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到底有多厉害?看看清朝最后一位状元的书法,现在谁敢不服?

半凡评国际 2023-03-12 06:34:03

晚清时,文人圈有“大楷学颜,小楷学刘”的说法,这“颜”指的是颜真卿,那“刘”指的是谁呢?所谓“刘”,正是以下书法作品的主人,清朝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那么你知道状元到底有多厉害吗?

刘春霖书法作品

一手小楷惹人惊叹

对于这个问题,刘春霖的科考试卷和书法其实就是答案。人人都知道中国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规定要写“八股文”。

八股文本身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文体,首先其必须满足“句子工整”这个特点,而所谓“工整”,不光是指声音、词组要对仗,连思维逻辑都要对仗。

其次,在满足对仗的同时,八股文的四组特殊对仗文字还要完全跳脱出四六骈文和诗词歌赋,忌沾染“诗章气”。

以前的“八股文”范例

此外八股文还难在文意上:

“文意根于题、措事类策,谈理似论,取材如赋博、持律如诗严。”

简单理解就是八股文文章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必须要按照题目的要求,去模仿古人的语气写;

如果要讨论某一事情,就要像回答问题一样,真实正确;

如果要讲道理,就必须像写论文一样,必须有实际依托;

而引援资料就必须要确保熟读所有的典故并正确使用典故;

写整篇文章时必须要以写律诗那样用严格的对仗平仄要求自己。

张之洞写文章中

要是说细一点,“文意根于题”——考生的观点必须和朱熹相同,倘若持有不同的观点一律落榜。

“措事类策,谈理似论,取材如赋博”——考生必须按照“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顺序,在每个固定格式、固定字数的段落中进行观点论述。

比如起股部分要求“措事 50字”,如果写成“谈理”或者字数超过50字,都会被判卷官直接刷掉。

“持律如诗严”——考生的文章必须严格对仗,类似于骈文但不是骈文,有诗词歌赋之形,但要无诗词歌赋之气。

清朝科举考试场景复原

这就要求考生一定得有过硬的基本功,将四书五经倒背如流;

同时考生还要大量练习八股文的写作,且要有出色的老师及八股文名家修改和指导;

此外考生得保证文章虽然模仿古人的语气在写,但要有新意,而这个新意不能跳脱开朱熹的观点;

再来考生还要熟练掌握控制字数、讲究对仗平仄。

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才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且由于从府到京城这三级考试中,首场就考八股文,如果八股文入不了试官的眼,那么二、三场考生辛辛苦苦写得论、判、案等,试官一个字都不会看。

清朝科举考试场景复原

而状元,就是一路披荆斩棘,八股文写得让各级试官回味无穷、爱不释手,再通过殿试打败从全国各地拔上来的八股文第一,方才算成功。

且状元的书法一定要极好,因为字迹潦草会影响试官阅卷,其实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卷面要干净,字迹要清晰”。

明确这些后我们再来看看刘春霖的科考试卷,乍眼看上去就像是印刷体一样,全文没有一个错别字,一气呵成字字珠玑,现在有谁敢不服气,敢公开宣称自己能写出比刘春霖还好的小楷八股文呢?

刘春霖的科举考卷拓印件

清朝最后一位状元

要知道刘春霖的笔墨之出色,在他还没等第时,就得到了翁同龢“此子必将大魁天下”的评价。光绪三十年,刘春霖如翁同龢预言的那样摘得魁首,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职务。

次年,清政府本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原则,安排刘春霖去日本法政大学留学。就在刘春霖去留学的当年,科举制度宣布退出历史舞台,没有后来人,刘春霖自然而然成了清朝的最后一位状元。

刘春霖年轻时照片

从日本学成归来后,刘春霖被任命为资政院议员等职务,而在这些职务中,偏向教育的更多一些,比如说保定北洋女子师范学校监督一职。

这说明当时政府很认可刘春霖的文学与知识水平。转眼到民国3年,刘春霖被任命为总统府内史,在袁世凯身边当值,而这个职位就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袁世凯会把刘春霖放在该位置上,想来就是在为自己之后“复辟帝制”做准备。

袁世凯复辟帝制

不过最后袁世凯的复辟并不成功,但他仍然坚持任用刘春霖当总统府内史,大概是想以此来间接满足自己当皇帝的欲望,毕竟历朝历代,及第登科的状元基本都会成为皇帝的左膀右臂,辅佐皇帝成就一番事业(不考虑昏君和庸君)。

袁世凯死后,刘春霖凭借出色的个人才能和工作经验,又先后被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和曹锟等委任为总统府内史,同时兼任直隶高等学堂学监等职。

徐世昌就任总统后与众人合影

刘春霖能在当时名噪一时,还因为他在民国9年、10年时,两次代表徐世昌大总统前往山东曲阜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主祭”。

这放在以前可是皇帝交给自己格外看中和喜爱的皇子,或无比倚重的大臣的象征,在那个封建社会气息尚有余存的年代,刘春霖在民国政府体系当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要是刘春霖一直待在官场,想来也能成为手掌大权的厉害人物,但难得的是他没有浮沉宦海.

刘春霖早年照片

因为看多了民国政府的腐败分裂、军阀的混乱动荡,刘春霖在民国17年时宣布退隐。

退隐并不意味避世

但退隐归退隐,刘春霖还是很关心国家前途。“九一八事变”后,刘春霖愤慨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满洲国”成立后,刘春霖声色俱厉地拒绝溥仪许诺的高官厚禄。

等到“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陷,刘春霖又受到大汉奸王揖唐邀请,王揖唐希望刘春霖能出任北京市市长一职。

大汉奸王揖唐旧照

对此刘春霖仍然严词拒绝,还大骂王揖唐“枉为国士”,声称自己为与王揖唐是同科进士、留学同学为耻。

如此强硬的态度惹恼了王揖唐和日伪军,刘春霖家很快被抄,若不是早年积攒下些人脉,再加上有些积蓄,刘春霖或许会直接家破人亡。因为这件事的打击,刘春霖在之后的日子里将关注重点放在体察民情、教育和文学研究上。

刘春霖参与举办了北京燕冀中学男校(图为男校校门)

民国22年时,刘春霖曾联合志同道合者在内蒙建立河北新村,将黄泛区受灾的千余人全部移到河北新村,对这些人刘春霖总是反复询问,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而在教育上,刘春霖参与举办了北京燕冀中学男校和北京燕冀中学女校;文学研究上刘春霖在古文学、史学和金石学方面颇有建树,他还曾重金求书,收藏了上万册珍贵典籍……

刘春霖遗像

1944年1月18日,72岁的刘春霖因为心脏病去世,此后,中国再无“国之状元”。

参考资料:

[1]《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金铮.上海人民出版社

[2]《作义要诀》 倪士毅

[3]《海国图志》 魏源

[4]《中国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 李盾.《CNKI》

[5]《科举集萃之刘春霖》 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

[6]《皇帝没有了,状元怎么办?末代状元的风骨》 黄小凡.《vip》

0 阅读:11

半凡评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