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9日,越南国会以95%的高支持率批准了投资额达83.69亿美元的老街—河内—海防铁路项目,这条采用中国标准轨距(1435毫米)、设计时速160公里的电气化铁路,标志着越南在高铁建设上彻底转向中国。
这一决定背后,既是越南对过去“亲日战略”失败的纠偏,也是对东南亚地缘经济格局剧变的现实回应。

越南高铁的日本方案为何沦为鸡肋?
越南曾是东南亚最早规划高铁的国家。早在2006年,越南便提出建设全长1570公里的南北高铁,并倾向于采用日本新干线技术。然而,这一项目因日方报价高达560亿美元(远超越南GDP的1/3)、融资条件苛刻而长期搁浅。
更致命的是,日本坚持采用“量身定制”的混合轨距方案,既无法对接中国铁路网,也难以融入泛亚铁路体系,导致越南陷入“技术孤岛”困境。相比之下,中老铁路仅用5年便建成通车,2024年货运量同比激增1153%,让越南深刻意识到“轨距即话语权”,只有采用中国标准轨距才能接入区域经济动脉。

被倒逼的越南“供应链焦虑”。
越南制造业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2024年自华进口额达1440亿美元,占中越贸易总额的70%,但落后的米轨铁路导致中越跨境物流效率低下。三星、富士康等外资工厂的零部件常因运输延误停产,越南至中国的货物积压问题频发。
新铁路将直接连接越北制造业集群与中国西南,预计使跨境货运时间缩短70%,运输成本降低40%。这种“救命式”需求,叠加中老铁路带动老挝GDP年增3.5%的示范效应,迫使越南放弃“轨距主权”执念,选择与中国“车同轨”。

中国高铁技术标准的“软征服”。
越南此次不仅引入中国轨距,更在信号系统、牵引供电等关键领域全面对接中国标准。这标志着中国铁路标准首次在“非一带一路国家”实现体系化输出。此前,越南虽在谅山—河内铁路规划中保留“技术多元化”选项,但老街项目的落地表明:在成本效率与战略自主的权衡中,越南已默认中国标准成为东南亚基建的“技术元规则”。这种“用脚投票”的选择,实质是市场逻辑对政治猜忌的胜利:
中国企业能以日本报价的60%完成同等规格建设,且工期缩短1/3。

越南高铁技术的选择困难症。
尽管对华铁路合作加速,越南仍未放弃“大国平衡”策略。就在铁路项目获批同日,越南被曝拟向美国SpaceX开放卫星互联网市场,试图通过对美采购农产品、能源及数字基建合作,抵消对华经济依赖的政治风险。但这种“经济联华、安全靠美”的二元策略正面临结构性矛盾:中国占据越南30%的出口市场和50%的中间产品供应,而美国对越贸易逆差已突破1000亿美元,随时可能挥舞关税大棒。越南国会急于推进中越铁路,恰反映出其地缘焦虑:在中美博弈升级的夹缝中,优先保障经济生命线已成为生存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