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有没有大诗人?为什么▲文化观察32

国学传播 2024-09-05 02:36:36

引文

几千年文学史,诗歌一直是最主流的文学形式,历朝历代的文学大家中几乎都有大诗人的身影。只有在文化败坏的历史阶段,大诗人才会销声匿迹,比如清代的文字狱导致了文学领域的相对萎靡,也导致了整个清朝就没有堪称“大诗人”的存在。

那么,在科技发达的当代,有没有“大诗人”的存在呢?

大诗人如何诞生?

整个历史上,真正的大诗人都是稀缺的,数量并不多。

想要诞生一个大诗人,需要各种条件的加持才能够造就。

诗人的社会地位?社会文化氛围浓郁吗?

文字功底足够吗?有诗歌创作所需的灵性吗?

从以上这些因素考虑,可以分析出当代是否具备诞生大诗人的土壤。

诗人的社会地位

古往今来,对于文字工作者而言,这是一个最差的时代!

在古代,但凡有点文化,在乡村小城都是受尊重的,哪怕是办个小私塾,至少也能填饱肚子,再不济也能到富裕人家当个家庭教师,在身份上也能脱离底层人。

当时的诗人更是站在文化人的上层,不仅在物质上能够得到保障,通常还有不错的社会地位。

而在当代呢?各种文字工作者除非有稳定且收入不菲的正当职业为依托,否则单以文字工作来谋生,真的很难!广告市场上需求量最大的文案工作,已经成为了流水线工种,反正可以各种借鉴抄袭,思路比文字重要,原创文字也不再受到重视,文字工作者存在的价值何在?

在当代,以文学创作为主业的文字工作者中,只有流量大的网红小说家能够名利双收,全职诗人早已不再是地位的象征,甚至被多数人所遗忘,连生存都艰难,何谈作诗?

文化氛围的低落

即使是在元清时期,汉语文学领域也没有当代这般无所作为,甚至可以说“当代无文学”!

为什么会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代反而失去了文学的土壤?

因为文学不再需要创新,需要的是背景,需要的是投其所好,需要的是商业化下低门槛的借鉴抄袭的拼凑文,唯独不需要文字功底,也不需要真情实感。

因为在这个标榜着科技决定一切的时代,传统文化早已失去了土壤,从上至下的长期不在乎,文化自然会沦为摆设,需要时拿出来展示一下以示尊重,不需要时就供奉几个文化领域的不配给李白当书童的所谓名人当当摆件,其他的人哪怕有志于文学领域,想靠文字功夫吃上一口好饭也是千难万难。

如此的文化氛围,也配出现大诗人?

文字功底足够吗?

不停空格的现代诗不配被称为诗,真正的古体格律诗是很考量文字功底的!

即使是文字功底足够,创作格律诗所需要了解的韵律对仗也并非一日之功,仍旧是需要学习并熟练掌握的,这对古人而言是基本功,但对当代人而言则需要专门学习,若非对诗歌创作情有独钟,多数人是不会下这份苦功的。

所以,即使当代有很多的文字功底足够的文学爱好者,但真正热衷格律诗创作的少之又少,基数过少,那么,诞生名家大家的概率自然更小。

诗歌创作的灵性

在诗歌中,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而这些大众熟知的物象也成为沟通所有人情感的桥梁,这些内容在古代诗人的诗歌中几乎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古代诗人主要的创作灵性所在。

当代人呢?和大自然日趋疏离,很多人甚至“五谷不分”,早已没有了古代人对大自然的那份熟稔和挚爱,丧失了人与自然心灵交流时的那份灵性。缺少了诗歌创作的灵性,文字功底再好也难以写出能够与大众共情的佳作,所以,我们经常在网络上可以看到一些自命诗人的人的作品,大抵上文字有余,不知所云,通篇看下来感受不到其中蕴含的真挚情感,只看到了一堆辞藻的堆砌。

结语

时代变了,文字不再受重视,文化氛围也很稀薄,又和大自然渐行渐远,即使有足够的文字功底,也严重缺乏作诗的灵性,所以,这个时代不配诞生大诗人,也确实没有大诗人!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