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马赫是一个飞行速度单位,但它最初来源于一位奥地利-捷克物理学家的名字——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他的一生为空气动力学做出了卓越贡献,科学家们为了纪念他便以“马赫”命名了这个单位,用来衡量物体速度与周围介质中音速的比值,那么,1马赫究竟相当于每小时多少公里呢?

需要明确的是,马赫数并不是一个固定值,想把它换算成每小时多少公里,必须结合具体环境条件。脱离环境直接说“1马赫=xx公里/时”是没有意义的,这是因为音速的大小会受到介质、压强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条件下会有所变化。
举个例子,在地球大气层内,尤其是海平面标准条件下,压强为1个大气压,温度为15℃,此时的音速为340米/秒,换算成小时速度为1224公里/时,因此在这种条件下,1马赫等于1224公里/小时。

然而,如果是在高空,比如平流层(海拔约11-20公里),温度通常降至-56.5℃,音速降低到约295米/秒,即1062公里/时。因此,在平流层,1马赫就相当于1062公里/时。所以,马赫数对应的实际速度会随着高度和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疑惑:既然马赫数在不同环境下对应的速度不同,用它来描述飞机飞行速度似乎没有直接用公里/时直观,那为什么航空领域还坚持使用马赫数呢?其实,马赫数的核心作用远不止描述飞行速度,而是反映物体在飞行过程中所产生的气体压缩效应的程度。

当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时,会压缩前方的空气,导致空气的密度、压力和温度发生变化。在速度较低时,这种压缩效应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但当速度提高时,压缩程度变得显著,进而影响物体所受的阻力和升力,甚至引发激波等复杂的气动现象。
音速是气体压缩效应的转折点。当物体速度小于音速(即马赫数<1)时,空气的压缩性影响较小,可以近似认为空气是不可压缩的。例如,汽车的速度通常远低于音速,即使达到500公里/时,也仅相当于0.4马赫,此时气体压缩效应可以忽略,因此设计汽车时无需考虑这些复杂因素。

然而,当物体速度接近音速(即马赫数≈1)时,局部气流可能超过音速,导致阻力急剧增加,这就是所谓的“音障”。音障是飞行器在接近音速时遇到的阻力峰值,突破它需要特殊设计和强大动力。历史上,第一架突破音障的飞机是1947年由美国飞行员查克·耶格尔驾驶的X-1火箭飞机,这一壮举标志着超音速飞行时代的开启。
当速度进一步提高,超过2马赫时,空气摩擦产生的高温会成为一大难题。高速飞行时,飞机表面与空气剧烈摩擦,温度可达数千摄氏度。著名的SR-71“黑鸟”侦察机,其最高速度可达3.3马赫,为了抵御高温,采用了钛合金和特殊涂层,机身设计也考虑了热膨胀和散热问题。

SR-71的巡航高度可达24,000米,速度为3.2马赫,是迄今为止最快的喷气式飞机之一。正因如此,民航客机的巡航速度通常设定在0.78至0.85马赫之间,这一速度范围既能保证飞行效率,又能避免接近音障带来的气动问题。
目前,现代客机上都配备了马赫数仪表,可以根据当前飞行高度、温度和压强等条件,实时计算当地音速,并结合飞机的实际速度,直接显示马赫数。飞行员通过这个仪表,可以直观了解飞机的速度状态,确保飞行安全。

相比之下,如果使用公里/时描述飞行速度,飞行员需要根据环境不断调整目标速度,以避免接近或突破音障。而使用马赫数,飞行员只需保持一个恒定的马赫数比值即可,因为它直接反映了飞行速度与当地音速的关系,能自动适应环境变化,这是“公里/时“无法实现的优势。
总的来说,马赫数不仅是飞行速度的单位,更是航空领域中的一个关键参数。它帮助飞行员和工程师理解并控制高速飞行中的气动行为,确保安全和效率,虽然日常生活中我们更习惯用公里/时,但在高速飞行的世界里,马赫数才是更实用、更科学的“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