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这世上最珍贵的是什么?
”记忆中,母亲常常这样问我。
而她给出的答案,也从未改变过——亲情。
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让她对亲情有着如此深刻的感悟?
故事,要从1982年的那个秋天说起……
那一年,母亲刚嫁到城里。
父亲在国营厂做会计,爷爷是厂里的科长,这样的家庭条件在当时相当不错。
母亲的嫁妆也颇为丰厚,一台电视机和一对玉镯子,在那个年代可是稀罕物。
这让人误以为母亲娘家条件优越,从小被娇宠长大。
事实并非如此。
“我从小在家就不受待见,想要个发卡都没人给买。
”母亲的童年并不幸福,作为家里的老二,上有哥哥,下有弟弟,她在娘家很少感受到温暖。
唯独与小舅的关系格外亲厚,“你小舅从小就跟在我屁股后面,我去哪他跟到哪。
”回忆起和小舅的童年点滴,母亲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温柔的光芒。
婚后不久,外公外婆便开始为大舅和小舅的未来操心,希望母亲能帮忙在城里找工作。
在大舅的事情上,父亲很爽快地答应帮忙,安排他进了厂里的后厨。
小舅的情况却让母亲犯了难。
外公外婆希望小舅能考大学,但村里的教育条件有限,想让小舅来城里借读。
借读在当时并非易事,需要各种关系和条件。
母亲虽然心里为难,但考虑到小舅从小对自己的依恋,还是硬着头皮向父亲开了口。
父亲疼爱母亲,多方托关系,终于为小舅争取到了城里最好高中的借读机会。
新的挑战接踵而至。
高昂的住校费用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住校太贵了,家里根本负担不起。
”母亲常常感叹当时的窘迫,但为了小舅的前途,他们只能咬牙坚持。
小舅也非常努力,每天起早贪黑地学习。
时间飞逝,转眼就到了高考的日子。
命运却和他们开了一个玩笑,小舅落榜了。
外公外婆虽然难过,但也觉得有个高中文凭已经不错了,打算让小舅就此作罢。
这时,是母亲站了出来,坚持让小舅再复读一年。
“我看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学习,那么努力,怎么能就这样放弃?
”母亲的语气里充满了心疼和坚定。
为了支持小舅复读,母亲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卖掉全部嫁妆。
那对玉镯子和电视机,不仅是母亲的嫁妆,更是外婆留给她的念想。
我难以置信地问:“那可是你外婆给的传家宝啊!
”母亲却笑着说:“再贵重的东西,也比不上小舅的前程重要。
”
第二年,小舅不负众望,考上了省重点大学。
全家人都欣喜若狂,母亲更是逢人便夸自己的弟弟有出息。
小舅的成功,是对母亲付出的最好回报。
小舅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国企工作。
生活稳定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家里的遗产分配。
按照外公外婆的安排,土地归大舅,房子留给小舅,而母亲只能分到一些家具电器。
小舅却当着全家人的面说,要把房子给母亲。
“那是我第一次在家里感觉到有人为我说话。
”母亲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眼眶泛红。
小舅的回报远不止于此。
后来,父亲因胃病需要手术,小舅立刻将我们全家接到省城,安排最好的医院和医生,所有费用都由他承担。
“你小舅说,这些都是他应该做的。
说如果不是我当年帮他,他也不会有今天。
”母亲的语气里充满了感激之情。
更让母亲感动的是,小舅还特意教育自己的儿子,也就是我的表弟,要好好对待我们一家。
每次送表弟来我家玩,小舅都会叮嘱他要记住这份亲情。
“一份情,三代还。
”这是小舅常说的一句话。
母亲却觉得,根本不用这样。
“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啊。
血浓于水的亲情,哪里需要去计较那么多。
”母亲总是这样说。
母亲和小舅的故事,让我对亲情有了更深的理解。
真正的亲情,并非是简单的物质给予,而是彼此之间无私的付出和默默的支持。
就像母亲当年毫不犹豫地卖掉嫁妆支持小舅,而小舅则用一生来回报这份恩情。
如今,每每想起母亲的故事,我都会思考,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该如何守护这份珍贵的亲情?
又该如何将这份爱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