。

就在这时,他接触到了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叶剑英和周恩来。

二人给他讲了延安的情况,说共产党在那儿搞得热火朝天,军民一条心,生活虽然苦但干劲足。

陈嘉庚一听就动了心,他是个务实的人,不喜欢听空话,想自己去看看共产党到底是怎么回事。

国民党那边听说他要去延安,急了,蒋介石亲自警告他“别上共产党的当”,还派人扣了他的行李,散布反动传单,想拦住他。

可陈嘉庚是个倔脾气,主意定了谁也拉不回来。

1940年5月30日,他带着团队辗转到了延安。

到了延安,陈嘉庚一下车就感觉跟重庆不一样。那儿没有锣鼓喧天的欢迎仪式,也没有铺红地毯的大场面,但军民的热情是实打实的。

朱德带着他去参观延安女子大学,他还跟一些南洋来的华侨学生聊了聊。

这些学生告诉他,在延安上学不用交学费,生活费也全包,每个月还能吃上肉,领点零花钱。

陈嘉庚听完挺惊讶,因为他之前在国民党控制区听到的全是共产党“穷得叮当响”“吃不上饭”的宣传,现在一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在延安的几天,他还去了不少地方,比如抗大、工厂、农村,看到的都是忙碌但有序的景象。

军民关系也好得不得了,士兵帮老百姓干活,老百姓给部队送粮食,大家就像一家人。

这让他心里有了个初步判断:共产党这儿跟国民党那边比,真的是两种天地。

“三菜一汤”

1940年6月1日,陈嘉庚在朱德的陪同下去杨家岭见毛主席。

窑洞里条件很简陋,桌椅都是旧的,书桌上堆满了文件,来来往往的人不少,但气氛很平等。

到了饭点,毛主席留他吃饭,上桌的就是三菜一汤:炒土豆丝、清煮白菜、辣椒拌菜,外加一碗鸡汤。

而那只鸡,还是附近村民听说有客人来,特意送的,因为毛主席一个月才三块钱的菜金,根本买不起鸡。

陈嘉庚吃着这顿饭,心里五味杂陈。

他刚从重庆过来,那儿的宴席满桌鱼翅燕窝,吃一顿能顶延安好几年的伙食费。

可在延安,最高领导人吃的却是这种粗茶淡饭。

他不是感慨饭菜有多好吃,而是被这种简朴背后的东西打动了。

毛主席跟他说,延安条件苦,大家都一样,能省就省,把钱用在抗战上。

陈嘉庚一琢磨,这话不假,他看到延安的部队纪律严明,干部跟士兵一个待遇,连领导人都不搞特殊化,这在别的地方哪见过?

他忍不住说了句:“这种事世界上没有过啊。”

陈嘉庚这句话,其实不光是对饭菜的评价,而是对他看到的整个延安风气的感受。在那儿待了9天,他跟毛主席聊了好几次,看到了不少细节。

比如有一次开会,毛主席给勤务员让座;还有窑洞外头,军民一块儿唱歌,声音洪亮得震天响。

这些事儿让他觉得,共产党这儿跟别的地方不一样,有种平等和干劲是他从没见过的。

再想想重庆,国民党官员个个肥头大耳,吃的用的全是老百姓的血汗钱,连抗战捐款都敢中饱私囊。

延安这边呢?领导人都过得这么清苦,钱全用到正地方去了。

陈嘉庚是个生意人,眼光毒得很,他一下就看出来,共产党这种作风不是装出来的,而是真有信念支撑。

他后来回忆说,那顿饭让他彻底明白了,谁才是真心为国家为人民干活的。

回南洋后的选择

从延安回来,陈嘉庚没闲着,回到南洋就到处演讲,把他在延安的见闻讲给华侨听。

他说:“我去延安之前,觉得国家没希望了,可到了那儿,我发现救星早就有了,就是毛泽东。”

他还呼吁华侨们支持共产党,说“得天下者,必共产党也”。

这话不是随便说的,是他对比了国民党跟共产党之后,实打实得出的结论。

从那以后,他带着南洋华侨更坚定地支持中共,把筹来的钱和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解放区。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也没回国民党那边,而是继续跟共产党站在一起。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被邀请回国参加开国大典,后来还当了全国政协副主席,为新中国的建设出了不少力。

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把精力放到了教育和国家发展上。他推动建了华侨大学,又捐了不少钱给集美学校和厦大。1950年代,他常在北京开会,头发白了,身体也不如以前,但精神头儿还是那么足。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在北京去世,享年87岁。

去世前,他留下遗嘱,把财产全捐给了国家,连自己的墓地都选在了集美,旁边就是他一手建起来的学校。

陈嘉庚这一生,从南洋到中国,从商人到爱国者,干的都是大事。那次延安之行,尤其是那顿“三菜一汤”,让他看到了共产党人的清廉和信念,也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所以才愿意把一切都献给这个国家。

这段历史不光是个名人轶事,更是个缩影,反映了那时候共产党为啥能赢得人心。那顿饭虽然简单,但背后是实实在在的作风,是跟老百姓同甘共苦的态度。

陈嘉庚感慨“世间没有过”,其实是在说,这种精神太稀罕了,国民党那儿找不到,世界上其他地方也少见。

现在回过头看,这事儿也挺接地气的。咱们平时吃饭,可能也爱点个外卖、吃顿好的,可想想那时候的人,条件那么差还能干出大事,不就是靠着信念和实干吗?

参考文献

陈嘉庚大事记.中国科学院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