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场曾被视为“好莱坞协作式婚姻”典范的解体,不仅在娱乐版头条掀起波澜,更引发对明星夫妻职业交集与亲密关系平衡的深度探讨。
这段始于职业交集的爱情,本身就是一部浪漫电影的剧本。2010年,两人在独立电影《The Matadors》片场首次相遇,彼时扎克正凭借《胜利之光》中的运动少年形象崭露头角,齐儿则因《迷失》中的神秘角色积累人气。
据婚礼摄影师彼得森回忆,扎克在2013年婚礼前夕的邮件中写道:“我们相遇时都有各自的感情,但当她在排练场即兴改台词时,我突然看清了未来——那个能与我在镜头内外共振的灵魂。”
这场在加州马里布海滩举行的婚礼,聚集了《犯罪心理》剧组同仁、《国定杀戮日》制作团队等行业挚友,成为当年好莱坞“职业共同体婚姻”的标志性事件。
两人的职业生涯始终交织着艺术与生活的互文。2014年,他们共同出演《拳击国度》与《国定杀戮日:无法无天》,前者中饰演青梅竹马的恋人,后者则化身末日世界的生存搭档。
最具戏剧性的合作发生在2021年Paramount+剧集《犯罪心理:跨国救援》,剧中扎克饰演的FBI探员与齐儿饰演的国际刑警是一对因任务分歧濒临离婚的夫妻——现实中的婚姻状态与角色命运形成诡异呼应。
扎克曾在采访中调侃:“当剧本要求我对着她举枪时,手指会不受控制地发抖,这种真实的抗拒感,反而让导演觉得‘这就是婚姻中的信任危机’。”

法院文件中简洁的“无法调和的分歧”,掩盖不了十二年婚姻积累的复杂褶皱。
尽管双方均未公开具体矛盾,但职业轨迹的差异早已埋下伏笔:扎克近年转向幕后担任制片人,参与开发《午夜弥撒》等惊悚剧集;齐儿则在《外滩探秘》等冒险题材中持续深耕,拍摄周期常达半年以上。
2023年《综艺》专访中,齐儿透露:“我们曾以为共同的职业语言是粘合剂,后来发现,对角色的不同理解会渗透进餐桌对话。”
值得注意的是,离婚申请中明确提出“共同法律监护与物理抚养”7岁的泽普林和4岁的雷维尔,这意味着双方将遵循加州“50/50抚养时间”原则,打破好莱坞常见的“单一监护人”模式。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这种安排反映了明星父母的现代育儿观——扎克在2017年女儿出生时曾说“想让孩子看到,父母的合作不限于银幕”,如今以法律文件将其制度化,某种程度上是对婚姻承诺的另一种延续。

这对夫妻的故事,折射出娱乐圈“职业共同体婚姻”的典型困境。
数据显示,在合作过3部以上作品的好莱坞夫妻中,离婚率比普通明星夫妻高27%(《好莱坞报道者》2024年统计)。
原因在于:
1. 角色人格的渗透效应:齐儿在《犯罪心理》中饰演的创伤幸存者,与她现实中对亲密关系的期待产生认知失调;扎克在《成瘾剂量》中塑造的医药代表,曾让他在家庭财务决策中陷入过度理性化。
2. 职业周期的异步性:2018年扎克因舞台剧《芝加哥》获得托尼奖提名,而齐儿的《深海谍影》项目遭遇片方撤资,这种“一方高光一方低谷”的状态,对情感账户造成持续消耗。
3. 镜头内外的权力动态:在共同担任制片人的《边境真相》项目中,两人因剧本改编方向爆发激烈争吵,最终导致项目搁置——这种职业领域的决策分歧,远比家庭琐事更难调和。
然而,他们的离婚程序展现出难得的专业性:聘请同一家律所的不同律师团队,避免常见的“法律对抗”;在社交平台保持沉默,仅通过经纪人发表联合声明:“我们将以父母的身份继续相爱,以同行的身份继续尊重。”
这种处理方式,与2024年某顶流夫妻的“撕X式离婚”形成鲜明对比。

回顾2013年婚礼上的誓言,扎克说“我承诺在每个镜头切换时,都记得你真实的样子”,齐儿回应“愿我们的剧本永远有未曝光的花絮”。
如今看来,这些充满行业隐喻的承诺,恰是对婚姻本质的诗意注解——当银幕上的夫妻角色杀青,现实中的伴侣关系也到了“换幕”时刻。
但正如他们在《犯罪心理:跨国救援》的花絮中所说:“最好的对手戏,是允许对方即兴发挥。”
这场离婚案的真正启示,在于它打破了“好莱坞永恒爱情”的幻象,却建立了“职业伙伴式离婚”的新范式。
当扎克在申请文件中勾选“放弃配偶赡养费”,当齐儿同意将马里布的共同房产转为孩子的信托基金,这些细节显示:他们正在用职业素养处理私人关系,将曾经的爱情能量,转化为共同育儿的合作动能。

扎克与齐儿的故事,终究不是悲剧,而是一部未完成的连续剧,
——从“我们”到“我们的孩子”,从银幕搭档到人生协作者。正如《好莱坞评论》所言:“当爱情的蒙太奇转向亲情的长镜头,或许这才是对‘无法调和的分歧’最优雅的和解。”
在比弗利山庄的夕阳下,他们的婚姻叙事虽已杀青,但作为父母、作为同行的对手戏,仍在继续。或许,这就是好莱坞送给世界的另一种启示:真正的成熟,是懂得在人生的分镜表上,为彼此留下永远的“待续”。
博雅文成:本文仅供参考之用,并不构成要约、招揽或邀请、诱使、任何不论种类或形式之申述或订立任何建议及推荐,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如因相关建议招致损失,概与作者本人无关、编者及作者无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