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停战会谈谁能参加?中俄罕见分歧的背后是两国核心利益的差异

国际朱八戒说 2025-02-20 22:06:29

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瓦西里·涅边贾近日公开炮轰欧盟和英国“完全不守信用”,并称其“不能成为未来俄乌协议的相关方”。几乎同一时间,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大使却表态称,中方期待“所有当事方和利益攸关方”参与和谈。

十分罕见的中俄分歧表面化,这并非偶然,而是两国利益定位与外交策略差异的自然结果。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方始终将谈判条件与战场形势绑定。涅边贾的言论延续了这一逻辑:通过否定欧盟的斡旋资格,削弱西方在谈判中的话语权,进而巩固俄罗斯对局势的主导地位。这种“以战逼谈”的策略,与俄方当前在顿巴斯的军事压力形成呼应。

相比之下,中国始终避免选边站队。傅聪大使的发言强调“所有当事方参与”,既呼应了俄罗斯对西方单边制裁的不满,又保留了与乌克兰及欧洲对话的空间。这种看似“中立”的表态背后,实则是中国对自身利益的精准拿捏:既要维护与俄罗斯的“战略协作”,又要避免因过度倾向俄方而损害与欧洲的经济合作,甚至触发次级制裁风险。

中俄在俄乌问题上的分歧,暴露出两国“战略协作”的局限性。俄罗斯需要中国在经贸、技术、外交上的支持,但无法接受中方过度介入调停——这可能导致其丧失谈判主动权。而中国虽将俄罗斯视为抗衡美国的重要力量,却不愿被拖入与西方的全面对抗。今年4月,中国特使李辉展开第二轮穿梭外交,既访问基辅也到访莫斯科,正是这种平衡策略的体现。

这种“有限合作”可能成为未来的常态。对俄罗斯而言,中国的经济支持是打破西方封锁的关键,但若冲突长期化,俄方对华依赖加深可能导致议价能力下降;对中国而言,既要避免因疏远俄罗斯而失去能源、地缘合作抓手,又需防范美欧将中俄捆绑制裁的风险。

中俄双方既非无条件盟友,也非单纯的利益交换者。

俄罗斯需要中国的市场与政治掩护,中国则需要俄罗斯制衡美国霸权。对中国而言,俄乌冲突既是一场外交考验,也是重塑全球治理规则的机遇。如何既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又不陷入大国博弈的泥潭,将决定其在这场世纪棋局中的最终站位。

0 阅读:15

国际朱八戒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