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烈初:从《金瓶梅》看明代人对肖像画的认识

陆逊看历史 2023-07-18 07:27:01

成书于明朝嘉靖年间的《金瓶梅》,对于当时的社会生活风尚,无论人事、礼仪、饮食、服饰,无不曲尽其详。本文所要探讨的,只是《金瓶梅》所反映的明代书画情况,以利于对明代书画的收藏、鉴赏、研究。

《金瓶梅》第63回叙李瓶儿病死后,西门庆想起要为李瓶儿传神,问家人来保:“那里有写真好画师?寻一个来传神。"来保道:“旧时与咱家画围屏的韩先儿,••••••传的好神。“韩先生来到,西门庆行礼道:“烦先生揭帛传个神子儿。“

所谓“神子儿”,书中又称“影像儿”、“影身图”,就是肖像。照相术未发明前,中上人家,都要请画师画肖像,传于后世。过春节时,历代祖先的神像都要悬挂供奉。即所谓挂“太公”、“太婆”。由于宗法社会十分重视祖先神像,因此,直到解放前,一些历史悠久的村庄,到了新春,所挂“太公”、“太婆”,仍不乏明朝古物。从技法看,明朝略为古朴,清朝至民国,渐趋华丽、繁缛。特别是凤冠、霞帔的女像,颇为富丽堂皇。

明朝肖像画的制作过程,似乏详细资料。《金瓶梅》所叙,倒可补阙:

(一)“揭帛”。给活人画像,先搞面部速写,称“打喜容“;给死人画像,因要揭开盖在尸体面部的绢帛观看遗容称为“揭帛”。

(二)画“半身”。只画头像称“大首”,只画半身称“半身”(清时或称“云身”),画全身称“大影”(清时或称“整身”,“冠靴像”)。西门庆教韩先生“先攒造出半身来,就要挂;大影不误出殡就是了”。韩先生根据“揭帛”所见。用携带的“抹笔、颜色”,“须臾描染出半个身来”。这“须臾”画出来的只是个稿子,画师要请死者家属提意见。然后取描笔改正了,回寓所抓紧画好了“半身”。“西门庆见了满心欢喜,悬挂像材头上。众人无不夸奖••••••嘱吩'大影比这还要加工夫些'。”

(三)画“大影”。西门庆要韩先生画大影时,“俱要用大青大绿,珠翠围发冠,大红通神五彩遍地金袍儿,百花裙”。第65回大出丧时,请玉皇庙吴道官来“悬真”,“将李瓶儿的大影捧于手内”。“回灵”后,李瓶儿房中“灵床安在正面,大影挂在旁边,灵床内安着半身”。

(四)给画师的报酬。揭帛后,“管待了酒饭,红漆盘捧出一疋尺头、十两白金(银子)”。送半身后,“西门庆厚赏而去”。

中国古代书画无专史。今人编写书画史,不昨不是历史典籍中,披沙简金,集腋成裘。由于寻找资料的着眼点不同,住住见仁见智,各有千秋。《金瓶梅》反映客观社会,较为翔实,以书证史,用来叙述明代书事画,或有可取。但囿于见闻,管窥蠡测,在所难免,聊作引玉之砖也!

选自《收藏》总第26期 文章《从“金瓶梅”看明代书画》,作者:李烈初。

0 阅读:21

陆逊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