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本体一样,人和人差别咋恁大?阳明先生用1词说透:气拘物蔽

三自国学 2024-11-27 10:48:06

继续分享国学典籍《传习录》学习感悟。聚焦终身成长领域,我是董三自。

阳明心学关于“人心之本体无异”的说法,还是有很多人感到不可理解,无法接受。

社会中这么多人,连双胞胎有时表现出来的特质都很不同,更别说其他人了。

如果说心之本体都一样,人与人为何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别呢?

对此,阳明先生用了一个词来解释:

【人之心体,本无不明,而气拘物蔽,鲜有不昏。】

人的心体,本来都是清明透彻的,而导致其蒙昧的根本原因,在于被气质束缚、被外物所遮蔽。

如果我们真正理解这个“气拘物蔽”,也就会懂得人与人的差别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首先要从了解“气”字入手。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果要把这个“气”字彻底说透,恐怕写个十篇八篇论文也难以穷尽。

“气”不仅是一个哲学概念,也受到古人普遍的重视。

气在古代,一开始的写法是“炁”。

道家认为,“炁”是一种精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而人的生命,从形成到结束,都离不开这个炁。

古人认为,炁,生天生地生万物,万物同体的观点就来自这里。

气,分先天之气、后天之气。

阳明先生说的这个心之本体,应是指先天之气的部分,这个气,每个人都没有分别。

人与人的区别,主要在于后天之气的不同。

每个人生活的环境、吃的食物、父母的脾性、所受的教育等,造成了人们后天气质性格的不同。

而如果一个人认知不足,不了解心之本体这回事,就很容易受到现状的拘束,产生一种被命运困住的假象。

“性格即命运”的说法,就来自这一层认知的人。

其实不过是没看透真相罢了。

性格来自习惯。好习惯,坏习惯,来自无数次的重复,都是自己的选择,若我们经常审视内心,及时清除不好的习惯,又怎么会有改变不了的性格呢?

性格一变,命运就随之改变。

而“物蔽”就更值得反思了。

我们为什么看不到自己的本心?它为何会被遮蔽?

现代人被物化得太厉害。

很多人都认为:来到世间,就是为了赚钱,为了享受,为了男欢女爱,为了得到功名利禄、却忽视了人生的使命感,忽略了对生命更高意义的追寻。

因此,我们满心满眼,都只能看到钱、看到利益,看到情爱,成天被这些外物牵引着,得之欲狂,失之欲亡,无形中筑起十八道心墙,又如何看到心的本来面目呢?

更多精彩:

理在心内VS理在物中?阳明先生举2例说明

阳明心学:人干嘛要致良知?致良知,得9种利益

提升能量的简易方法——《传习录》读后(先生游南镇)​

我是董三自。一切为了提升认知,开启智慧,开启自足、自洽、自在人生。

欢迎关注!诚恳邀请您探讨、交流。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