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江西进贤县的中央办公厅“五七干校”正积极实施劳动教育,活动开展得热烈而有序。
在这片红土上,北方普通工人子弟徐志明与毛主席小女儿李讷意外结缘,此事出乎众人意料。
这位年轻服务员以爽朗性格和细心关怀赢得李讷的心,两人渐生情愫,最终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
然而,这段一度被干校传颂为佳话的婚姻,仅在数年间便宣告终结。
离婚后,徐志明迅速从干校匿迹,传闻他或返北戴河故里,或继续深造,亦或再婚过上平凡生活。
然而,关于他后来的经历,很少有人了解。
他究竟遭遇何种经历,以致选择了何种人生道路?
【李讷的食堂生活】
毛主席对小女儿李讷怀有深厚父爱,众人皆知。然而,这份爱从未转化为特殊待遇。
李讷自幼适应父亲严要求,成年后仍不享特权,始终如一。
她在解放军报社任职,日常遵循常规作息,与普通同事同步,每日准时上班并下班。
她骑着黑色飞鸽牌自行车,在北京街巷间穿行,朴素装扮使她显得与寻常年轻人无异。
李讷一次加班至深夜,食堂已关门。她早有预见,事先嘱咐警卫备餐。
她步入警卫室,见桌上置一铝饭盒,内盛热米饭,旁伴两道家常菜:西红柿炒蛋与红烧茄子,皆是熟悉之味。
这是她常吃的饭菜,尽管简单,却从未让她感到单调。
李讷偶尔抽空亲自去食堂打饭,每次都耐心排队,与其他工作人员一同等候。
一次,年轻食堂员工认出她,让她插队。她笑着摇头拒绝,坚持排队至轮到自己,简单点餐付款后,端盒饭至角落安静进食。
她回家后,依然保持着原有的生活习惯,未有任何改变。
毛主席曾亲自告诫警卫,务必让李讷遵守规定,不得因其身份而享受特权。
李讷已适应此类安排,从未有过怨言。
李讷每日骑行自行车,往返于报社与住处之间,穿梭在上下班途中。
那辆“飞鸽牌”自行车频出故障,她从不因私事求便利,总是骑至邻近修车摊找普通师傅修理。一次下班路上车胎漏气,她推车数公里寻得修车铺,与师傅商定维修费用。
师傅修完车胎,她仔细检查后确认无误,随即付款。之后,她推着车缓缓骑行,踏上了回家的路。
她习以为常的日常节奏,对周围人而言却颇为独特,留下了深刻印象。
报社同事偶会问及:“你无需车辆接送吗?”我均回答无需,坚持自行前往。
她常微笑着表示:“我骑自行车感觉很不错。”
李讷生活简朴且规律,其自律性源自父亲严格的教导,两者紧密相连。
【井冈山下的劳动生活】
1970年初,李讷遵父亲之命,前往江西进贤县中央办公厅“五七干校”参加劳动。
她整理了行李,携带几件衣服和必需品,乘坐火车前往南方。
抵达干校,她与其余干部共同办理报到手续,随后即被安排至一间朴素的宿舍内。
宿舍为砖瓦平房,内部配备数张木床及基本家具,设施极为简单朴素。
李讷的首要职责是投身农耕,黎明时分,她与其余干部齐聚田埂,随后,每人被分派了一块专属的责任田进行耕作。
田地间,众人持锄头铁锹,俯身翻土、清除杂草并施加肥料。
李讷初用锄头,数次因力道不当致其深陷泥中,拔出颇为费力。
老农见状,暂停劳作,上前示范,指导她正确的站位与用力方法。
农忙结束后,她被调派至建筑工地,负责参与仓库的修建工作。
工地环境比田间更艰苦,需搬运砖头、水泥及砂石以筑墙。李讷戴着粗布手套,随队伍共同搬运砖块。
干校生活除体力劳动外,还包括多样的集体活动,内容丰富。
饭后,众人常围坐分享劳动心得,谈论家乡与经历。时或组织学习讨论,探究时事政策。李讷与其他干部均认真记录,踊跃发言。
休息期间,她不时取出随身携带的书籍阅读,同事见状好奇借阅,并一同探讨书中内容。
干校食堂提供基础餐食,主食为米饭和杂粮,配菜多为青菜、咸菜或土豆,简单实惠。
肉类偶尔供应,且分量有限,因此每人所得甚少。
李讷如众人,持铝饭盒排队取餐,就坐于木桌旁,将饭菜吃得一干二净。
劳动繁重之下,尽管饭菜朴素,大家却吃得异常满足。
【意外的爱情】
在“五七干校”,小徐广受认可为热心人士,常于劳动间隙为同事创造欢乐时光。
李讷抵达干校后,性格低调内向,鲜少与人交流。小徐察觉其沉默,遂主动与其交谈。
打篮球时,小徐带球至李讷前,戏谑道:“球技高超何须隐藏,何不展示一番?”李讷稍愣,随即被逗乐,接过球参与了比赛。
自那以后,小徐频寻契机,引领李讷参与干校各项活动。
散步时,他讲述东北老家的趣事,提及冬日结冰河面成天然滑冰场,边讲边比划滑冰动作,引得李讷忍俊不禁。
小徐逐渐成为了李讷在干校里最亲近的伙伴,两人关系日益紧密。
他会在李讷加班时主动相伴,共完成任务,也会在劳动间隙,为她递上一杯水。
干校联欢时,他总设法让李讷加入,如在节目中增添两人合作的小品或合唱,确保她能参与其中。
1970年8月,小徐向干校正式递交结婚报告,申请与李讷结为夫妻。
报告递至干校校长曹全夫处,他意识到事态严重,随即向上级呈报。
不久后,李讷母亲获知此事,态度明确,认为服务员小徐在地位及文化水平上均与李讷不匹配,故反对这桩婚姻。
消息传至毛主席处,他反应出人意料。仔细阅读报告后,于信纸上郑重写下“同意”二字。
这两个字迅速传至干校,消息公布后,干校内沸腾起来,众人对他们的婚礼皆感欣喜。
那年秋天,干校为两人举行了一场朴素的婚礼。
【结婚与礼物】
李讷与小徐成婚之日,干校氛围较往常更为热烈,处处洋溢着喜庆之气。
婚礼虽简朴,但出席的十余人皆为二人亲近的同事与领导。
众人提前一日筹备,校长曹全夫亲定婚礼细节,场地布置人员利用现有材料,整理出一间宽敞会议室以供使用。
房间内悬挂着毛主席的画像,其下方安置了一张长桌。
婚礼仪式启动,曹全夫立于场地中央,发表简短致辞。
他提及李讷与小徐在干校的勤劳表现,并笑着回忆了她们的干校生活趣事,这些趣事让现场观众频频发笑。
致词完毕后,新郎新娘共同向毛主席画像行三次鞠躬礼。
婚礼的高潮是李讷接收了一封特殊信件及一个大包裹。
汪东兴安排毛泽东秘书小路自北京前来,携毛主席亲笔信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一套。
小路立于众人前,严肃宣读信件内容。
信中,毛主席期望二人在劳作与生活中共同进步,并着重嘱咐他们要珍视彼此的相遇与结合。
随后,小徐与李讷共同解开了大包裹的束缚。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共三十九卷置于桌上,封面崭新,各卷均以厚实纸皮封装,沉甸甸地彰显其分量。
仪式完结,新郎新娘在同事们的热烈掌声中,稳步迈向他们的新房。
新房为两间朴素平房,未加装饰,未见“喜”字张贴,然而室内被打扫得整洁有序。
洞房内设有两张朴素木床,床头置有一对搪瓷水杯,乃干校同事集资赠予的结婚贺礼。
【婚姻的终结】
婚后不久,李讷与小徐的生活渐趋平稳,日常变得平淡无奇。
干校生活依旧繁忙,两人日间各司其职,忙于劳作,晚间则返回新房共餐,并交流日常琐碎事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开始逐渐浮现,差异变得愈发明显。
李讷偏好安静生活,闲暇爱读书做笔记;小徐性格开朗,常和同事打球聊天,还热衷于参加干校文娱活动。
干校领导察觉两人关系紧张,遂采取措施,通过有效沟通和教育引导,努力缓解双方矛盾。
干部会议结束后,校长专门与小徐交谈,劝其理解李讷的习惯与思维,并建议他凭借活跃性格,更积极地融入家庭。
小徐仔细聆听后,多次尝试却未见显著成效。
数月后,李讷怀孕之事传遍干校,引发众人一片惊喜。
同事们不断给予她祝福,并经常主动承担她的部分工作,以减轻她的负担。
然而,他们之间的关系并未因此得到好转。
随后,两人矛盾日益加剧,终至决定分开居住。
干校领导欲挽救婚姻,采取措施安排小徐至河北大学进修,以提升文化素养,并期望借分离时光促使双方重新审视关系。
然而,孩子出生后不久,尽管距离未曾增进他们的情感,两人仍正式办理了离婚手续。
离婚后,小徐告别干校,重返北戴河定居,继续他的生活。
同事透露,他两年后成立新家庭,生活变得简单且平静。
李讷携子继续生活,重返熟悉的工作环境,全身心投入学习与编辑任务中。
参考资料:路来谦、王松于2008年在《档案天地》发表文章,记述其作为毛主席“娘家人”参加李讷婚礼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