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民:再论“大和宁国”——大和宁国,“非国”

陆逊看历史 2023-07-27 00:01:01

关于哥德巴赫猜想,1956年,王元证明了“3+4”;同年,原苏联数学家阿·维诺格拉朵夫证明了“3+3”;1957年,王元又证明了“2+3”;潘承洞于1962年证明了“1+5”;1963年,潘承洞、巴尔巴恩与王元又都证明了“1+4”;1966年,陈景润在对筛法作了新的重要改进后,证明了“1+2”。

解题证明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的抛砖引玉,引发新的灵感新的思考的接力赛。在“大和宁国“问题解题思路上,李际宁教授提出了“北元说”和”朝鲜说”,我在李际宁教授的基础上提出了“大理说”,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发达,在“大理说”发布45分钟之后,一种更新的更靠谱的猜想就诞生了——简单来说,就是“大和宁国非国论”。

昨天的文章 解决古籍的“哥德巴赫猜想”问题——大和宁国在哪儿?发布之后,有一位现拍卖公司的古籍部负责人,也是古籍公众号的读者,在00:45分发消息对我说:“(文章)有一定道理,之前的其它藏经是用寺庙命名的,按照这个习惯,大和宁国寺会不会是一座大和宁国寺来抄写的呢?”

我马上回复说,这个也很有可能。

之前的各种猜想,包括韩国日本专家的“鞑靼说”、李际宁教授的“北元说”和“朝鲜说”,我的“大理说”,都被“大和宁国”的表面意思给骗了,其实我们并没有见过大藏经首题“大宋国藏”、“大辽国藏”或“大夏国藏”,甚至是“大理国藏”,都没有,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个写经远远达不到国家级的,古代人也没有这种习惯。这就好比我说我是地球人一样,古人没有那么宽泛的使用概念。除非在一些外交文书上或有这样署名,但佛经毕竟不是外交文书。

而且我们带有“国”、“大”字的寺庙,其实并不罕见,比如“大相国寺”(原名建国寺)、“镇国寺”、“报国寺”、“大兴国寺”、“大慈恩寺”等等。而且,有没有不带“寺”字的简称的呢,有的,比如法喜寺,它们的藏经印就是“法喜大藏”,而不是“法喜寺大藏”。那么,如果“大和宁国”是寺庙,为什么不像“法喜大藏”一样是“大和宁国大藏”而是“大和宁国藏”呢?我的看法是,两个“大”字看起来不觉得很傻吗?

大和宁国写经不是像孙猴子一样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它肯定是有上继下承的,也是进化而来的。通过考察唐宋时期的写经,我们就可以得出其它藏经基本上都是用寺庙来命名的。在发起抄写或者归藏于这个寺庙,就这么来题写,这就是行业惯例。特别明显的是著名的书法作品唐天佑四年(907年)《兜沙经》,我们在首题下方看到了什么?“灵山寺藏”,几乎是“大和宁国藏”一样位置的。

灵山寺藏

“灵山寺藏”和“大和宁国藏”对比

除了唐末的《兜沙经》,我们再看看这种体例在宋代其它大藏经上的传承。

华亭县 敕赐 海惠院 转轮大藏

江宁府 句容县 崇明寺 大藏

海盐 金粟山 广惠禅院 大藏

基于此,我和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古籍公众号读者共同提出两项关于“大和宁国藏”的猜想,希望后来人,可以在我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猜想一:宋大(太)和(县)宁国寺藏

我们考察以上宋代写经图例,往往寺庙前都署有地方名,“大和”或是古代一个县名或者乡镇名,我们不知道,但太和这个地名是比较常见的,现在仍有太和县、泰和县。“大”古时也有通假“太”字的案例。至于“宁国寺”,则是非常常见的寺庙名称,而且不少宁国寺是唐宋时期就已有的。

猜想二:宋大和宁国(寺)藏

与灵山寺藏相同,大和宁国寺为一个整体,其中的大和,就是取非常和协的意思,给宁国寺做前缀修饰用。《左传·襄公十三年》:“ 晋国之民,是以大和。”《淮南子·览冥训》:通于大和者,惛若纯醉而甘卧以游其中,不知其所由也。《新唐书·张廷珪传》:“故昭见咎异,欲日慎一日,永保大和,是皇天於陛下眷顾深矣。”

作者简介:梁家民,古籍公众号创始人,读书自幼一目二十行,天赋善辨纸质藏品真伪,捡漏于因特耐特,二十年未有失手,纸品古玩打假第一人,信息饥渴综合征重度患者,互联网搜索能力鲜有人匹敌,自诩为“从事互联网职业中最懂古籍的,古籍爱好者中最懂互联网的”。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