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73年前后,范蠡带着妻子和家产悄然离开齐国,前往陶地开启了一段全新的生活。他决然放弃了曾经的荣耀与权力,只想过上平静而无争的日子。
历史上,越国复仇吴国的计划早在公元前493年便已启动,范蠡与越王勾践共同策划,为日后的反击积蓄力量。他们在吴国当奴隶的那些年,范蠡目睹并深知勾践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每日尝胆,以苦涩提醒自己不能忘记失败的痛苦。
时间回到公元前494年,夫椒之战后,越国惨败,越王勾践被迫向吴王夫差投降,带着范蠡和妻子赴吴国为奴。勾践在人前屈膝低头、替夫差牵马前行,内心却积蓄着复仇的火苗。正是这份隐忍与韧性,让他在屈辱中坚持了下来。
公元前490年,吴国的戒备逐渐松懈,勾践成功请求返回越国,以便更好地与范蠡合作,继续策划反攻。回国后,他们秘密谋划、重建军队,准备在合适的时机发动反击。他们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深知任何一点疏漏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终于,公元前482年,时机成熟。吴王夫差北上黄池会盟,吴国内部防守空虚。越军迅速反攻,击溃了吴国残军,大获全胜。勾践重登王位,越国上下沸腾,胜利的荣耀让所有人激动不已。
但范蠡却警觉地发现,勾践的性格发生了变化,胜利后的他变得愈发冷酷,对任何威胁都无法容忍。此时,范蠡清楚,勾践已不再是那个愿意与他共享荣耀的盟友,而是一个对权力极度渴望的统治者。
范蠡选择在公元前473年前后悄然离开,他已经看透了勾践的本质,深知再留下将危险重重。他写信劝文种一同离开,但文种贪恋权力,不以为然。渐渐地,范蠡的担心变成了现实。勾践开始猜忌功臣,于公元前478年赐死文种,理由是“功高震主”,毫不留情。范蠡当初的选择,没有错。
范蠡离开政治之后,选择了经商。他在齐国,以“鸱夷子皮”的名字展开新的生活,并借助自己的智慧迅速致富,成为当地的富商。范蠡将财富视为生活的工具,用来帮助亲友与贫困之人,而不是执着于财富本身。
他的智慧在于适时舍得,对待财富和权力都能保持淡然和清醒。范蠡的经商生涯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被称为“商圣”,不仅因为他的财富,更因他对财富看得通透的态度。
范蠡的人生,教会了后人“两难”的抉择:权力和财富面前,离开往往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远离勾践的范蠡,不再被权力漩涡困扰,过上了简朴而宁静的生活。而勾践,这位曾和范蠡共患难的越王,却在胜利后走上了一条孤独的权力绝对化的道路。
公元前448年,范蠡悠然的离开了人世。生前,他常常告诫子孙要知足常乐,不要为权力和财富迷失自我。范蠡的智慧选择,成就了他一生的平安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