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黄金时段播出的央视3.15晚会,不出所料迅速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无论是网络热门话题排名,还是群众生活讨论内容,都离不开晚会的内容,充分显示了央视3.15晚会的地位。
某种程度上说,央视3.15晚会,通过每年3月15日晚上全国直播方式,曝光市场乱象,弘扬清风正气,维护消费权益,已成为国人心中的“包龙图”。
近几年央视3.15晚会的“组织流程”,可以用“1234”来概括:
1:一个主题,2005年是“共铸诚信,提振消费”。
2:两大版块,既有不良问题“曝光台”,又有整顿整治“定心丸”。

3:三种手段,明察暗访、法规宣示、权威发布。
4:四个重点领域,2025年是食品、金融、数字经济、公共安全这4块。
关键是,在晚会播出过程中,会有4个非常迅速的反响:一是曝光了“黑名单”、“黑手段”;二是涉事企业“亮黄牌”、“亮红牌”;三是涉事所在地监管机构“雷霆出击”;四是群众口碑两极分化,有的“拍手称快”,有的成“惊弓之鸟”。
由此带来晚会收视率和关注度的“高热现象”:

315前后数日,尤其是央视3.15晚会后的几天,网络热搜前几名、重点话题前几名,几乎全部是晚会曝光企业和不法行为的。从收视率看,2025年央视3.15晚会收视率尚未公布,但从前几年的情况看,持续走高。
如:2021年央视3.15晚会,收视率1.3%,到达率3.3%;2022年收视率1.3%,到达率3.5%;2023年收视率1.4%,到达率3.2%;2024年收视率1.4%,到达率3.2%。这些数据,在当周、当月电视节目收视表现中,都是明显领先的。
而从今年看,热度比去年有增无减,2025年央视3.15晚会,再次赢了收视率,是板上钉钉的事。
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不少触目惊心、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包括:

翻新卫生巾、不灭菌的一次性内裤、家电上门维修收费乱象、保水虾仁、利用电子签放高利贷、利用信息黑洞大肆窃取个人隐私、骚扰电话扎堆、手机抽奖新套路、售卖非标电线电缆。
这9大类问题,共涉及42家企业,与老百姓的吃、穿、住、用各方面紧密相关,给我们大家提了醒。
央视3.15晚会曝光的这些问题,前期冒了较大风险,耗费了不少心血,而且迅速引起了全社会热议和关注。
但不少人觉得,对央视3.15晚会的满意度反而下降了。因为有3个悬念,一直没能解决,如鲠在喉。

第一个悬念:我和家人的命,还能撑多久?
主要是食品安全、产品质量问题,一个比一个狠,一年比一年黑,久拖未决,久治不见效。从今年曝光的问题看,很多打工人、学生、孩童喜欢吃的外卖、奶茶、菜肴、火锅等食物里,全是科技+狠货;很多女性和婴幼儿的贴身用品,都是没有任何卫生保障,甚至是有毒有害的。
问题是,这些吃的,每天都要下肚子,这些用的,不是偶尔一两次就不用了,需要常年使用。长期这样吃、这样用,身体难免会出问题、变坏变垮。一些人直言:现在看到吃的,就下意识想到是有毒的;需要购买日用品了,只能去买高价的外国货。

第二个悬念:我和家人的隐私和关键信息,泄漏出去多少?
主要是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感觉不托底,动不动就被泄露了,反过来成为困扰、威胁、折腾自己的祸害。信息技术是“双刃剑”,用好了是“倍增器”,否则就是“绝户计”,有的人屡屡上当受骗,甚至倾家荡产,与信息泄露有直接关系。
当信息安全和网络体验变成威胁和负担,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还有多少?目前众多的高科技产品,一旦被不法分子盯上,有多少善良的人被无情收割?想想都可怕。

第三个悬念:我和家人未来还要踩多少坑,被骗多少次?
以今年为例,曝光的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吃进肚子的食物,制作人员和厂家员工直言不讳“自己都不敢吃”;用来骗人、收集信息的非法网络工具,涉事企业负责人和员工声称“办法多得是”;与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生活用品、线缆产品,制售人员见怪不怪、漠然处置;原本是上门排忧解难的便民服务,变成揽财的捷径,等等。
相信坐在电视机前、用手机和电脑看央视3.15晚会的人,不在少数。对于善良的人来说,这是警示和提醒;对于心怀鬼胎、不安分守己的人来说,相当于又开辟了一条条“快捷致富”的康庄大道。

央视3.15晚会过后,忙的是各级执法办理机构,怕的是涉事企业和员工,怒的是广大吃瓜群众,惊的是用过吃过受过“套路”的群体。群众生活无小事,正如有的网友说:相比于风驰电掣的高铁,风光无限的机场、商场、广场和摩天大楼,我更向往安全的食品、药品、日用品和饮用水。这句话值得深思。
央视3.15晚会是一个国内权威的调查、反映、评论、监督平台,它认真执行了年度维护消费者权益的使命,但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群众生活质量、安全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也希望央视3.15晚会的作用更大一些、挖掘更深一些、追踪更猛一些、监督更狠一些,更好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引导和倒逼消费质量权益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