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呼吸道疾病易发,很多家庭常备现代药物应急,但也有不少人选择中医药治疗,比如感冒早期辨病症选桂枝汤、麻黄汤,感冒恢复期改善记忆用肾气丸、真武汤,感冒并发症用乌梅丸,等等。只要辨证准确,用药得当,同样能解决问题。
中医看来,感冒本质是寒邪风邪入体,入里化热,需及时解表散寒,鼓动阳气。药方里可能有1味或2味清热解毒的主药,药材可能有毒。
但有这么一个感冒药方,全方只有3味药,这3味药都是有大毒、小毒的药材,在所有中医方剂都十分罕见,它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由麻黄、附子、细辛3个药组方,麻黄为君药,附子为臣药,细辛为佐使药。该方出自《伤寒论》,条文概述是:少阴病,…,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麻黄、附子、细辛,3个药材都是中医“十大主帅中药”,但都是有毒药材。
1、麻黄辛温微苦,入肺经、膀胱经,主发汗,可利尿,著名的阳药。即使下大雪,麻黄周围的土地很少积雪,中医认为它阳气足。用麻黄来开腠理、透毛孔、宣肺气、平咳喘、通水道、除水肿都很不错,但它又是著名的“虎狼药”,错用误用可致命。
2、附子辛甘,生用有大毒,一般需炮制后入药,入心脾肾经。附子可温肾壮心阳,能固肾阳,助阳补火,本质上能疏通,通路一开,寒淤就发散掉了,痛症消失。它是回阳救逆“第一药”,很多方剂都含有附子,但因为有毒,中医选用十分谨慎。

3、细辛,味辛、温,有小毒,入心肺肾经,临床用于解表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它重要功能是去积寒积水,所以患者有寒咳、水咳时,用细辛升阳祛寒,但它用量宜少宜小,有“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的古训。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治少阴病的首方,用3个有毒的阳药治阴病,方子虽然只有3味药,却含有2个药对:
一是附子+麻黄,附子峻补元阳,麻黄发汗解表,一攻一补,补中有散,扶正祛邪,防止阳虚无力逐邪外出,或者担心汗多伤阳。

二是附子+细辛,附子内通经散寒,细辛外散寒消凝兼通窍温肾,一表一里,把内寒外寒都逐散,寒邪祛除则痛症可解。
所以,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主治是:外感发热初期,全身多处疼痛,恶寒无汗,乏力疲倦,畏寒以头部背部十分明显,恶寒重于发热,脉沉,病人因极度疲劳、大汗或处于月经期发病,精神萎靡,声音低弱,反映迟钝,发热不喜饮,周身酸痛不适,是一种阳虚于内的表现。

熬煮服用方剂后,麻黄升阳,引少阴之气达太阳;附子通脉,助少阴君火脱困而出,细辛散寒,捣散少阴之寒。阳加于阴,所以会汗出而病急,有的病人小便增多,而且痛症缓解,所以临床应用比较广泛。
麻黄附子细辛汤可加减化裁治多种病症,如:加生姜、防风、荆芥——治重感冒;加白芷、徐长卿——治牙疼;加葛根、辛夷——治鼻塞流涕;加川芎、防风——治三叉神经痛;加羌活、独活——治外感风寒兼四肢酸重;加人参、黄芪——改善阳虚气虚之症,等等。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治法,属于中医八法里的“汗法”,关键是,这3味药都是有毒、大毒的药材,每一个用起来都需要很小心,更何况3个都是能惹事的主,中医如何调教驯服它们?有6个招数:

1、炮制减毒,主要是附子,生用有剧毒,现代药理查明是双酯类生物碱,极少量即可让嘴唇发麻,四肢不听使唤,全身中毒,但附子炮制后,在加热时毒性分解,加热时间越长毒性越低,毒性很弱了。
在附子主产区、道地产地,有不少农户熬煮附子2小时以上再吃,就像吃芋头地瓜一样寻常,不会中毒,这就是加热炮制减毒的体现。
2、高温熬煮去毒,有2个药材:附子和细心。附子经过炮制,毒性已去五六,入药后经过煎煮半小时以上,则毒性已去八成。细辛经过高温熬煮半小时以上,有毒成分也分解得差不多了,毒性明显降低。
“细辛不过钱”的说法源于宋代,宋代喜欢用散剂,细辛没经过煎煮毒性较大,所以用量有严格限制,只要经过熬煮工序,细辛的毒性会减少很多。

3、配伍除毒,麻黄附子细辛汤的配伍,麻黄+附子,也是可以通过配伍减少毒性的,麻黄发汗力猛,但通过附子在后方守护阳气,抵消和制约了麻黄的杀伤力。
4、用小剂量管住毒性。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攻寒邪,寒主收引,通常药量较重才能缓解,但该方反其道而行之,每个药只有数克,麻黄、细辛、附子比例为2:2:3,剂量较轻,减少了中毒可能性。
5、中病即止防中毒,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扶正祛邪的,扶阳气,祛寒邪,通过汗法化解,其实它祛邪有2条路,一路是排汗,从皮肤腠理出来;一路是小便,病人服药后没多久小便量多,这是起效的标志,但在汗出后即可停用,中病即止。

6、辨证用药,贯穿“是药三分毒”的古训,在辨证精准的基础上用药,这是减少中药毒性管用的办法,辨证以“恶寒+脉沉+疼痛”为要点,三点齐备,病入少阴,用对方剂可解。
所以,即使有大毒、小毒组合的药材,只要用对方法,认真辨证,都可以变成良药,这就是中医药的神奇之处。
好历害的妙招.中医们能天天出来宣传要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得有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心态。中医己经做了5000年的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只是古人不知不觉中的做,而今天中医是以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为荣。不仅中医们自己要做,还要所有人都要做,还才是中医们天天跑出来宣传中医的原因。(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