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了”在口语中经常被指事情没办成,或者说中途突然结束。比如谈恋爱的两个人突然分手,我们称之为“黄了”。
为什么用“黄”这个颜色来代表没有成功而结束?按理说用“黑”不更好吗?
首先,我们来看看“黄”在古代有没有可能含有“失败”之意。
“黄”作为颜色是古代五色之一,而颜色是一种比较抽象的东西,可以是任意形状,无法用简单的符号来表达,因此不可能形成象形字,只能从其他带有黄色的物体转变而来。
东汉许慎在《说文》中的解释是“黄,地之色也。”,“从田,从炗(同光)”,意思是大地被火烧过之后,剩下的只有黄色的土。因此“黄”最初被认为是土地的颜色,故《易经》有“天玄而地黄”的说法。
不过,自出土商代甲骨文中的“黄”字来看,形状为一个“大”字中间一个“口”。人们又认为“黄”本为象形字,但起初并不是用来代表颜色的,只是后来本意被遗弃。此说法以郭沫若为代表。
郭沫若认为,“黄”原本指人们腰间所戴的玉佩,就是甲骨文“黄”字中间的块状物,也可以叫做“璧”。而古代“半璧为璜”,因此“璜”也是玉佩的一种,所以“黄”与“璜”很有可能是一对古今字。
因黄色的玉佩使得“黄”有了颜色之意,之后便用“黄”专指颜色,后来人们又造就了“璜”来代替“黄”指玉器。
当然,除上述之外,关于“黄”的来历还有很多种演变说法,但“黄”字的本身与失败、结束等含义并没有任何联系之处。
之所以“黄了”代表事情没办成,是由于在漫长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形成,意味着没有结果。
首先,黄色是秋季的颜色。秋天树叶凋落,草木枯萎,这个自然衰败的过程让人们联想到了消亡。如果在天气干旱的情况下,农作物叶子还会变黄而导致收成不好,因此“黄了”有失败、结束之意。
其次,太阳东升西落,夕阳通常被视为黄色,如我们常说“金色的夕阳”。而夕阳代表着一天的结束,黑夜即将来临。
因此,这种类似的观点后来逐渐被应用到实际中。
比如古代商家开门做生意,开张之日会用红色的纸写上“开张大吉”,贴在门上寓意生意红火。而如果由于经营不善导致店铺关门,店铺老板便会用黄色的纸写上“收市大吉”等字样,同样贴在门上用来告知顾客。
另外,在古代父母包办的婚姻习俗中,男女双方说定亲事之后,会择一吉日交换“龙凤贴”,用红纸写着双方的姓名、生辰八字等相关信息,之后便表示亲事成立,择日成婚。这在古代有点“结婚证”的意思。
不过,当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婚事不成,一方会用黄纸写成“龙凤贴”退还给对方,这门亲事就算是“黄了”。
所以,“黄了”后来才演变为失败、结束之意的词语,代表着事情没办成,亦或是事情没着落,在某些方言中还演变出“开黄腔”等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