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孱弱运输线到“万里长城”!志愿军告别雪水炒面,吃油条喝豆浆

半凡评国际 2023-03-07 14:20:02

《决战朝鲜》中曾对志愿军初期的伙食情况做了微观描述:

“今天没有粮食,咱们不要吃了,今天跟昨天就这样连起来吧!对我们来说,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这是家常便饭。”

片刻后,营部通信员挑来两个小筐,其中装满了冻得梆硬的地瓜蛋,杨根思以每人3个的份额将其分发下去,随后带领一个排登上1072高地……

杨根思连授旗现场

由于志愿军后勤孱弱,战士们在前期进行运动战时,因为敌人的狂轰滥炸,志愿军的给养损失很严重。

再加上部队一直在连续作战,一路上也没有什么时间做饭,更别提炊烟还会暴露部队的位置,于是志愿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食物竟然只是单调的“雪水炒面”。

后勤落后造成的浪费

1951年2月21日,彭老总从朝鲜战场返回国内,此行有两个目的,一是为志愿军争取必需的增援;二是与毛主席商讨之后的作战计划以及前线给养问题。

彭老总、周总理和毛主席

但是当他抵达安东时惊呆了,因为在安东,到处堆放着成山高的粮食、一圈圈的猪牛羊鸡、码放整齐看不到边的弹药和冬衣,可这些给养没有被送到前线……

彭老总很愤怒,他决定在东北军区多停留一会儿,而当他走进一个后勤物资转运站,眼睁睁看着一个吃饭的战士将碗里的一大块肉扔进泔水桶,还在抱怨“又是肥肉”时,彭老总大发雷霆,要转运站的干部给个说法。

抗美援朝时期大后方物资曾堆积如山

干部被彭老总骂红了眼,语气哽咽:

“不是我们不想送,实在没法子,昨天好不容易凑了33台车带着物资过江,刚过新义州就剩下3台车,其他车全炸没了……肉放在这里总送不出去,全部都烂了……太浪费了,我们只能想办法吃掉,几个月来一直吃肥肉,也是真的咽不下去了……”

彭老总听到这里,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沉默了良久,登上去北京的飞机。到北京向毛主席汇报过前线的情况后,彭老总开始找各方领导商讨支援前线的问题。

志愿军后勤发展很艰难

2月25日,周总理主持召开军委会议,议程就是尽快商量出保障前线后勤补给的方案。然而在会议上,一些领导反复强调自己的部门很困难,前线后勤补给运输线的建立怕是得往后稍稍。彭老总多日来压抑的怒火瞬间升腾,哽咽着怒吼:

“这也困难,那也难办,你们整天干的是什么?就你们知道爱国,难道几十万志愿军战士不知道爱国吗?他们去朝鲜不是为了保卫国家吗?!”

彭老总在朝鲜战场上

彭老总换了口气,继续说:

“你们知不知道,整个朝鲜因为战争的破坏,物资粮食根本无法就地解决,现在第一线的部队缺粮缺菜缺衣的现象相当普遍!其艰苦成都甚至超过了红军长征时期……国内难道真的不能采取似紧急措施了吗?!”

与会人员被彭老总的话镇住了,但彼时国内的情况的确算不得好,中央已经将财政收入的60%以上用于抗美援朝。

志愿军运输车队

彭老总从周总理那里得知这个数据后再一次沉默了,周总理没有怪任何人,而是依照彭老总的要求,逐项找专人落实,尽可能保障前线的给养。会议末尾,彭老总嘴角颤抖着,微微垂着头:

“我代表志愿军将士感谢大家!”

给养运输艰难不已

国内的给养运输转起来以后,再要解决的就是战场影响因素。1951年9月29日,李奇微发动“秋季攻势”。志愿军继零下几十度的寒冬之后,再次遭遇朝鲜40年未遇的大洪灾——河流水位普遍上涨了三四米,最高的地方甚至能达到11米,水流速度直逼4-6米/秒。

洪灾加上美军轰炸,给志愿军运输线造成了极大破坏

凡是洪水所至的地方,交通被迫中断,大后方千辛万苦运到前线的物资装备,被大量冲走毁坏,后方公路路面被洪水冲毁,路基几乎全部塌陷,205座公路桥无一幸免,志愿军的给养又变成一个大问题。

最令志司感到糟心的是,美军还安排了大量军机向志愿军后方最狭窄的蜂腰部实施毁灭性轰炸,以彻底阻断志愿军的后勤供给线。时任志愿军后勤司令员的洪学智回忆当时的心情时,只说了12个字,但字字锥心:

“日不能安,夜不能寐,心急如焚!”

洪学智将军在写东西

为了让前线近百万大军有粮吃有弹打,洪学智发动志愿军后方铁道部队、工程部队、运输部队、公安部队、乃至高射炮兵、航空兵以及医护人员,在大后方指挥起中国军队第一场诸兵种联合作战的后勤保卫战。

志愿军官兵在西清川江桥、东大同江桥和东沸流江桥,集结千余辆汽车反复倒运、接运和漕运2000车皮物资,切实做到了“路断、桥断,运输不间断”。这就是志愿军战史上赫赫有名的“倒三江”。

志愿军运输车队

在志愿军官兵“倒三江”的同时,10个师的中国铁道兵以血肉为代价,顶着美军的疯狂轰炸全力抢修铁路,创造性地想出了“片面运输”、“合并运转”、“顶牛过江”等办法。

在美军对志愿军铁路运输线轰炸次数直接提升到以前5倍乃至63.5倍的情况下,将铁路运输量同步提升至2-2.67倍。

后来洪学智又提出“承包修路”方案,一次性发动志愿军11个二线待战军、9个工兵团、3个志后工程大队;

再加上自发加入修路大队的上百万朝鲜老百姓和20万朝鲜人民军,于短短25天的时间里,不光修复了被洪水摧毁的全部公路,还开辟出大量迂回公路,做到了“东方不亮西方亮,条条道路通前线。”

志愿军铁道兵抢修铁路中

“万里长城”保温饱

不过此次大洪灾也给志愿军提了个醒:必须要保证充足的战地储备,以应对特殊情况。当时志愿军已经开始构筑坑道防御体系,经过开会商讨后,志司认为可以在坑道内同步开辟战地给养储备体系。

因为“承包修路”,志愿军后勤运输状况大大改善,前线的粮食基本可以做到按标准供应,同时生粮的份额显著增多,这意味着志愿军可以逐渐摆脱“雪水炒面”的单调饮食,改吃压缩饼干等。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地让部队恢复体力,志愿军开始在战场上想方设法地做起熟食。

志愿军的伙食逐渐得到改善

运动战转阵地战期间,前沿部队的热食要得到保障有点困难。通常情况下,志愿军或是直接选择在阵地后方,寻找一块隐蔽地域做饭,然后趁着战斗不怎么激烈的时候送到前沿阵地去;

或是利用拂晓、黄昏以及夜晚等时间段,做饭和送饭,中午就只好委屈前线的战士们暂时用干粮充饥;

或是趁着战况变化,比如美军方面又嚷着“停战谈判”时,抓紧时间做些好吃的给前沿作战的战士们送去。且在做饭期间还有想方设法地避免暴露目标。

志愿军炊事班正在做饭

志愿军进入阵地战阶段以后,部队的熟食保障就方便多了。

防御战初期,由于坑道防御体系尚且在建设中,志愿军便选择一些靠近前沿的敌人视角盲区,或者是一些极其隐蔽但便于送饭的地点,以连为单位分散起火,趁着敌人炮击暂停的时间,抓紧机会将热食送入坑道。

后来随着志愿军“万里长城”般的坑道防御体系逐渐完善,志愿军开始在坑道口设立伙房做饭。

由于坑道的大小不一样,志愿军便对应地以班排为单位,将炊事员分开安排在各单位中,实行分散做饭或集体做菜分班做饭,以确保每一名战士都能吃上热食。

志愿军在坑道内吃饭

保障了热食以后,志愿军后勤部门定下新目标:尽可能提供营养均衡的伙食给前线官兵。由此,在志愿军大后方,出现了专门的“种菜队”、“养猪队”、“做豆腐队”……

同时,志愿军部分部队靠着“以粮换物”、“售粮换物”等,采购了一批啤酒、汽水、水果以及萝卜等副食品,并将其全部囤放入坑道中。

到1953年春节,前线志愿军官兵吃上了入朝以来的第一次肉馅饺子,吃上了四川榨菜,吃上了黄河鲤鱼……不仅如此,志愿军早餐基本都吃上了油条,喝起豆浆,每餐两菜一汤轻松保障,伙食条件实现了质的飞跃!

志愿军在坑道内包饺子

如今距离抗美援朝也已过去几十年,解放军部队的伙食又发生了很多变化,你能罗列出近年来解放军伙食对比从前,都有哪些变化吗?

参考资料: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的给养供应保障》 罗元生.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博览》)

《决战朝鲜》 李峰 主编

0 阅读:14

半凡评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