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七下西洋,大明第一航海家的胸怀,让世界敬仰

青梅论全球事 2023-11-10 11:45:01

图文|青梅侃史

编辑|青梅侃史

前言:

靖难之役,烽火四起。在燕王朱棣的麾下,不仅有嫡系亲兵,还有一群勇猛的宦官。他们甘愿舍生忘死,为燕王夺取大明河山。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一位叫三保的云南人,不仅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后来还成就了一番远交近攻的伟业,成为让世界向明朝仰视的伟大航海家,他的名字叫郑和。

在他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呢?

一、“大明第一航海家”

郑和,一位年少聪慧的少年,意外地被掳入明军中,随军入京,最终成为明成祖朱棣最信任的内侍宦官。

这位少年最初被掳时约十几岁,身材高大,相貌堂堂,且聪慧多智,郑和有兄弟姐妹六人,排行老三,故得乳名“三保”。他的家世来历至今仍有争议,一说其曾祖是回族人拜颜,曾祖母姓马,故取马氏为姓。也有人认为,他是云南傣族人。

郑和入宫后,很快便以智慧机敏获得明成祖赏识,成为心腹佳仆。有一次,郑和随同明成祖打猎,猎物突然袭击,郑和不顾自身安危,将朱棣救下,获得嘉奖。此后,郑和深得信任,成为朱棣的贴身侍从。

靖难之役时,郑和在燕王府对敌立下汗马功劳。朱棣亲自见证了郑和的勇猛善战,更加信任他。当朱棣在郑村坝决战时陷入困境,郑和突围杀出重围,为朱棣解危,使朱棣得以脱险。因此,朱棣特地赐他“郑”姓,以资嘉许。

永乐初年,朱棣有意选派心腹下西洋,询问术士时,术士看郑和面相认为其忠诚老实,可以大用,朱棣还特地命人观察郑和的言行举止,发现郑和待人温厚谦逊,治家有方,确实可大任。

经过一番讨论后,朱棣决意派遣郑和下西洋,一来怀疑建文帝尚在海外,想通过郑和探查其下落,二来要向四方国家展示大明的富庶与强盛,三来通过远航来证明自己取得天命合法地位。

永乐三年六月,郑和奉命从南京龙江船厂起航,开启他一生中第一次的远洋之旅,他这次出海,随行船只多达62艘,官兵二万七千余人,与大海展开了一段传奇航程。

这不仅代表永乐皇帝,也代表着当时明朝最先进的航海技术。

二、郑和以和为贵,手持利器克己身

郑和在明成祖时期奉命率领船队七次出海远航,这期间,郑和曾遭遇过两次值得关注的重要事件。

其一,郑和首次西洋时,到达爪哇,当时爪哇东西两国正在战争。

按照史书记载,东王国被西王国击败,东王国覆灭。当时郑和率领的船队途经前东王国的港口,郑和麾下官兵登岸进行贸易时,被西王国的军队误认为是东王国残余势力,遂遭到突然袭击,导致郑和麾下一百七十名官兵被杀。

面对如此重大人员伤亡,郑和手持强大的舰队与先进火炮作为后盾,完全具备开战的能力。但郑和并未贸然兴师动众展开战争,相反,他选择通过外交谈判的方式处理这一事件。

郑和与西王国进行沟通,说明事实真相,说明此次仅为贸易而来,最后西王国意识到误会,主动派出使者向郑和道歉,并请求与郑和一起前往中国,向明成祖皇帝正式致歉谢罪,这样一来,针对爪哇事件的纠纷得以和平解决。

从中可以看出,郑和首先选择和平手段,通过谈判化解冲突,而不是武力相向,这显示出他推崇和平理念的胸襟。

其二,郑和返航途径三佛齐旧港时,遭遇陈祖义等海盗头目率领的海盗团伙袭击掠夺。陈祖义等海盗长期盘踞在三佛齐旧港,多次抢掠郑和麾下船队与当地华人侨民。

郑和起初劝告陈祖义及其海盗停止作恶,陈祖义表面答应,实则暗中策划偷袭郑和船队,计划败露后,郑和不得不出兵剿灭陈祖义等海盗。这次战斗中,郑和麾下共击毙陈祖义部众五千余人,并生擒陈祖义等头目。

这次使用武力,是郑和在海盗多次拒绝劝告,并蓄意袭击的情况下所被迫做出的选择。其目的在于铲除海盗罪恶,维护和平。

郑和作为明代大航海家,在面对利器时,能够做到克制自我,手持利器而不轻易使用,到迫不得已时才会使用武力,这体现了他既崇尚和平,又敢于正义使用武力的胸襟和智慧。

三、漂泊十年,已非少年郑和

永乐五年,郑和奉命初次下西洋,开启了中国航海史上的辉煌一页,此后十年,郑和又陆续六次出海远航,足迹遍布亚非东南亚三十多个国家,漂泊十年,见证大明海上丝绸之路的巅峰时期,也让这位出生于云南的少年,蜕变成当世第一掌舵师。

第一次下西洋,郑和奉命出使西洋诸国,册封当地君主为明朝藩属。按照明成祖的旨意,郑和率领27000人,乘坐巨舰48艘从南京刘家港启航。

这支规模空前的舰队穿过台湾海峡,驶过南海诸岛,在风平浪静的季节抵达了锡兰岛。郑和在锡兰的佛寺内立有《瑞应塔碑记》,记录了此行经过的地名和日期,随后,舰队又驶向南洋诸岛,在爪哇和苏门答腊等地冊封当地君主为明朝王,送上御赐的锦衣印章,一年后平安返京。

第二次下西洋,郑和规模较小,主要任务是护送外国使节回国,也带回许多贡品,此行郑和给各国带回很多珍贵礼物,如瓷器、茶叶、丝绸和金银,让外国认识到明朝商品的价值,为通商打下基础。

第三次下西洋,郑和船队驶至波斯湾,路过三十多个国家。这一次,郑和比前两次走得更远,最远处达到了波斯湾的忽鲁谟斯。回程路过锡兰时,锡兰新国王眼馋郑和的舰队,想霸占为己有,郑和巧用计策,率领2000余人攻破王城,生擒国王全家,郑和后来将国王带回明朝,明成祖宽恕了他的罪过。

第四次下西洋,郑和船队首次抵达非洲东岸。在东非沿岸,郑和没有侵略掠夺,而是用贸易方式取得需求,郑和还向当地介绍明朝的封赏,传播农业知识,不同于后来欧洲殖民者的做法。这一次,郑和从东非带回了麒麟,实为长颈鹿,让成祖十分高兴。

第五、六次下西洋,郑和继续沿先前路线航行,加强对各国的往来交流,每次郑和都带去大量丝绸、瓷器、茶叶等货物进行贸易,归来时,也带回许多当地贡品,舰队规模不断扩大,航海时间持续缩短,显示航海技术的长足进步。

十年间,郑和六下西洋,足迹遍布亚非东南亚30多个国家,他将大明的影响力和文化带向远方,建立友好往来,当他最后一次返朝时,已年过半百,不再是当年云南的少年郎,漂泊归来,郑和以一生,谱写出中国航海的辉煌篇章。

四、七下西洋展现中华胸怀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逝世后,宣德五年(1430年)明宣宗决定再度派遣郑和下西洋。这也是郑和人生中的第七次远航,同时也是他最后一次出海航行。

郑和率领27550人,出发驶向西印度洋,途径东南亚各国。当时的泰国打算侵略马来半岛,郑和力劝泰国王停止侵略,以维护地区和平,在返航途中,郑和因积劳成疾于古里国去世,享年62岁。

郑和的航海事迹,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且郑和的船队规模之大、航程之远在当时都是空前的,更难能可贵的是,郑和严格遵守朝廷“不许强掠民货”的指令,禁止掠夺当地资源。他以礼相待各国君王,以善待其民,坚持“不殖民,不侵略,不掠夺”的方针,充分展现中华民族崇尚和平、热爱生命的传统美德。

郑和下西洋于世界航海史具有重大意义,他开辟的航线大大缩短了亚、欧、非几大洲之间的距离,他对各国风土人情的记录为后人留下宝贵资料,郑和船队所使用的巨大船舰和良好航海技术,也推动了造船业与航海术的进步。

结语:

郑和的七下西洋,以友善姿态踏遍广袤的大洋蓝,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天下大同、和睦共处的胸怀。他开拓精神、睿智才能,与中华民族的仁爱品德,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可歌可泣的篇章,这段伟大的历史至今仍激励着中华民族子孙不忘开拓进取的精神,以及世界和平友好的理想。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7

青梅论全球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