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多子女家庭,父母付出的越多心越累

晓露聊心理 2024-10-08 23:11:07

在中国,“多子多福”是传统观念中非常经典的一句话,体现了过去人们对于生育多个子女的美好期望,认为子女多就意味着福气多,家族能够繁荣昌盛。

五六十年代的一代人,的确也身体力行这样一个标准,家家户户都有好几个孩子。然而,“一娘能养十儿女,十儿难养娘一人”这句俗语也让多子女家庭在现实中被狠狠打脸。

一个母亲能够含辛茹苦地养大多个孩子,但当母亲年老需要照顾时,多个子女却难以共同承担起赡养责任。

0 1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2014年新年,重庆四位不孝子将85岁老母亲关在门外活活冻死。

事发前一天,四儿媳催促老太赶紧搬去大儿子家。但当时大儿子赶着出门吃席,一脸不高兴地说:“之前受伤你在我家多住了几天,所以你的其他儿子也应该多养你几天。”

四儿媳也不管那么多,将老太和她的被褥丢在大儿子门前便溜回了家。大儿子已经去隔壁村了,老太无奈只得回到四儿子家,却又被无情拒绝。

老太又去老二、老三的院子里,但他们晚上睡得太沉,无人顾及老太太。几经波折,可怜被拒之门外的老太太,在寒风中又冷又饿,带着无尽的辛酸和悲凉离开了人世。

义愤填膺的村民联名将老太太的四个儿子告上法庭,四个不孝子全部被判刑,这件事颠覆了大众对于“孝”的认知。

0 2

人们在唏嘘的同时看到的更多的是孩子们不孝顺,老太太很可怜等表面现象,实际上从心理学的层面来看,一切结果皆有因可寻。

美国精神病学家莫瑞・鲍恩(Murray Bowen)提出的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每个成员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在多子女家庭中,孩子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与父母的关系都会影响整个家庭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老太太在老伴去世后,没有了生活和精神支柱,生活方式不得不做出改变。善良的老太分掉了所有家产和养老钱,指望着“养儿防老”。

恰恰是这一善举,不仅没有得到儿子们的任何感激,反而将自己推向了被遗弃的深渊。

儿子们因为感觉分配不均,对老太颇有怨言,进而引发兄弟之间的尖锐矛盾,这也正是老太太一家悲剧发生的底层原因。

对于这个大家庭而言,老父亲去世了,改变了老太太的生活,而老太太的赡养又引发了孩子间以及与母亲间的矛盾,蝴蝶效应不断放大,终因恶性循环,使得整个家族蒙上噩运。

莫瑞・鲍恩的家庭系统理论深刻揭示了家庭的本质。在家庭这个复杂系统中,成员们紧密相连,一个人的情绪、行为会如同涟漪般扩散,影响其他成员。

回到我们身边的生活中,父母的焦虑可能传递给孩子,孩子的反应又反过来作用于父母。每个成员都是系统的一部分,共同塑造着家庭的氛围和动态。

只有理解这种相互影响,才能更好地处理家庭关系,促进家庭成员的共同成长,营造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让爱与理解在家庭系统中不断循环。

0 3

多子女家庭的不同角色,在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最早提出的出生顺序效应理论中也有不同视角的解释。他认为出生顺序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形成,以三个孩子的家庭为例,具体表现如下:

家中老大:作为父母的第一个孩子,给家庭带来的是惊喜和希望,养育时会更上心。因为常常被寄予厚望,也会被施加更多压力,老大常被当作 “模范”,要求给弟妹做好榜样并照顾他们。

这些因素使得老大通常性格更沉稳,相对也更加压抑自己的需求。生活中,老大在家庭中往往会承担更多家务,照顾弟妹的生活和学习。

家中老二:命运相对 “坎坷”,上有老大压制,下有老小威胁,还常被父母忽视。这种艰难处境使他们练就 “生存技巧”,要更机灵,懂得察言观色哄好家人,让自己日子更舒服。

所以一般家庭中的老二情商都会比较高,因为特殊的生存环境,他们可能会更善于在家庭中协调关系,避免冲突。

家中老小:老小一贯作为全家关注的焦点角色出现,因为最小,自然得到父母关心呵护,哥哥姐姐疼爱,所以一般从小胆子大,最调皮。

但如果家人溺爱,也最可能变得蛮横无理、没有同理心、个性自私,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请回答1988》中,主角德善的家庭是典型的多子女家庭。姐姐宝拉学习成绩优异,个性独立,一直被父母寄予厚望。

德善作为家中的二女儿,常常感到自己处在被父母忽视的边缘,经常唯唯诺诺,好像在夹缝中求生存。

弟弟余辉则是家中唯一的儿子,备受宠爱,但也不免遭来姐姐们的嫉妒。

尽管爸爸对德善也真诚的表达过愧疚,但德善成长过程中内心的苦楚也只有自己能体会。

多子女家庭本质上对父母是极大的考验,如何平衡每个孩子之间的关系,对父母而言是需要大智慧的。

传统父母终日忙于日常琐事和家庭事务,这使他们在多个孩子的情感支持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更加无暇顾及子女之间的情感差异。

因此多子女家庭大多会出现子女发展差异化比较大的现象,来因为孩子的先天气质有所不同,二来因为出生顺位的不同, 每个孩子成长的精神环境不同。

0 4

多子女家庭不可避免的一个话题最终要回到资源分配,一个家庭中的资源,如父母的关注、物质财富等是有限的。

多子女家庭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分配,不同的分配方式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认知心理学卡尼曼的资源分配理论正是对这个问题给出了理论解释。

事实上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又普遍存在各有所爱的情况,嘴上不说,但心里总有偏爱。

因为偏爱不免存在,有的时候出于父母爱的考虑,可能会在某些方面对某个孩子有所照顾或者仅仅是不一样的考虑,父母对某个孩子投入更多的资源,其他孩子可能会感到不公平,从而产生心理问题。

在父母眼中,都认为自己是公平的,但公平都是相对的,取决于你从哪个视角去看。不同的视角,看到的是不一样的公平,所以谁又能真正理解孩子们心中真正的公平呢。

总会有那么一些不平衡,总会有那么一些不和谐,这在多子女家庭中应该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不论何种情况下,父母必要做的都是毫不吝啬地向每位子女表达爱,尽量看到每个孩子眼中的期望并积极给予回应。我爱你,仅仅因为你是你,不带有任何附加成分。

我一直都为自己的父母感到骄傲,并且有深深的安全感。他们不是完美父母,对我哥哥其实是有明显的偏爱,但那种偏爱是“锦上添花”的爱,给其他子女的“锦”也毫不手软,倾其所有。

一个家庭资源总是有限的,但爱意总是可以满满的,正是这份爱意,给了孩子兜底的力量,出走一生的勇气。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