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1红色传奇,百年风云一生;与时代同行,与国运共进。

大肥肥文史说 2025-04-22 21:48:36

夏衍:红色传奇,百年风云一生

作者网名:火哥电竞

夏衍,一个生于纷繁岁月的传奇人物,他的一生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史诗,与时代同行,与国运共进。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夏衍的丰功伟业,以及他在历史风云中的坎坷命运。

勇敢剪发,追求新知

夏衍生于1900年,浙江杭州,年少聪颖,受到良好的旧式教育。辛亥革命后,他毅然剪发,拥抱新式教育,开始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反思。五四运动爆发后,夏衍积极参与示威活动,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青年。

留学日本,涉猎马克思主义

走出国门,夏衍前往日本留学。在异国他乡,他广泛涉猎革命思想,接触马克思主义,点燃了他对社会变革的热情。1927年,回国后,夏衍毅然加入共产党,成为我党的一员。

抗日先锋,创办《救亡日报》

七七事变后,夏衍投身抗日战争,创办《救亡日报》为我党的抗日事业贡献力量。在国民党压力下,他拒绝刊登对新四军的诋毁,导致《救亡日报》被查封。然而,夏衍并未气馁,继续以宣传为武器,跨足香港、重庆,为统一战线的巩固贡献力量。

统战先驱,文艺事业的奠基人

抗战胜利后,夏衍投身统战工作,向华侨领袖陈嘉庚宣传我党方针,争取国民党官员的和平起义。他参与上海接管工作,为社会秩序的稳定付出努力。成立后的新中国,夏衍担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1954年调入中央,担任文化部副部长,引领我国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

遭受冤屈,历经风雨

然而,1955年,与潘汉年等人合作的夏衍遭受冤屈,被隔离审查并开除党籍。直至1977年,他才获得平反,恢复党籍,恢复一切名誉。晚年,夏衍进入中顾委,为国家事业再次贡献余热。1995年,因病离世,享年95岁。

夏衍一生,红色传奇

夏衍的一生如同历史的波澜壮阔,他在风雨中坚守理想,为国家的解放事业默默奉献。从剪发勇敢追求新知,到创办《救亡日报》为抗日事业添砖加瓦,再到统战工作的先驱和文艺事业的奠基人,夏衍一直是国家历史中的亮丽篇章。

从寓所变迁透视夏衍的海上足迹

作者:冯志浩 转自: 档案春秋

上海,这座近现代中国的风云舞台,亦是夏衍工作、居住近三十年的常住地。从1927年归国投身革命,到1955年离沪赴京,他辗转于石库门弄堂与花园洋房之间,寓所变迁串联起地下斗争的惊险、文艺创作的丰硕与文化事业的深耕。这些旧居不仅是生活空间的见证,更是左翼运动的据点、思想交锋的摇篮。今年是夏衍诞辰125周年、逝世30周年,下面一起跟随他的足迹,了解一位革命文人的上海羁绊。

夏衍(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

01

绍敦电机公司:与革命火种的时空交集

1927年,夏衍从日本回到上海,借住在同去日本明治专科学校留过学的蔡叔厚管理的绍敦电机公司。“绍敦电机公司坐落在吴淞路有恒路(今余杭路)路口,是一家双开门面、规模不大的电料店,经营家用电器,蔡叔厚既是老板,又是技师。”夏衍在《懒寻旧梦录》中记载,“当我同意搬到他公司楼上暂住的时候,他(蔡叔厚)才低声地告诉我,住在他楼上的还有两家,都是他的好朋友,都是革命党。”“一家是张秋人和他的爱人徐诚梅,另一家是杨贤江、他的夫人姚韵漪和一个才两岁的男孩。”1928年到1929年底,绍敦公司是中共重要的联络站,也是流亡革命者的集散地。夏衍在那里和蔡叔厚一起接待过叶剑英、李维汉、廖承志等重要领导。1929年夏,中共在上海的秘密电台设在蔡家。蔡叔厚同时期加入特科,成为上海中共情报系统的重要成员,人称“蔡老板”。

1930年代蔡书厚与夏衍合影,右一为夏衍,左一为蔡叔厚(来源:文汇网)

02

塘山路业广里:工人区的创作与坚守

留日归来的未婚妻蔡淑馨来上海后,夏衍开始寻找舒适安全的住处。1929年,夏衍搬到了刚刚建成的塘山路(今唐山路)业广里685弄42号。1930年初,他与蔡淑馨结婚,翌年女儿沈宁出生。业广里由127栋二层石库门建筑组成,是上海典型的里弄住宅,一条总弄又分成6条支弄。夏衍居住的42号靠总弄的西侧,房屋前后支弄又有边门直通舟山路。夏衍住在二楼,一楼住着革命同志蒋光慈,隔壁住着他的二姐沈云轩一家。据说二楼中间亭子间边上的板壁是活动的,如有情况可以进入二姐的家中。

业广里美术作品(来源:“海归学人” 微信公众号 陆志文绘)

夏衍在这里创作了报告文学《包身工》。“一九二九年底,我住在沪东塘山路业广里,因为这是工人区,所以有几位做工人运动的同志还常常到我家来‘落脚’——把一套蓝布工人服放在我家里,他们穿了长衫或者西装到我这里来,换上工人装束到工厂去,工作完了之后再到我这里来换回原来的衣服。”(夏衍,《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包身工》附录,工人出版社,1959年)

(左)1959年出版的《包身工》单行本;(右)人民文学社1960年代出版(来源:文汇网)

03

爱文义路普益里:文委成员的密会之所

淞沪战争结束之后,夏衍一家从塘山路业广里搬到了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普益里38号。“这幢一开间半的二楼弄堂房子,是蔡叔厚给我介绍的,‘顶费’二百五十元,在当时不算太贵,而其好处,则在于它有一个前门和两个后门,就是这所房子的门牌在爱文义路,而另有一个后门却在麦特赫斯特路,所以虽非狡兔,却有了三穴,万一有事,可以从后门溜走。由于有这一点好处,所以这地方就成了‘文委’(中共江苏省委文化界运动委员会)几个成员碰头的地方,除周扬、钱杏邨、杜国庠、田汉之外,瞿秋白也来过两次。” (夏衍,《懒寻旧梦录》增订本第145—146页,中华书局,2016年)

《上海市行号路图录 1947》中的普益里38号(上海市档案馆藏)

04

静安寺路重华新邨:战后的短暂栖居

抗战胜利后,夏衍要离开上海赴香港,他记挂家人的安全,务必要为蔡淑馨母子租好住房。既要避开国民党特务的耳目,又要找一间价格、位置都合适的房子。虽然这时的夏衍已是“老上海”,但也忙了十多天,才在重华新邨租到了新居。沈旦华回忆说:“抗战胜利后住在南京西路重华新村59A,表面上弄堂口在南京路,后弄堂深处有一个很小的门通到静安别墅胶州路。”夏衍在“我的家史”里写道:“一九四六年,淑、宁、旦,先后由渝回沪,与胡绳合住重华新邨。”(沈芸《爷爷夏衍在上海的“家”》,《解放日报》2018年6月14日)

重华新邨(来源:周到上海)

夏衍一家在这里一直住到上海解放。夏衍在《懒寻旧梦录》里记述了上海解放入城那一天“回家”的趣事。“大约于下午4时左右,回到了一别三年的‘重华新邨’。……吉普车经过重华新邨街口的‘梅龙镇’,就引起了附近居民的注意,前天晚上在大雨中解放军露宿在街头,为什么会有一个身穿军服,挂着手枪的 ‘军人’单独地‘进入民家’呢?人们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我。”(夏衍,《懒寻旧梦录》增订本第402页,中华书局,2016年)这段充满戏剧性的居留终结于新政权的安全考量——全家很快搬离。

05

安亭路旧居:文化守护者的最后港湾

据沈旦华回忆,在上海刚刚解放没多久,他们一家就由于安全的原因被要求搬离重华新邨。所以,很快夏衍一家就搬到了安亭路,他也因此从弘毅小学转学了。

夏衍安亭路的住宅,目前的门牌是乌鲁木齐南路178号2号楼。据1948年出版的《上海市行号路图录》第85图所标示,2号楼以前的门牌应该是安亭路41弄19号,因此夏衍的家人一直称其为“安亭路的家”。如今,“安亭路的家”已经作为“夏衍旧居”对公众开放。

1954年9月,在安亭路寓所与上海家人的合影,后排右起:夏衍、蔡淑馨夫妇(来源:夏衍旧居)

安亭路41弄19号,建于1932年,为英式风格花园住宅,占地面积750平方米,砖木结构假三层,双坡屋面,上覆红陶机制平瓦,南北向皆设有棚式老虎窗,西侧和北侧有壁炉烟囱。南面山墙外为露木构架,中部为带有小支托的白色水泥腰线。该楼主入口部分结构略前出,构图为人字坡顶及多重线脚围合的尖券门洞,门框逐层向内收分,最外层为水泥仿石砌块,中央做成券心石样式。外墙为拉毛处理的淡黄色水泥抹层,墙面多布置横向组合的钢窗,配简单的水泥窗台,并以勾缝红砖叠砌为窗边框装饰,部分墙面有腰檐。房子前有大片草坪,环境宜人,夏衍一家在此居住了5年。

如今门牌号为乌鲁木齐南路178号的夏衍旧居(来源:澎湃新闻)

2018年,徐汇区政府筹建夏衍旧居,旧居经修缮和布展后,于2019年4月开始对外开放。旧居展览以“夏衍与上海”为主线,梳理了自1927年夏衍从日本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到1955年离开上海赴北京担任文化部副部长期间近30年的人生历程。

夏衍旧居(乌鲁木齐南路178号2号楼)内情景(来源:夏衍旧居)

夏衍与上海戚戚相关,他的青壮年时代以及艺术创作丰硕的时期基本都在上海,其成长于斯、奋斗于斯、充盈于斯,上海可以说“毫不逊色于故乡杭州和后来的常住地北京”,是他的“第二故乡”。夏衍在上海的点点滴滴,记录了其在革命历程中的成长、艺术创作中的追求以及解放初文化事业的百废待兴、新中国成立后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及汇聚、壮大。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