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赵一曼临刑前给儿子留下绝笔信,20年后儿子见信时泣不成声

田畴谈社会 2023-01-04 00:08:00

新中国的成立是无数革命先烈要鲜血换来的,如今国泰民安,国家越来越强大。可是仰望历史星空,一幕幕革命先烈的英雄面貌浮现在脑海中。

我们能做的只能是缅怀先烈、牢记历史,砥砺前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使命,在90多年前,一些青年为驱逐日寇舍小家为大家,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员的铁骨铮铮。

赵一曼无疑是那些青年当中的佼佼者,她柔弱的身体蕴藏着巨大的能量,面对日寇的酷刑坚贞不屈,丝毫未动摇。1936年8月2日,无计可施、恼羞成怒的敌人将她残忍杀害,年仅31岁。在临刑之前,她留下一封写给儿子的绝笔信,让人非常感动,20多年后,她的儿子“宁儿”看到这封信后泣不成声,后面的故事更让人伤感!

赵一曼原名叫李坤泰,于1905年出生在四川宜宾的地主家庭,父亲李鸿绪是个屡次落榜的秀才,曾花钱捐了个“监生”功名,后来自学中医,为乡亲们看病。所以家境比较好,赵一曼在家中排行老七,深受父母的疼爱,8岁入“私塾”,在父亲的庇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可是在她13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家中顶梁柱倒塌,给赵一曼的童年蒙上一层阴影。父亲去世后,年幼的赵一曼交给大哥李席儒和大嫂周帮翰抚养。

大哥大嫂是比较封建的人,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认为女子不需要读那么多的书,将赵一曼关在闺房中不准去上学。赵一曼是性格倔强、思想开明之人,她一纸诉状在报刊上痛斥大哥大嫂这种封建行为,剥夺她受教育的权利。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学生运动席卷全国。马克思主义和以科学、民主为旗帜的新思想也以锐不可当之势传到了赵一曼的故乡。赵一曼的大姐夫郑佑之是我党在宜宾地区的组织创建者之一,通过他,正值青春期的赵一曼接触到了《新青年》、《妇女周报》等进步刊物并深受其影响,产生了推翻阶级压迫、解放女性等想法。

可是这些在当家的大哥的眼中,是一些离经叛道的“危险读物”,不让其读书。她大哥是一位封建思想非常严重的人,剥夺了她读书的权利,为此,赵一曼在某报刊杂志上发表一篇长文《被兄嫂剥夺了求学权利的我》控诉了旧式家庭对她的束缚。

虽然她大哥是思想封建的人,但她大姐夫是位思想先进之人,具有革命思想,我党早期的组织者。赵一曼在大姐夫的影响及帮助之下,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在1926年2月28日,考入宜宾女子中学。

在读书期间,由于赵一曼在校表现突出,思想先进,被选为女中学生会常委兼交际股股长、宜宾妇联常委会主席。同年,宜宾特别支部成立时,她即由团员转为共产党员,同时担任宜宾妇联和学联党团书记,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也彻底与她的封建家庭告别。

“五卅运动”一周年后,赵一曼为了抵制洋货,组织同学及党团员青年上街游行示威,阻止英国煤油轮船靠拢宜宾码头,学生们遭到了武装镇压,由此引发了全城罢工、罢市、罢课。

赵一曼在学校的种种行为表现,遭到反动派当局的镇压,因此被学校开除了。但她由团员转变成党员,在1926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者。

为了更好地参加革命,学习系统的革命理论,由组织指派,于1926年10月,她考进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成为武汉分校首批女学员。赵一曼天生丽质,英姿飒爽,成为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军校期间,她吃苦耐劳,以惊人的毅力出色完成各项训练任务,可谓是“巾帼不让须眉”。赵一曼在校期间接受更为先进的思想,结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同志。她受命学习,为的是接下来更为艰苦的革命斗争,不断贴近她的革命理想。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赵一曼参加了由恽代英改编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独立师,在迎击军阀夏斗寅、保卫武昌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随后,她又被组织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在去往苏联的路上,赵一曼结识一位湖南人比她大5岁的陈达邦,后来结为夫妻。在1927年的秋天,一群年轻人踏上轮船,开始异国求学之旅。那年秋天,秋风冷凛,加上不断呼啸的海风,迎面吹来,让人不免瑟瑟瑟发抖。本就身体虚弱的赵一曼,站在轮船上不断咳嗽,头晕目眩,晕船严重。

这时身为组长的陈达邦,见她如此情景,对她嘘寒问暖,给她端茶送饭,让赵一曼很感动。登陆后,他们两人被分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且在同一个班上,这就是缘分。

在异国他乡,两个年轻人,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共同的语言,相互依偎在校园里,共同讨论,相互学习。随着两人不断接触,碰撞出爱情的火花,于1928年4月结为伉俪。

两人婚后不久,赵一曼便怀孕。赵一曼在苏联度过了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可是幸福生活总是那么短暂。她旧疾复发,苏联的气候情况不利于她养病,为了不影响丈夫学习,她决定独自一人回国。

临走之前,赵一曼留下纸条:达邦,我走了。没有对你说实话,是不愿耽误你听课,更不愿让你承受临别时的痛苦。你安心学习吧,盼你早日回来拥抱你的儿子! 暂别,妻子——李坤泰。”

没想到今日之别,却是永别。赵一曼挺着大肚子艰难回国,回国后,在宜昌、上海、江西等地从事秘密工作。

身怀六甲的她,从事着危险的地下工作,可想而知她的艰难处境。快要临产时,赵一曼却被房东赶了出来,挺着大肚子在街上游荡,这时她会感到孤独无助,但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及对丈夫的爱,必须保护腹中的胎儿,坚强地挺过去。

天无绝人之路。赵一曼被一位好心的码头工人收留,在他们的帮助之下,于1929年2月,赵一曼在宜昌诞生一子,取名为“宁儿”,希望他平平安安地长大。

但革命时期,岂能安宁?她难以享受天伦之乐,孩子一岁多时,便把他带回上海,寄养在丈夫的大哥陈岳云家,一个女人带着孩子在身边,诸多不方便。自此母子长期分离,再也没有相见。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不久后,东北三省沦陷,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

赵一曼被组织派往东北进行抗日活动,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部长,领导与组织工人举行大罢工。为掩藏身份,潜伏进烟草公司当工人的她开始使用“赵一曼”这个化名。也是从此之后,为了更好地进行抗日工作,她再也没和任何人说起过她的本名。

1933年,抗日中表现出色的赵一曼参加领导了哈尔滨电车工人反日罢工斗争。为掩护身份,期间,她曾同满洲总工会负责人老曹(黄维新)假称夫妻。

第二年,赵一曼开始发动群众建立农民游击队,配合抗日部队作战。她一次次带领抗日力量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不久后,日军因害怕这个女革命者而在日伪报纸上称呼她为“红枪白马”。

1935年秋,赵一曼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赵一曼虽面容清秀,身材清瘦,但她办事雷厉风行,作风干练,军纪严明,而且生活非常简朴,受到士兵们和群众们的尊重和爱戴,群众们都亲切称她为“瘦李”、“李姐”,当地战士们则称她为“我们的女政委”。曾经人们一度认为她是东北抗联副总司令赵尚志的妹妹,其实她比赵尚志还大几岁。

在1935年11月,赵一曼率部队与日军作战,为掩护大部队转移,她身先士卒,勇往直前,不幸腿部中弹昏迷被敌军俘虏。日军为了得到有价值的情报,对赵一曼的伤口进行简单处理后,连夜对她进行审讯。

在狱中,赵一曼面对酷刑坚贞不屈,这些酷刑简直是灭绝人性,如灌辣椒水、用鞭子抽打其伤口、老虎凳、电刑等等。赵一曼在狱中几次晕死过去,始终未吐露出抗联的一些信息。赵一曼大义凛然地日军说:“我的主义、信念、目的就是反满抗日。”

听到这话,又再次激怒了日本人,用鞭子抽打着她,皮开肉绽,让人不忍直视,打得生命垂危。

日本人为了得到有价值的情报,知道赵一曼是个“大人物”,为此做最后的努力。将生命垂危的赵一曼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视治疗。

赵一曼在住院期间,利用各种机会向看守她的警察董宪勋与女护士韩勇义进行反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受到教育的两人决定帮助赵一曼逃离日军魔掌。

1936年6月28日,董宪勋与韩勇义将赵一曼背出医院送上了事先雇来的小汽车,经过辗转后,赵一曼到了阿城县境内的金家窝棚董宪勋的叔叔家中。寄人篱下的赵一曼,怕连累到他人,决定独自一人拖着病体去找组织。

1936年6月30日,赵一曼在奔往抗日游击区的途中不幸被日军追上,再次落入日军的手里。赵一曼被带回哈尔滨后,日本军警对她进行了老虎凳、灌辣椒水,电刑等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吐露任何实情。日军知道从赵一曼的口中得不到有用的情报,决定把她送回珠河县处死“示众”。

1936年8月1日,赵一曼被押往珠河县城,绑在大车上游街示众。赵一曼牺牲之前,面对敌人的屠刀,她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当赵一曼昂首走到小北门外的草坪中央时,几个军警的枪口对准她。一个日军军官走到赵一曼跟前问:“你还有什么话要讲吗?”赵一曼怒视着,把手中的纸卷递过去说:“把这些话传给我家乡的儿子!”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日本军官看过字条,向军警们猛一挥手,罪恶的子弹射进赵一曼的躯体,牺牲于珠河县(今黑龙江省尚志县)小北门外,年仅31岁。

赵一曼牺牲后,人们以不同方式纪念这位“巾帼英雄”。在1950年,她的事迹被拍成电影《赵一曼》,在全国各地公映,被大家所熟知。其中有位特殊的观众也观看这部电影,此时的他已长大成人,成为一名大学生,他就是赵一曼唯一的儿子“宁儿”陈掖贤,他还不知道电影中的原型是他的母亲李坤泰。

1956年,《工人日报》的记者带着李坤杰手上那张妹妹和儿子合影的照片到东北给曾经与赵一曼朝夕相处的战士和乡亲们辨认,他们一眼就认出那是他们的赵一曼!记者又到哈尔滨市档案馆,意外收获了日本人拍摄的赵一曼被捕和在病床上的照片。两相比对,赵一曼就是来自四川宜宾的李坤杰的妹妹李坤泰无疑了!

也直到这一年,赵一曼28岁的儿子陈掖贤(宁儿),才知道自己的母亲原来就是东北无人不知的抗日英雄赵一曼,也才在东北烈士纪念馆里饱含热泪抄下了母亲留给他的遗书。

只可惜陈掖贤由于各种原因,不堪重负,在1982年自杀身亡,年仅53岁。而他的父亲陈达邦在1966年,在那场特殊的劫难中被迫害也自杀身亡,这样的结局是赵一曼不愿看到的,也是大家不愿看到的。

斯人已逝,可他们的故事广为流传,我们应铭记这些英烈,缅怀他们,珍惜当下生活。致敬所有英烈及英烈家属!

0 阅读:33

田畴谈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