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千百年来,中国人是如何做饭的?锅铲的故事从哪里开始?中国古代特色美食的前世今生又是怎样?或许你我都难以想象,我们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家常菜,其源头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那时,中国人又是用什么样的工具来烹饪食物呢?
树枝时代:烧烤开启人类美食之旅
上古时期,人类还是原始的狩猎采集生活。那时他们主要是生吃动物的肉类,对食物没有太多讲究,只求果腹。偶尔采集到些树果、野菜等植物才勉强充当调味品。
有一次,一位远古先民恰巧在山间打猎归来,看到路旁生起了熊熊火焰。好奇心驱使他试着在火堆边插了柄尖利的树枝,然后戳上了新猎到的野兔肉。 热腾腾的兔肉滋滋冒油,散发着诱人香味。这便开启了人类学习利用火的起点。
一时间,部落里的人们看到先民带回新奇的烤兔肉,纷纷效仿起来。他们开始使用树枝、细木条等带着棱角的木制工具来烤肉食,这被认为是近代烧烤的鼻祖。可以说,正是先民们的偶然发现与创造力,赋予了后世烧烤这一烹调技艺。
石板时代:稻米饭团的密友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从单纯的采集到学会种植农作物,渐渐进入了新的文明起点——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还没有精致的铁质或陶质餐具,代替它们的烹饪工具,则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石质烹饪板。
考古发现表明,最早的石板可以追溯到 7000 年前的裴李岗文化。这些石板一般呈长方形,中间略微下凹,适合放置食物进行烹饪。同时,人们也开始使用陶器制作一种三足器皿“鬲”,外形圆底,带有翻边。这类餐具适用于水煮食物,如稻米、粮食。
在那个年代,石板与鬲最主要的作用,是帮助人们改善古老的烧烤制作方式。它们让人们可以立起镬子架在上面,用来煮熟米饭团。或在石板上摆放切好的肉类,用火慢烤使其表皮焦黄。虽然只是雏形,却为后世奠定了稻米主食的烹饪基础。
青铜器与打翻破釜的“釜”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青铜器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精美的青铜制餐具,其中就包括一种常见的三足锅形容器“釜”。
考古学家也发现,与“釜”形状类似的三足锅在 5000 多年前的陶器时代就已经存在,被称为“邦悬”。只不过当时使用的原材料仍是易碎的陶土。直到青铜技术的出现,“釜”这种实用性比较高的炊具方才真正落地。
作为一个配合“镬”烹饪的煮食器具,“釜”的中间挖空带圆底,可以直接置于火堆上方加热。它的高热传导性和耐热度明显优于陶器,大大提高了烹调效率,也让中国古人有了新的菜肴品尝。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的楚国,当地百姓就非常喜爱以“釜”来煮食牛羊肉,并配以辛辣调料一起食用。这种依靠破破的“釜”烹饪成菜道地美味佳肴的习俗一度流传甚广。而后来“破釜沉舟”的典故由此而来,特指彻底决绝不回头的表现。
烧烤的加强版——春秋战国的“烹”
随着中国进入到春秋战国时期,烹饪技术也迎来革新。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名为“烹”的新烹调技法。
所谓“烹”,就是在先前的烧烤技术基础之上加入动物油脂作为调味料。食材与烹散发出诱人香气后,再配以不同的佐料食用。这种类似现代烤肉串的烹调方式,相较于单纯烧烤,显然产生了更多变化品尝的可能性。通过“烹”这一传统技艺的创新,开启了美食多样化的契机。
不仅如此,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渍”和“脍”的加工方式。“渍”即腌制食物,“脍”则是将肉削成薄片。这两种工序的引入,标志着中国烹饪正走向精细和严谨的方向。也让吃货们的味蕾得到了更多的惊喜享受。
铁制的圆底好伙伴:炒菜工艺因宋朝铁锅的大规模使用
春秋战国之后的秦汉时期,人们的饮食文化也越来越精致。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陶器餐具,如盘、碗、案台等。
铁锅虽然在两汉已有出现,但仍属少数,主要集中在富裕的官宦贵族家中。普通百姓依然使用陶鬲、釜等进行煮食。直到北宋时的铁器生产大大增加,铁锅才得以迅速普及。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后不久便鼓励农民垦荒,扩大耕地面积。粮食丰收的同时,也带动了冶炼、铸造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史载北宋的年铁产量高达 80 多万斤。由此可见,在经济繁荣的大环境下,“宅中三足鼎,锅台四两金”的盛况方才出现。
与此同时,铁锅作为新兴的烹调工具也因价格低廉而深受民众欢迎。相比上古时期的陶器或青铜器,铁质的炊具传热快,操作也更加方便。
很快,“炒”便成为除了“煮”“蒸”以外最主要的第三种烹饪手法。当时的常见菜肴都是通过铁锅导热快速翻炒而成,比如葱炒肉丝,味道鲜美。
可以说正是铁锅的广泛普及,奠定了中国古代以来最典型的家常菜系的基础。也使得中国菜在后世经久不衰,被认定为世界八大菜系之最。
记得,第一次见到铁锅的,还是北宋时期的 一位波斯商人。当时他驶入中国沿海一带进行贸易,无意中看到本地商人船上堆放的黑乎乎铁质器皿,新奇之极。
通过询问得知那就是当地民众烹饪的特有工具“铁锅”,便欣然用重金将一只带回波斯国。这可谓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话。
后世拓展:八大菜系的分支演变
自此,铁锅逐渐传遍社会各阶层,成为家家户户的日常伙伴。烹饪技巧不断地演变创新,中国的菜系文化也愈发丰富。到了清代,八大菜系就此初步形成,并向下细分演化出许多地方特色小菜系。
如今中国的八大菜系囊括了川菜、鲁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和徽菜。其中以川菜地位最高,是中国最大的民间特色菜;鲁菜为宫廷菜系鼻祖,深受历代帝王的青睐;粤菜紧随其后,在港澳地区最为盛行。这三大菜系可谓整个中华菜谱的核心主宰。
而其他菜系中的苏菜也被称为“淮扬菜”,同样源远流长;浙菜以西湖醋鱼而名气大噪;闽菜则以口味清淡著称;湘菜特点是辣中带甜;徽菜最擅长用豆制作美食佳肴。这些菜系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中华美食的绚丽图景。
归根结底,中国菜从简单的烧烤演变至今的样貌,离不开先民们世代传承发扬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得益于中华饮食文化这棵参天大树不断吸收养分、开枝散叶的历史长河。
中国菜的前世今生:不变的,是代代相传的美食热情
今时今日,当我们坐在餐桌前大快朵颐时,也许很难想象古人最初是如何在简陋的环境中寻找美食的乐趣。然而不变的,是中国人热爱美食的天性,和他们与生俱来的智慧与创造力。
从石板、陶鬲到现代的各类炊具,中国烹饪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工业革新;从简单的烤、焖、煮到丰富多彩的八大菜系,我们的味蕾也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呵护与惊喜。
可以断言,中国美食之所以历久弥新,深受世界各国青睐,归根结底是先辈们那份可贵的热忱精神。也正因为有他们这无私奉献的美食情怀,我们的舌尖上今日才会有千奇百怪的新式烹调菜肴在绽放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