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有盖世之才,被乾隆皇帝称为明代巨擘,可惜被“传首九边”

书兰聊历史 2023-06-11 01:13:09

前言:都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然而很多时候是鸟未尽,弓就被藏起来了,兔未死,狗就被烹煮了,比如商纣王在国难之时除掉了对他忠心耿耿的比干,宋文帝在外患未除的情况下除掉了战功赫赫的檀道济,北齐后主漠视北周的威胁,狠心除掉了能征善战的高长恭,唐玄宗在安史叛军步步紧逼时除掉了名将高仙芝。

像这种自毁长城的事情在古代确实比较常见,而且越到王朝后期,发生的概率越大。如果以王朝为单元来看,明朝“毁长城”几乎是从头毁到尾,从明初的一众开国功臣,到中期的于谦,再到末年的袁崇焕,莫不是堪称“长城”的人物。今天我们要说的便是一个“长城中的长城”,死在自己人手中的“明代巨擘”,他的名字叫做熊廷弼。

一代名将—熊廷弼

一、文武兼备属他强,实干赴辽整六军

1、以乡籍入楚党

熊廷弼于隆庆年间出生在江夏(今湖北江夏)的一个平民家庭,他少怀大志,小时候一边放牛一边看书学习,更难得的是他在刻苦学文之外还勤练武艺。据清代的《柳南随笔》所载,他在考中进士之前还曾参加过湖广的武举试,并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有“两解世间无”的美誉。虽说此事目前依然处于一种孤证的状态,但是他文武双全,能骑善射确是事实。

他踏上仕途的第一站是保定府推官,负责刑名方面的工作,这个工作可不好做,当时吏治颇为不堪,地方官吏常常和士绅豪强沆瀣一气,视法纪于无物,冤假错案不知凡几,而推官的权力又很有限,受制约的地方很多。非凡人做非凡事,不管是多复杂的案子,只要他认为里面有不合理的地方,必然会查个底朝天,还原案情真相。因政绩斐然,他不光被誉为“天下理官第一”,还荣升为工部主事。

断案如神——熊廷弼

学武之人一般来说都比较刚直,熊廷弼虽然不是纯粹的武人,但是他的刚直和武人无异。以他的性格和他的进士出身来说,他应该可以和朝中那些东林党人混在一起,而且当时东林党势大,很多人都秉着“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想法投到东林党。然而他却认为东林党多“夸夸其谈”之辈,缺乏实干精神,且东林党在打压异己方面和齐楚浙党没有什么区别,因此不愿趋附东林党。

在东林党眼里,百官只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人,一种是敌人,既然熊廷弼不是自己人,那么就是敌人。鉴于熊廷弼和诸多楚党中人是同乡,且平时关系处得比较好,东林党便将他划为楚党阵营,将他视为需要打倒的对象。适逢东林党控制了京察,他虽说一向兢兢业业,忠于任事,照样被定成了不称职,并因此被罢免了官职。自此之后,他和东林党之间便结下了梁子。

东林党的起点——东林书院

2、以言官巡辽东

俗话说,风水轮流转。以沈一贯为代表的齐楚浙党逐渐得势,熊廷弼因此被起复为巡按御史。不久后,他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巡按辽东。任务背景一:镇守辽东的李成梁等人在没有得到朝廷批准的情况下,擅自将宽甸六堡等地让给了努尔哈赤,弄得朝堂内外议论纷纷,李成梁的解释是弃地之举仅为诱饵,目的在于诱降努尔哈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查个所以然出来是不行的。

任务背景二:李成梁原本早在万历十九年就被免职了,可之后无论谁接手,都难有作为,辽东就像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法外之地,使得朝廷不得不在万历二十九年又重新起复了他,这就让万历皇帝很难不对李成梁起疑了。要知道李成梁作为辽东本地人,在辽东任职数十年,经他提拔的人何其多,这些人和他结成了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他们想让朝廷明白,辽东不能没有李家。

多少有些养寇自重的李成梁

任务目标:打开辽东的僵局,既能够让李成梁等人将辽东让出来,又不影响辽东的整体实力。熊廷弼是聪明人,他不是不知道辽东问题的复杂性,可他打心里就不认可李成梁的弃地行为,在他看来,弃地实则是献地。经过他的调查,事情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李成梁等人为了个人和集团私利,不顾形势的变化,一味放任努尔哈赤做大,对其多有遮掩之举。

任务结果:李成梁被免职,熊廷弼明确提出建州女真是当下最需要防范的敌人,他主张抓紧构建针对建州女真的防线,同时,每年从辽东守军中抽调1/3的军力屯垦闲田,减轻后勤压力。他本次在辽东待了3年,期间不仅成功打击了李氏集团势力,让朝廷对辽东的掌控力有了明显提升,还以身作则,从严执法,让辽东的风纪为之一振。

努尔哈赤崛起

二、临危受命功勋高,丹心未泯死不移

1、以守御稳局势

辽东任务完成后,熊廷弼被调任南直隶督学,负责整肃江南地区的教育乱象。当时江南士绅多是有钱有势的主,他们常拿钱开道,在朝堂上培养自己的利益代理人。熊廷弼不管这些,他尽最大努力为朝廷选拔有真才实干的寒门子弟,如果遇到徒有虚名之辈,不管是何出身,他都会黜洛。江南是东林党的大本营,江南的科举又是东林党的根本,东林党稍一反应过来便急不可耐地群起而上,迫使熊廷弼再度回家种田。

时间到了万历四十七年,明军和努尔哈赤之间爆发了一场决定双方未来走向的关键性战役—萨尔浒之战,此战,明军惨败,大明王朝失去了辽东战场的主动权。上到万历皇帝,下到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不感到吃惊的,史载“上下震动,举朝惊骇”。辽东问题成为当时最为棘手,又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也许是“国难思良将”,鉴于熊廷弼早前在辽东表现不错,万历皇帝便把希望寄托在了他的身上。

萨尔浒之战

熊廷弼在接到诏令后,深知情势危急,拖着病体星夜飞驰辽东。等他赶到辽阳后,映入眼中中的景象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军心民心涣散,士无战心,民欲南逃。面对危局,他结合敌我双方的实力情况,定下了打持久战的方针,一边严惩临阵脱逃的将士,严肃军纪,一边积极号召流民还乡,保障生产秩序。仅用了1年多的时间,他就依托大小城池和军堡构建出了一条积极的防线。

努尔哈赤有心给点颜色让这个新来的熊经略瞧瞧,结果被稳住阵脚的明军打得退避三舍。熊廷弼用成绩说话,告诉世人,他没有辜负万历皇帝对他的信任。不料万历皇帝于同年病逝,太子朱常洛继位,是为泰昌帝,因东林党在早前的“国本之争”中积极支持他,使得他对东林党很有好感,一时间,“众正盈朝”,东林党势力达到顶峰,熊廷弼由此再度被东林党撵回了老家。

即位不足一月即去世的朱常洛

2、以实干酿祸事

取熊廷弼而代之的是东林党人袁应泰,此人虽然德行和能力都还不错,可“素不知兵”,到任后一味迎合朝堂上速战速决的主张,分不清敌我态势,犯下诸多轻敌而幼稚的错误,比如他为了“利用蒙古兵对抗女真人”,大肆收容蒙古各部的灾民,并将他们安置在辽阳和沈阳这样的重镇,致使大批后金细作趁机混入了城中。辽沈之战甫一开打,素有“神京左臂”之称的沈阳就被细作们打开了城门。

沈阳陷落不久,辽阳亦被努尔哈赤得手了,明军在辽河以东已然没有了立足之地,遂乱哄哄地退到辽河以西。值此危难之际,新君朱由校想起了赋闲在家的熊廷弼,一面再度起复他为辽东经略,一面罢免了之前攻讦他的一众言官,以示对他的信任。熊廷弼是做实事的人,既然皇帝都拿出了态度,他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方布置

他到任之后,结合新的形势变化,提出“三方布置策”,简而言之,即收回五指,放弃一些鸡肋之地,握紧拳头,蓄势而击,三方呼应。此策无疑最为实事求是,可东林党不喜欢,他们既接受不了弃地,又不愿意让熊廷弼在辽东一言九鼎,他们为牵制熊廷弼,将身为辽东巡抚的自己人王化贞不断往高处抬,不断美化其提出的“借虏平奴策”(即以财物换得蒙古林丹汗和明军一道夹击后金)。

就这么个不切实际的方案得到了大部分朝臣的支持,尤其是时任兵部尚书的东林党人张鹤鸣。至于熊廷弼,则被边缘化,要粮没粮,要兵也只有五千。没多久,轻敌自大的王化贞丢了重镇广宁,辽东局势进一步恶化。按理来说,此事和熊廷弼半毛钱关系没有,而且他还亲自率军掩护溃军撤退。可东林党为了掩饰他们利用张鹤鸣操纵辽东兵权转移的过错,硬是倾巢出动,把锅甩给了熊廷弼,使其最后落得个“传首九边”的下场。

先失辽东,再失辽西,局势愈发艰难

结语

值得一提的是,熊廷弼的死是阉党操办的,当时魏忠贤急于灭掉东林党的杨涟,有人建议给其安上一个“纳熊廷弼贿”的罪名,即熊廷弼拿辽东军饷来贿赂杨涟,这可是死罪,而要坐实杨涟的罪行,就得先处死熊廷弼。然而一手将熊廷弼推入这个死局当中的却是东林党。熊廷弼至死都觉得自己冤枉,可无论是朱由校,还是朱由检,都没有想过给他正名的事情。

他死后,主持辽东防务的孙承宗和袁崇焕同样未得善终,功臣变罪臣,罪臣变功臣,这便是明朝末年的价值取向,以东林党为首的各派势力将自身集团的利益置于天下大势之上,明朝不亡才怪。任何时候,不管是家庭,还是国家,只有团结才能凝聚力量,只有团结才能成功。

参考文献:

《明史》

《明实录》

《明史解读》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