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子珍:我回国就想为解放全中国出点微薄之力】
1947年,在王稼祥的协助下,毛泽东批准了贺子珍返回中国的申请。随后,贺子珍携女儿李敏乘坐火车从苏联启程,返回祖国。
为了让李敏更快地融入国内环境,贺子珍在返程的列车上特地安排了两名工作人员指导她学习汉语。
火车在哈尔滨站缓缓停下,结束了漫长的行程。李富春专程到车站迎接。一见面,他就握住贺子珍的手,关切地询问:"路上这么远,身体还吃得消吗?"
贺子珍遇到老熟人李富春,心情特别高兴,笑着回应:“一切都好,多谢关心。”李富春接着建议:“你们娘俩先放松几天,好好歇歇。”
面对李富春的劝慰,贺子珍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休息的建议。她语气坚定地回应道:“我身体没问题,不需要休息。希望组织能尽快给我安排工作任务。”
关于贺子珍的工作安排,李富春觉得这事比较重要,自己拿不定主意,就转移了话题,说:"你的住宿已经安排好了。生活上有什么需要尽管说,我们尽量满足。"贺子珍直接表明态度:"我个人的生活没什么要求,现在最想的就是尽快投入工作。"
贺子珍从苏联回国后,其实并不具备马上投入工作的条件。但她觉得自己在苏联待得太久,浪费了不少时间,所以一回来就想赶紧开始工作。不过,从她和李敏的生活状况来看,她的确有一些实际需求需要解决。工作人员后来也提到过这一点。
贺子珍和女儿娇娇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日常用品严重匮乏。她们身上的衣物几乎就是全部家当,连换洗的都没有。娇娇也只有一套衣服。更糟糕的是,她们脚上的鞋子已经破得不成样子,鞋底磨出了大洞,脚趾都露在外面。
没过多久,工作人员就给贺子珍送去了一件新做的棉衣。同时,他们也给李敏准备了一双全新的皮鞋,以及一些必要的棉衣和其他生活用品。
在国外那几年,李敏一直没机会穿新皮鞋。所以当工作人员送来一双崭新的皮鞋时,她格外兴奋,迫不及待地穿上,心里乐开了花。为了引起妈妈贺子珍的注意,她故意用力走路,让皮鞋发出清脆的声响,期待能从妈妈那里听到几句夸奖。
贺子珍一向过惯了简朴日子,对于新鞋不仅没有表现出欣喜,反而对李敏说道:“把新鞋退回去吧,咱们刚来没多久,还没为组织做什么贡献,不能这样添麻烦。你那旧鞋修修补补还能继续穿。”
李敏听从了母亲贺子珍的嘱咐,尽管心中难过,还是把新皮鞋换了下来,重新穿上了那双已经破旧、露出脚趾的鞋子。
贺子珍不仅言辞恳切,更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决心。她多次向组织申请工作机会,坦言:“我的能力有限,加上在苏联期间长期脱离工作岗位,不确定自己能胜任什么。但我无法忍受无所事事,回国后只希望能为中国的解放事业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面对贺子珍的积极态度,东北地区的同事不便推辞,于是为她安排了职位。她最初在东北财政部担任机关党总支书记,随后又被调至哈尔滨总工会干部处履职。
在东北休养时,当地同志对贺子珍说:“你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健康,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千万别勉强,该休息时就休息,别让身体过度劳累。”
尽管同事们多次劝她注意休息,贺子珍表面上应承,实际行动中却依然全情投入。她以极高的热情对待每一项任务,展现出对这份工作的极度重视。显然,贺子珍深知这份工作机会的珍贵,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在组织的协助下,贺子珍终于打听到了哥哥贺敏学的下落。由于战事吃紧,贺敏学无法亲自前来探望,但他安排妻子李立英前去与贺子珍见面。
贺子珍见到李立英时,内心充满喜悦。在李立英逗留哈尔滨的三十多天里,她们几乎时刻相伴,甚至夜晚也同床共枕,彻夜长谈直至天明。
贺子珍从嫂子李立英那里了解到家人的近况。她得知哥哥贺敏学在赣南的游击战中,部队被打散后,他做过长工,也打过鱼,身上有七处伤,腰和腿里还留着没取出的子弹。
贺子珍得知哥哥在革命中的事迹后,心情复杂,既为他感到骄傲,又难免有些担心。于是,她决定亲自去见毛主席。她找到嫂子李立英,提议道:“咱们赶紧拟一份电报,说明贺敏学的身体情况,向中央申请让他去东北做手术。这份电报就直接发给毛主席吧。”
贺子珍与李立英共同拟定的电报,通过罗荣桓发送出去。没过多久,贺子珍就收到了毛主席亲自署名的回复:“目前战争形势紧张,贺敏学暂时不能离开,等以后条件允许再作安排。”
李立英还讲述了贺子珍和毛主席的儿子毛岸红的事情。毛主席虽然工作忙碌,但依然抽空陪伴毛岸红,经常抱着他,并向别人夸赞毛岸红比自己更有前途。
由于战乱,贺子珍和毛泽东被迫将儿子毛毛交由贺怡和毛泽覃照顾。然而,毛泽覃不幸去世后,毛毛也失去了踪迹。这件事让贺子珍深感悲痛。
贺子珍后来得知,父亲过世后,毛主席把她母亲接到了延安。在延安期间,毛主席一直照料她的母亲,甚至在母亲去世后,亲自为她料理了后事。得知这些,贺子珍忍不住落泪,悔恨地说道:“要是我没去苏联,留在延安照顾母亲,她就不会那么孤单,也不会因为痢疾去世。我作为女儿,没有尽到该尽的责任。”
贺子珍多次表达了对毛泽东的歉意,她认为自己当初的行为过于冲动。她提到,如果当时能够听从毛泽东的劝告,而不是固执己见,两人的关系就不会恶化到如此地步。她对自己的决定感到后悔,特别是坚持要去苏联的想法,现在回想起来,她觉得那简直是失去了理智。
贺子珍拿出她从苏联带回的小箱子,取出一条红色毛毯,轻轻抚摸着说:“这条毯子是我和毛主席的共同回忆,陪我们度过了很多年。毯子上有个大洞,是主席在长征时烤火不小心烧坏的。到了陕北,我请当地人用当地的羊毛补好了。后来我和主席闹别扭离开了,但我带走了这条毯子。因为那段感情,我始终无法忘记。”
贺子珍的抽泣声逐渐加重,最后哽咽得无法继续言语。
1948年辽沈战役结束后,贺子珍带着李敏和毛岸青搬到了沈阳。在沈阳期间,贺子珍与她的妹妹贺怡重逢。
当贺子珍打算给毛主席写一封感谢信时,贺怡支持她的想法,认为这是件好事,没什么好犹豫的。于是,贺子珍在离开毛主席十一年后,终于寄出了这封信。
1949年3月,中共中央领导机构从西柏坡移驻香山。当时,江青因健康原因前往苏联就医,随行带走了女儿李讷。这使得毛泽东身边只剩下长子毛岸英陪伴。考虑到对女儿李敏的关心不够,毛泽东萌生了将李敏接到身边照顾的念头。
毛主席迅速安排人员前往沈阳与贺子珍会面。当提到接李敏去北京的计划时,贺子珍爽快地答应了。在分别之际,贺怡对姐姐说道:“我和孩子们先出发,我要去见主席,为你争取应得的权益。”
贺怡带着李敏和毛岸青返回北京后,前往香山与毛主席会面。她巧妙地利用毛主席对女儿李敏的宠爱,向主席提出:“我来这儿有两个目的,一是送外甥女过来,二是为子珍姐争取应有的地位。”
贺怡的一番话让毛主席眉头紧锁,他走到书桌旁,提笔给贺子珍写了封信,内容大致是:“子珍,你好!娇娇在我这儿挺好的。你要注意身体,革命事业最重要,健康是根本,多为别人着想,一切以大局为重。”
完成写作后,毛泽东眼中流露出深深的无奈与悲伤。他清楚地意识到,以自己目前的处境,根本无法将贺子珍接到身边,即便是在北京的其他地方安置,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由于形势所迫,贺子珍不得不去上海投奔她的兄长贺敏学。得知此事后,毛泽东专门向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作出指示,表示他会承担贺子珍在上海的全部开销。陈毅听到这番话后,立刻笑着回应道:"上海完全有能力照顾好贺子珍。"
贺子珍去上海时经过天津,毛泽东让阎长林带着李敏去见她。李敏回来后,毛泽东向阎长林仔细了解了贺子珍的情况。沉默片刻后,毛泽东说:“以前的事就让它过去吧。”
1953年,毛主席与贺子珍的兄长贺敏学会面时,表达了希望贺敏学能劝说贺子珍重新组建家庭,以此改善她的生活状况。然而,贺敏学直接回应道:“主席,您清楚,这根本行不通。”面对这一回答,毛主席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毛主席:这件事情要保密】
1955年,陈毅被选为国务院副总理。在离开上海之前,他专门去见了贺子珍,鼓励她继续为革命事业努力。陈毅走后,贺子珍在上海几乎失去了所有的老朋友,感到非常孤独。这种长期的精神压力最终让她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1958年,上海方面了解到贺子珍有意前往江西暂住,便主动与江西当地取得联系。当时,江西的主要领导人包括杨尚奎、邵式平和刘俊秀等人,他们与贺子珍有着深厚的革命情谊。基于这一背景,上海方面表达了贺子珍希望回江西居住一段时间的意愿。
江西省委随后表态,无论她何时返回,停留多长时间,都将受到热情接待。他们表示,随时欢迎她的到来。
5月份,贺子珍搬到了江西生活。根据省委的安排,她享有省委副书记的待遇,配备了专门的厨师、司机和一辆轿车。此外,考虑到她的健康状况,省委还特别为她安排了一名护士。
那段时间,杨尚奎书记和妻子水静,还有不少老战友和亲戚时常来探望贺子珍。这些人的关心给了她不少安慰,也让她的身体状况有所好转。
1959年,中共中央确定在江西庐山举行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
收到会议通知后,陶铸与妻子曾志前往庐山出席。会议进行中,陶铸得知老战友冯白驹正在南昌休养,便打算前去探望。与此同时,曾志得知贺子珍也在南昌,便决定与丈夫陶铸一同下山,去探望贺子珍。
贺子珍一见到曾志,立刻认出她来,直接喊出了曾志的名字。随后,贺子珍提起了1937年她去西安时的一个细节:当时她看到了写有曾志名字的行李,但可惜的是,那次并没有见到曾志本人。
曾志在与贺子珍交谈后,发现她的健康状况并不如外界传闻那般糟糕,无论是记忆力还是精神状态都表现良好。这一发现让曾志感到十分欣慰。
贺子珍接着好奇地问:"你怎么会跑到南昌来?"曾志解释道:"中央在庐山开重要会议。"听到这个消息,贺子珍顿时激动起来,连忙问道:"毛主席也来了?"曾志肯定地点了点头。
曾志从山下回来,在庐山与毛泽东会面时,她直接汇报:“主席,我刚刚从山下回来,见到子珍了。”
毛主席听到贺子珍的名字时,明显愣了一下,随即关切地询问:“她现在情况如何?”曾志回答:“她状态不错,看不出有精神方面的问题。”
曾志的一番话,勾起了毛主席对与贺子珍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片刻之后,毛主席的情绪明显波动,胸口微微起伏,眼中泛起泪光,感慨道:“唉,我们做了十年的夫妻……”
接着,毛泽东转向曾志,低声说道:“我特别想念她……希望能见到她。”曾志回应道:“确实应该见一面。”毛泽东又叮嘱:“这件事绝对不能让江青知道。”曾志保证道:“你放心,她不会察觉的。”
毛主席意识到此事关系重大,沉思片刻后,低声指示道:“你去联系汪东兴,让他处理。”
在汪东兴的安排下,杨尚奎的妻子水静陪同贺子珍前往“美庐”别墅的一间房间等候。当时,贺子珍并不清楚即将见到的人是她一直挂念的毛主席,只是被告知有一位客人要见她,她并未联想到毛主席身上。
不久,毛泽东从房间内步出。当贺子珍发现眼前的访客正是毛泽东时,她瞬间泪如泉涌,情绪激动得无法言语。
看到贺子珍一直流泪,毛泽东低声说道:“好不容易见面了,你却不开口,光顾着哭。等到以后见不着了,恐怕又该有话要说了。”这番话让贺子珍哭得更加伤心。
毛主席耐心地等待,直到贺子珍的情绪有所缓和,才开口询问:“最近过得如何?身体有没有好一些?”
贺子珍凝视着眼前的毛泽东,感觉像在做梦,但她清楚这不是幻觉。她回应道:“我恢复得不错。你看起来比以前胖了些,但精神头似乎不如从前了。”
随后,毛主席与贺子珍谈起她在苏联的经历。注意到贺子珍情绪低落,毛主席打断她,问道:“你怎么一去就是九年,没想过回来?”贺子珍回答:“回来干什么?我……已经没有家了。”毛主席接着问:“那时候,你为什么非要离开?”
贺子珍听完毛主席的话后,像个做错事的小孩,低声说道:“是我做得不对,那时候我太幼稚了。”话还没说完,她的声音又颤抖起来,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经过简短的交谈后,毛主席起身表示:“天色已晚,咱们改日再会,继续交流。”
次日,贺子珍正期待着与毛主席会面,却接到通知说毛主席因突发事务已先行离开,要求她即刻下山。因此,贺子珍迅速收拾行装,离开了山上的驻地。
庐山上的那次短暂会面,是贺子珍与毛泽东阔别22年后唯一一次重逢,也是他们此生最后一次相见。这次相遇,虽然匆匆,却成为了两人漫长分离岁月中仅有的交集,为他们的关系画上了句点。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一个时代的结束。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毛泽东的离去对全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去世不仅让全国人民感到悲痛,也引发了关于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讨论。毛泽东的逝世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后续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当贺子珍听到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她的眼泪止不住地流。见到女儿李敏和女婿孔令华时,她责怪他们搬离中南海,没能好好照料毛主席。她难过地说:“你们的父亲走了,临终时连孩子都不在身旁,他多孤单!”
1979年9月,经中央同意,贺子珍获准进入毛主席纪念堂,实现了她再次瞻仰毛主席遗容的心愿。
9月8日,贺子珍坐在轮椅上,手中握着一块细心挑选的白手绢,眼神中充满期待,从南门进入毛主席纪念堂。她的女儿李敏和女婿孔令华陪同她,并在北大厅的毛主席坐像前摆放了一个心形花圈。花圈上刻有字样:
贺子珍携女儿李敏及女婿孔令华,怀着深深的敬意,向您表达我们坚定的决心:我们将继续追随您的革命理想,矢志不渝。您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走进纪念堂,贺子珍凝视着水晶棺中毛主席的遗容,她将白色手帕塞入口中,用力咬住,试图抑制住内心的悲痛。然而,泪水不受控制地滑落,浸湿了她的脸颊。这一幕无声的哀伤,展现了贺子珍对毛主席的深切怀念与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