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反扑及内外部因素冲击下,国内经济复苏面临短期波动。
10月份,消费年内再次出现负增长;进出口以美元计,两年以来首次负增长;乘用车销售,2013年以来首次“金九银十”环比下降。
但相比全球经济的动荡,国内经济“波动”中的增长韧性,与海外相比高出不止一线。
11月16日,央行发布“《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国内“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认为,相比上季度,“央行对海外经济更悲观,对国内经济则边际转向乐观”,目前经济“二次探底”迹象,是黎明前的“黑暗”。
这在宏观数据中也有所体现。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0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9.2%;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分别为108.4%、35.6%、14.4%。
尤为关键的是,这些逆势增长,是三季度经济恢复向好的延续,也是疫情以来持续性的经济“亮点”。
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高技术产业已经成长为中国经济的“牛鼻子”?
01、韧性可期
数据显示,10月社零总额同比下降0.5%,环比下降0.68%;乘用车零售同比增长7.3%,环比下降4.3%;新能源乘用车零售同比增长75.2%,环比下降9.0%。
另据海关统计,以美元计价,10月出口同比下降0.3%。被欧、美衰退拖累其降幅也最大,同比分别为-8.9%、-12.6%。
但在消费和出口走弱的情况下,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依旧处于较高水平。10月同比增长5.2%,年内仅次于2月与9月,说明制造业依然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较9月份快1.3个百分点,拉动全部规上工业增长1.6个百分点,是10月最大亮点。
今年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比规上工业的增速快4.6个百分点,展现了较高的增长韧性与速度。
众所周知,房地产是过去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但近两年来房产投资、新开工面积连创新低,销售也长期低迷,高技术产业已有取代之势。
相关行业代表企业的前三季度业绩,也反映了这一点。
高技术产业包括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及节能技术、高技术服务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行业。
如比亚迪,今年前三季营收同比增长84.37%,净利润同比增长281.13%;宁德时代前三季营收同比增长186.72%,净利润同比增长126.95%。
前者有望问鼎2022年新能源汽车全球销冠,后者大概率实现全球动力电池6连冠;乘联会数据显示,7-9月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在世界份额的占比是67%。
还有全球光伏龙头隆基绿能,前三季营收同比增长54.85%,超去年全年,净利润同比增长45.26%;2021年中国在四个主要制造环节(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的全球产量,占比均在75%以上。
新能源汽车与光伏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自主工业机器人的快速崛起。
如埃斯顿,前三季实现营收同比增长10.45%,净利润同比增长36.89%;汇川技术营收同比增长21.67%,净利润同比增长 23.79%。
二者持续在光伏及锂电行业深耕,在上半年国内市场出货排名中,分列第5、7名(MIRD数据)。
工业机器人又带动了工控机及系统的快速发展,10月份同比增速达44.7%。而太阳能工业用的超白玻璃、多晶硅、单晶硅等新材料产品,充电桩、光伏电池、风力发电机组等新能源产品,还有汽车仪器仪表、工业仪表等在10月份也实现了高增长。
所以,科技产业各行业之间,细分领域之间,也在不断相互促进、引领、创造新的需求,从而带来新兴产品和新动能产品供给的不断增加。
这就是科技产业的韧性所在,也是中国经济“韧性可期”的原因之一。
02、科技自立
数据显示,1—10月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0.5%,比固投增速高14.7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3.6%,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14.0%。
这意味着科技创新驱动持续向好,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提速。但谈到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就不能忽略华为与腾讯。
在全球宏观经济诸多不稳定因素下,华为、腾讯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均出现了下滑,而华为云与腾讯数实业务在三季度均实现了正增长,说明中国产业数字化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值得一提是,中国5G网络建设领先世界,基于5G的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也得以蓬勃发展,华为功不可没。据GlobalData数据,自2019年起,华为连续四次获得“5G核心产品组合”全球第一。
腾讯也持续加码核心技术研发,涵盖芯片、操作系统、服务器、数据库等领域,并在人工智、机器人、量子计算等领域跻身世界前列。同时为更好推动“数实融合”发展,发布了《全真互联白皮书》。
而在科技产业逆全球化趋势下,自主可控、科技自立也势在必行,如半导体行业。
11月21日,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表示,美国半导体禁令似乎有往面板供应链扩散的迹象。面板上游部分品牌已经开始着手清查面板供应链半导体料件来源,以防禁令扩大确保有备用方案。
目前中国大陆最强的芯片厂商是中芯国际,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48.8%,净利润同比增长28.3%。
中芯国际实现量产的是28nm及以上工艺,这也是成熟工艺与先进工艺的分界线。不过,TrendForce数据显示,28nm已经能够生产全球75%以上的芯片。
当下半导体全球格局是,美国在软件相关的EDA、IP方面拥有70%份额,在逻辑和分立器件上也有相当大的优势,东亚则是存储器占据了优势。在装备上,美、日、韩拥有主导地位。
半导体材料生产,中国台湾、中国大陆、韩国分列前三。中国大陆同时在封装测试方面有较大话语权,大陆地区+东亚地区基本垄断了全球封测。
不过,当下全球半导体产业正面临高通膨与高库存冲击,明年恐为负成长。但汽车应用依然强劲,许多业内大厂已争相转移产能至车用芯片,国内也有数十款国产汽车芯片发布。
由此汽车芯片迎来了国产替代的“窗口期”。这当然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连续七年全球产销第一,形成了科技产业“集群韧性”所带来的机遇,
但美国“限芯”依然使得“缺芯少核”的痛点在这些年里持续暴露,也让主机厂意识到芯片供应链韧性的重要性。
东方证券认为,芯片国产化是智能汽车关键部件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关键一环。新兴的芯片科技公司应乘这个“窗口期”迅速崛起,利用更好的本土化服务能力逐步构建起汽车产业生态圈。
而科技越自立,产业发展就越强韧。
03、谨慎看多
迫切需要国产替代的,还有工业机器人行业。
工业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国产化率分别仅为36.53%、24.50%、31.20%。
尤其是减速器,多年来被日本品牌垄断。
主流减速器分为RV减速器和谐波减速器,前者应用于20KG以上机器人,后者应用在20KG以内机器人。
目前来看,谐波减速器已实现技术突破,可实现国产替代。但RV减速器由于传动精度、扭转刚度、稳定性等问题仍然依赖进口。
因此,本土厂商多为20KG以下轻负载机器人,服务于3C、半导体、光伏、锂电、医药等行业;外资厂商多为20KG以上多关节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汽车行业,同时又在锂电和光伏行业布局较早更占优势。
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锂电和光伏行业增长较快,3C消费电子行业却持续走弱,终于导致了三季度外资环比市占率上升,国产份额有所下滑。
也凸显出本土工业机器人在高端行业竞争力不足。
“高端市场竞争力不足,基础技术短板突出”的问题,同样也在其他高技术行业体现。如高端手机本土厂商竞争力不足,芯片14纳米以上先进制程更是空白。
但总体来讲,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仍然是快速转向高科技领域,自主可控是基本导向。也必然有针对性政策不断释放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需求,为稳增长续力,对冲不利因素。
不过,10月份美国制造业PMI为49.9%,两年来首次跌破荣枯线,欧元区PMI也已连续四个月位于收缩区间。受此影响,对其出口大概率继续走低,高景气行业也会因此承压。
中国制造业PMI也连续两个季度低于临界点,景气度有所减弱,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认为,当前经济发展的最大冲击是增长速度过低,经济增长持续滑出合理区间。
从这个角度讲,更需要高技术产业的韧性,发挥“牛鼻子”作用,将经济拉出“低速区”,重回合理区间。
其实经济的发展规律,总是呈现从高潮到低谷的波动。放眼长远,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数字化改造,积极寻找、创造新的增长点,中国经济依然“岁岁年年长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