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8日,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熙熙攘攘,人声鼎沸,无数市民在观看行刑。
午时三刻,刽子手手起刀落,戊戌变法六君子人头落地,英勇就义。看热闹的百姓仍然不愿意离去,因为犯人的家属并没有一起被处死。可是大家左等右等,也没有等到那一幕的到来。
有人都感到不解:谭嗣同等参与变法的六君子,是以“大逆不道”的罪名被杀的,按照清朝的法律,大逆不道是重罪,是要诛连九族的。
为什么太后老佛爷没有这样干?她好像可不是个仁慈的主啊。记得1964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不但太平军的将领都被凌迟处死,他们的家人也受到严惩,杀的杀,流放的流放,就连洪天王年仅15岁的小儿子洪天贵福,也被铲草除根,判处极刑,千刀万剐。
可杀了六君子之后,刽子手擦干了刀上的血迹,领到赏赐之后,对围观的吃瓜群众说:“今天的行刑到此为止,没有热闹看了,大家赶紧散了吧。”
维新变法失败后,慈禧以雷霆手段毫不犹豫地诛杀了戊戌六君子,这次杀戮没有经过三堂会审,更没有所谓的控辩双方激烈交锋。不但不符合现代法律程序,甚至也违反大清自己的律法。
以至于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在被五花大绑押上刑车,押往刑场的时候,他还一脸诧异:不对啊,程序还没有走呢,怎么直接就咔嚓了?这有违祖制和大清律法啊。
他可不是官场新秀,而是在刑部干了15年的资深老“法官”,也算是法学权威,对此无法理解。
那么问题来了,慈禧既然敢于违背他们大清的法制不走法律程序,就将六君子的脑袋砍掉,那么她为何不敢像永乐帝对待方孝孺那样,把六君子的家属也一刀给剁了,来个铲草除根,永绝后患?
慈禧外号“老佛爷”,可老人家全无半分慈悲宅心,早就习惯了下狠手。要知道慈禧在丈夫咸丰皇帝去世之后,和小叔子恭亲王一起发动了祺祥政变,将肃顺为首的顾命六大臣全部斩首,他们的家属也被杀害,等于是将他们灭门。
那时候的慈禧,不过26岁。
如果说那时候的她,还残留着少女的纯真,良知还没有完全泯灭,心还没有那么歹毒的话;经过几十年步步惊心的宫廷争斗,她的心已经完全麻木,杀人对她来说已经是跟掐死一只蚂蚁那样寻常了。
慈禧确实没有那样做。
谭嗣同的老爹谭继洵,当时担任湖北巡抚,是封疆大吏。作为一个被朝廷教育培养了30多年的老臣,深受皇恩,但是却“疏于教育”,出了一个“大逆不道”的儿子,更应该受到严惩,处以死刑。事实上,谭继洵只是受儿子牵连,被免去了湖北巡抚的职务,并没有被处死。
他不但没有被杀头,而且也没有住一天监狱,甚至朝廷都没有对他采取强制措施,还没有虐待他,让他在老家安度晚年,以78岁的高龄得以善终。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岳父不但没有受株连,连仕途之路也没有受影响。
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林旭,被处死的时候年仅23岁,他的老丈人名叫沈瑜庆,当时担任着河南布政使。女婿追随康有为变法,也被押上刑场处以极刑,按说从此之后,他的岳父沈瑜庆不被处死就很不错了。
即使不被处死,也会被判刑。退一万步讲,即使没有被判刑,也不会再被朝廷重用,政治生命会到此结束。能平安着陆,退居二线,不再掌握任何权力,也是烧高香。
事实让人大跌眼镜,他不但在女婿死后没有丢官,反而继续受到重用一路高升。更匪夷所思的是,女婿被砍头的第三年,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秋,朝廷还让他担任了淮扬兵备道。
听名字就知道,这个官职跟军队有关,它主要负责分理辖区军务,监督地方上的军队,另外还管理地方兵马、钱粮和屯田,维持地方治安等,集军事、监察大权于一身,不是无足轻重的官职。
此后,沈瑜庆继续受到重用,先后担任山西巡抚、云南布政使。在宣统三年,他还升任贵州巡抚,一直干到辛亥革命爆发。
这个岳父是不是当初大义灭亲,在得知女婿从事“违法活动”的时候,与他划清界限?将他交给了朝廷?
沈瑜庆还真没有那样做,并且也没有写检讨,跟不争气的女婿划清界限。不光如此,在得知女婿被处死的消息之后,沈瑜庆大发牢骚,写诗抱怨,其中一首是:"变故骨肉间,钩党方屠戮。士气既不伸,国势日以蹙。”
这明摆着就是抨击慈禧的,说慈禧她老人家不该对主张变法的孩子们下手,这是最臭的一招旗,不利于大清的发展。总而言之,这是一首不折不扣的反动诗,性质比“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要严重多了。如果放到康熙和乾隆朝,就凭这首诗就该被砍头。
更让人无法容忍的是,1900年义和团运动如火如荼,慈禧向列强宣战的时候,沈瑜庆还跟老佛爷对着干,联合张之洞、刘坤一等人搞分裂,搞了一个什么“东南互保”。
这是典型的“吃里扒外”,让洋人气焰更加嚣张,打进北京城,朝廷危在旦夕。慈禧差点把老命丢了,最后落荒而逃,颠沛流离。
既然如此,慈禧要如此“仁慈”,不对他们痛下杀手?
这不是无缘无故的。沈瑜庆的老爸沈葆桢很厉害,当过两江总督、南洋大臣,还跟李鸿章一道,为建设大清海军做出过突出贡献。沈葆桢有个更厉害的岳父,名叫林则徐。林则徐还是中兴名臣左宗棠的伯乐,他还提拔过老上司陶澍的女婿胡林翼。
陶澍则是道光时期的重臣,担任过两江总督,跟左宗棠是亲家。而左宗棠和胡林翼则是湘军名将,湘军则是大清王朝的拯救者,如果没有湘军,大清恐怕早就覆灭了。
咸丰七年(1857年)三月,担任江西广饶九南道的沈葆桢,还跟自己的妻子一起,在太平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开展广信保卫战,将太平军悍将石达开打得灰头土脸。
曾国藩对沈葆桢非常赏识,他担任江西巡抚,就是曾推荐的。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沈葆桢扮演了重要角色;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就是沈葆桢捕杀的。
沈葆桢和中兴另一名臣李鸿章也有很深的渊源,二人不但是同年进士,还一起建立了大清海军,分别缔造了北洋和南洋水师。鲜为人知的是,沈葆桢的亲家李元度也是湘军名将。值得一提的是,李元度后来因为作战失利被朝廷查办,左宗棠、李鸿章纷纷出手相救,最终朝廷从轻发落,以罚款了事。
沈葆桢和另一位晚清重臣湘军出身的刘坤一关系很好,沈比刘大了10岁左右,二人是忘年交。
沈葆桢晚年担任两江总督,刘坤一是他的继任者,二人的关系可见一斑。
沈瑜庆立场不坚定,没有跟女婿划清界限,慈禧对他的怨愤可以想象,尽管如此,慈禧也不敢动他。因为牵一发动全身,湘军势力盘根错节,弄不好会引起连锁反应,影响大清稳定。
林旭还有两个很硬的靠山,一个是两江总督刘坤一和直隶总督,慈禧的红人荣禄。
林旭通过岳父的关系得到了刘坤一的赏识,然后又被刘推荐在荣禄幕府当差,在军机处还得到荣禄指点和照顾。
再看六君子之一的杨锐,也有很厉害的靠山,他是张之洞的门生。
杨锐是四川绵竹人,而张之洞曾经在四川当学政,他对杨锐非常欣赏,把杨锐与其兄杨聪二人比作蜀中的苏轼和苏辙。杨锐没有考取功名时,一直是张之洞的幕僚,即使是考中进士后,还担任张之洞的“坐京”。
所谓的坐京,就是清朝省部级高官在北京城“驻京办事处”的负责人,负责公关和联络。
在京城工作期间,杨锐还进入恭亲王奕欣的视线,深受对方赏识。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中,和议传出,杨锐深感痛心。而此时却传来一条消息,慈禧为了庆祝六十大寿,不惜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
太监寇连才出面阻谏被杀,满朝文武吓得战战兢兢,无人再敢直言劝阻,独有杨锐支持御史王鹏运进谏,并代为其打草稿作疏上奏。
奏疏言辞激烈,慈禧看后勃然大怒,便要把他充军,恭亲王奕欣回答:"大臣既然提意见,那就是忠于朝廷的表现,没有过错。"慈禧听了,只得作罢。
六君子中的刑部老臣刘光第,没有直系亲属在朝中。他跟杨锐一样,也是四川人,没有什么人脉。如果说他有人脉的话,那是通过老乡杨锐建立的。靠着杨锐的资源,他拜在张之洞门下,成为其心腹。
光绪二十一年(1895),被日本打败后,不可一世的清政府低下身段,老老实实地跟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刘光第闻讯后痛心疾首、义愤填膺,也灰心不已,认为“天下大势已去,决不能复振矣”。他对慈禧贪图享乐,穷奢极欲,任用小人、排斥忠臣的举动非常失望,产生了退隐之意。
1895年秋,万念俱灰的刘光第请假回祖籍福建武平扫墓,写下了一系列忧国的诗篇,其中有两句很感人:“忽忆海疆新割去,愁时不觉涕汍澜”。
光绪二十二年(1896)六月,刘光第回京,在武昌遇到一个人,被对方的言谈感动,再也不提归隐之事。这个人,就是湖广总督张之洞。
由此可见,张之洞跟刘光第的交情有多深。
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 ,来自四川闻喜,此人也没有人脉,但后来也投奔了张之洞,成为其智囊之一。
六君子之一的康广仁,就更不用说了,他是皇帝老师、维新派领袖康有为的弟弟,有道德洁癖的他对当官不感兴趣,觉得官场太黑暗了。
1898年春,在澳门办报的他,看到维新派改革呼声很高,认为国家有救了,这才跟梁启超一起进京,为变法奔走呼号,没想到变法很快失败,他在当年9月被杀。
因此,六君子中,唯有康广仁不是朝廷命官,被史学家认为是替哥哥康有为背锅的。
综上所述,除了康广仁和杨秀深,其余四君子都有人脉;杨锐、刘光第、杨深秀是张之洞的门生,林旭是老沈家的女婿,谭嗣同乃湖北巡抚的少爷。
如果按照正常的程序走,肯定是阻力重重,这些人关系网庞大,如果按程序走旷日长久,指不定会生出什么乱子。
是故,老佛爷十分果断,没有走司法程序,干净利落地将六人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之所以没有动他们的家属,不是老佛爷仁慈,而是无奈之举。
六人背后的势力庞大,盘根错节,不敢杀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大清气数已尽,慈禧即便是想株连九族,已经没有能力,杀不动了。
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汉人逐渐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武装。杀了这六个变法的骨干,即便是不搞株连,他们的长辈和同门在日后都还闹出了不少大新闻。
比如1900年张之洞、刘坤一等人就闹出了东南互保,谭嗣同的师弟唐才常(唐才常和谭嗣同都是欧阳中鹄饿学生)掀起了自立军起义,都搞得慈禧狼狈不堪。
虽然慈禧凭借手段快速处死了戊戌六君子,变法的余波她可一直没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