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清朝出动63万军队,牺牲3万人就投降了,日军阵亡多少?

子辰话史呀 2025-02-06 14:18:43

在整个甲午中日战争中,据说清朝曾出动了63万大军,而日本出动的兵力还不到十万。

数据差异如此之大,结果最后以清军阵亡三万将士而告终。

那当时日军损失了多少将士,以至于会让大清帝国知难而退?

黄海海战

从汉朝开始,我们正式和日本这个国家有了联系。

由于仰慕我们华夏中原王朝的强大,所以日本一直是我们的学生,不过这个学生非常大不敬。

每当日本觉得自己学成后,他就会主动来攻打我们,为此,我国许多封建王朝都曾驱逐过倭寇。

就这样,在一边向老师学习一边攻打老师之际,转眼间就来到了清朝末年。

自从清朝这个庞然大物的大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日本的明治天皇也想从中分一杯羹,于是他开始大肆增加军费。

就这样,日本的海军和陆军迅速发展了起来。

从本质上来讲,那时候的清王朝已经到了即将灭亡的边缘,但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清王朝逐渐开始回光返照。

当时清军配备了许多从西方国家购买的武器装备,军队人数也是再次突破到了百万。

这么一看,大清好像要崛起似的,但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大清再次成了羸弱不堪的“老头”。

日本随着军事实力不断提高,他们以侵略朝鲜为假象,引诱清王朝出兵支援。

随着丰岛海战爆发,这也意味着甲午中日战争正式打响了。

这场战争的第一阶段主要有两场战役,他们分别是陆地上的平壤战役,以及海面上的黄海海战。

从这两场战役中,清军的表现就能看出,大清最后是必败的。

首先是大清和日本陆军的第一次较量,双方在平壤展开了激烈战斗。

由于指挥失误,清军主帅直接提前开溜了,这就导致清军全线溃败,最后撤退时还中了日军埋伏。

此战日方说自己伤亡惨重,结果最后他们公布的死亡人数是一百多人,而清军单单只是在遇袭中阵亡的人数就已经2000多了。

平壤陷落后,清军便开始防守鸭绿江。紧接着,黄海海战爆发了,这是清日双方主力海军部队第一次正面交战。

此战清军部分将领也是尽了全力,邓世昌、林永升等优秀将领均壮烈殉国,但有一些将领居然临阵脱逃。

这次大规模海战一共持续了五个小时左右,北洋水师一共损失了五艘军舰,阵亡的官兵超过千人。

这次人家日本也说自己也伤亡惨重,但没有一艘军舰被击沉,只有一艘鱼雷艇沉海了。

这场战役失利的原因可就多了,比如北洋水师装备落后。

就拿定远舰来说,已经7年没有修过了,结果打的时候炮塔自己起火了,也是太稀奇了。

双方虽然都是从西方国家那里订购的先进军舰,但很明显,日军舰艇要更加先进一点,而且舰艇上的武器装备要比北洋水师先进太多。

就拿高射炮来说,北洋水师已经好几年没有更新了,这件事丁汝昌曾对李鸿章提出过。他说要用几十万银两来更新先进的高射炮,结果李鸿章以没钱为由拒绝了。

堂堂大清帝国,难道这么点钱都拿不出来?自然是不可能的。

日军损失

后来北洋水师的军费一直都是由慈禧掌握着,人家单单只是祝个寿,就把军费全用完了。

所以黄海海战开战前,北洋水师已经有5年左右没有更新武器装备了,有时就连弹药都不买了。

这次海战北洋水师损失较大,为最后的结局埋下了隐患。

而李鸿章为了保留自己的这点家产,居然让北洋水师躲进了威海卫港中,还不准他们外出巡逻,去查看日军的动静。

就这样,李鸿章直接拱手将黄海让给了日本,这种行为其实就是在卖国。

黄海海战结束后,就到了第二阶段中的两场主要战役。

一个是金旅战役,一个是鸭绿江防守战,这两场战役日军不仅打得非常快,而且损失还小。

不论是越过鸭绿江还是进入旅顺城中,日军都是以损失不到百人的代价实现的。两次损失人数加起来也不到百人,这实在是太夸张了!

日军进入旅顺城中后,他们的本性暴露。旅顺城中的军民无一幸免,全部被杀害。

不过让大家感到稍微好一点的是,最后清政府将不战直接溃逃的守将们都处死了。要不是他们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日军怎么会损失如此之小?

随着辽东半岛部分地方陷落,北洋水师躲藏的地方——威海卫港也是直接暴露在了日军的眼皮子底下,所以第三阶段的主要战役就是威海卫战役。

当时大清虽然说有多支水师舰队,但能真正拿出手的,也就只有北洋水师。

日本当时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们势必要将北洋水师彻底摧毁。

为确保这次行动能够万无一失,日本也是海陆两军一起出动。

经历过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的军舰数量直接减半。为保住这点家产,李鸿章进行了最后的垂死挣扎。

日本陆军登陆后接连攻下了许多要地,最后北洋水师直接腹背受敌。

本来正面就打不过,后方还被敌人占领了,最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大部分军舰被击沉。

由德国制造的先进铁甲舰“镇远号”未被击沉,最后成了日本海军中的一员。

这便是整个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日军最后以损失上千人而告终。反观清军,据说损失了将近三万人,而且这还不算牺牲的那些无辜老百姓。

不过据日本战后统计,他们一共牺牲了一万多名将士,这是怎么回事?

除了那一千多人战死的,剩下的几乎都是因为疾病而死。

由此不难看出,清军居然连老天爷带来的损失都比不过,实在是可笑,而且从后面的情况来看,他们还不如台湾义军呢!

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李鸿章作为大清代表,他们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等人签订了非常屈辱的《马关条约》。

条约中规定清政府要赔偿2亿多两银子,同时还得割让许多地方给日本,比如当时的台湾。

条约签订后立即生效,于是日本非常兴奋地去驻守台湾了。

战败原因

让日军没想到的是,当时台湾人民居然进行了顽强反抗,双方曾爆发过上百场战役,最后虽然以台湾义军失败而告终,但他们也让日军付出了伤亡4000多人的惨痛代价。

从这个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整个大清还不如台湾那不到十万义军呢。

虽然说清政府那时候是回光返照,但也不至于如此不禁打,毕竟北洋水师的战斗力那时候还是全球第九,已经算靠前的了。

既然如此,那大清最后为何会败得一塌糊涂,直接将洋务运动带来的成果全部糟蹋了呢?

或许有人会说,都怪慈禧和李鸿章这两个同流合污之人。慈禧在这方面的确有着不小“贡献”,李鸿章“避战保财”的行为同样被世人唾弃,但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

最主要的原因自然就是封建王朝的局限性,也可以说是规律。

不管是哪个封建王朝,不管他们曾经有多么辉煌,最后都灭亡了。

每个封建王朝之所以会灭亡,皇帝有不可推脱的责任,皇位都是从上面传下来的,而且还规定要传嫡长子。

谁敢保证每个嫡长子最后都是明君?所以说封建王朝的局限性太大了。

只要出了那么一两个不务正业的皇帝,那整个国家基本上要完了,清朝不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吗?

自乾隆开始,皇帝是一代不如一代。

当然了,不只是皇帝如此,大臣和士兵们同样也是如此。

就拿清朝士兵来说,我们不敢说谁在位时期的士兵是最强的,但我们都认同的是,清朝末年的士兵绝对是最差劲的,要不然也不会谁也打不过。

想当年清军入关时八旗子弟何等威风,结果到了最后连弓都拉不开了。

皇帝一不行,直接把整个国家带入了沼泽中无法自拔。

如果说把清军入关时的士兵放到末年来抵御外敌,而且是由“千古一帝”康熙来指挥,我们不敢说最后能取得胜利,但是最起码不会败得如此难看。

仗还没开始打呢,最高指挥官已经连夜跑路了,要是能打赢才奇怪呢!

刚入关时的清军不仅战斗力非常高,而且他们也不会逃避,即便是全军覆没也不会当逃兵。

所以如果是让康熙帝带领自己的将士来打甲午中日战争,兴许还会获得部分战役胜利,而且也有很大希望完全战胜敌人。

当然了,这些都是假设,也正是因为前人创造的条件实在是太优越了,以至于后人逐渐开始懈怠,到最后竟腐朽不堪。

富强固然是好,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很容易让人堕落。

经历了甲午中日战争,我们不得不居安思危。不论我们的祖国多么富饶强大,防患于未然才是正解,这样我们才不会重蹈覆辙!

历史的教训已经够惨重了,所以绝不能让它再出现!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