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曾经辉煌一时的北宋王朝,他们与大辽之间的恩怨也算是一段“佳话”。
辽朝的建立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史上的一大奇观,因为他们没有依靠富饶强大的中原地区就建立了封建王朝,实属不易。
不过辽朝灭亡后,契丹人都去哪儿了?他们现在的名字是什么?许多人或许都不太相信。
契丹发展史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大多都是由汉人建立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很少。
其中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原地区一直以来都被汉人占据着。
想必这时就会有人问了:“中原地区跟建立国家有什么关系呢?”
这关系可就大了,试想一下,有美丽富饶的地方可以待着,你愿意去塞北饱受风沙侵蚀之苦吗?我想谁也应该不愿意。
也正是因为这样,大部分人才都集中在了中原地区。
要想建立一个国家,可以没有一个好的地方,但绝对不能没有大量人才,这是一个硬性条件,为何?
如果没有大量人才,整个国家根本运行不起来,就好比发动机没有油。
中原地区人才多了,就意味着塞北那些地方人才凋零,所以塞外民族一直没能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国家。
直到西晋时期出现五胡乱华的局面后,塞外游牧民族成功入主中原,这时他们才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国家。
这种情况持续了上百年后,塞外游牧民族就被赶出了中原地区,然后便有了隋唐两朝。
在五胡乱华往隋唐时期过渡期间,契丹这个名字逐渐冒了出来。关于他们的来源,据说是从鲜卑族中分裂出来的。
也有人说契丹之前是匈奴人,反正他们的由来并没有什么确切说法。
不论隋朝还是唐朝,他们都曾出兵试着灭掉这支新生的游牧民族,但即便神武如唐太宗,最后都未能灭掉这个新生民族。
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唐朝末年的时候,契丹人终于迎来了转机。
唐末也是非常混乱啊!战争接连不断,百姓民不聊生。
因为中原地区非常混乱,所以许多老百姓都开始搬家了,往哪里搬呢?塞外。
毕竟中原地区太不安宁了,只能去广阔的塞外谋得一点生存之地,耶律阿保机见状意识到机会来了。
耶律阿保机没有仇视汉人,而是将他们接到自己的部落,并善待他们。
随着时间越来越长,大家都听说了塞外有这么一片安宁的好地方,于是中原许多汉人纷纷前往,为大辽的建立奠定稳固的人力基础。
随着汉人越来越多,人才得到了极大补充,这就有了运转发动机的油。
于是阿保机后来在塞外建立了一座属于自己和汉人的城市,这是几千年来,游牧民族在塞外建立的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最后随着人才越来越多,就有了塞外第一个封建王朝大辽,这可以说是游牧民族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啊!
游牧民族和汉人几千年来的纷争,在这一刻居然出现了短暂的融合。
阿保机由此意识到了汉人的重要性,于是他在建立大辽后重用了许多汉人,并大肆收留中原人民,这一尝到甜头就克制不住了。
虽然说成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但契丹人依旧不满足,因为他们传承下来的梦想就是入主中原,于是大辽开始对中原出兵。
在大辽的不断施压下,他们成功得到了一个梦寐以求的宝贵地方,也就是燕云十六州,这可以说是中原地区的门户。
宋辽之间的矛盾只要有燕云十六州在,塞外游牧民族要想入主中原是很难的,因为这道屏障实在是太难跨越了。
所以能得到燕云十六州,这对于大辽来说无疑是如虎添翼。
不过我们也应该记住,将燕云十六州拱手让给大辽的历史罪人为石敬瑭。
或许当时大家还没感觉出什么,但石敬瑭相当于间接地成为了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之一。
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后,接下来的重要计划便是夺回燕云十六州。这个地方要是夺不回来,那中原人民不会睡一天安稳觉。
但是非常可惜,赵匡胤在位时期一直没能夺回这个宝贵地方。
毕竟双方实力差距没有那么悬殊,所以有燕云十六州的大辽是占据优势的。
赵匡胤突然离世后,他的弟弟赵光义当上了北宋第二位皇帝,此人虽然算不上是一代昏君,但也已经够荒唐了。
赵光义十分清楚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于是他曾多次对外用兵,但是太难了,迟迟打不下来,所以赵光义决定带着30万大军亲征。
赵光义的决心是不错的,有着不破不立的精神,但这一战,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直接奠定了北宋未来的走向。
30万大军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还都是精锐部队,这些都是当年跟着赵匡胤打天下的精兵悍将,战斗力十分强悍。
这要是好好打的话,获胜希望还是很大的。
大辽那边清楚事情的严重性,于是他们派出了自己的名将耶律休哥。
其实耶律休哥那时候还不是名将,所以当时许多人都不太支持让他出战。不过大辽皇帝却看好他,后来耶律休哥也是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当时辽军人数并不是太多,据说只有3万精锐骑兵部队。
这人数差距实在是太悬殊了,于是耶律休哥决定采用突袭的战术,想着出奇制胜。
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出奇制胜已经算是最好的了,于是半夜的时候,耶律休哥带着大军出发了。
在敌人防守最虚弱的时候偷袭,成功率可是非常高啊!
但是耶律休哥忽略了一个点,这可是大宋身经百战的精锐啊,而且还有皇帝坐镇,所以人家丝毫不慌,应对起来依旧是从容不迫。
打着打着耶律休哥就发现了不对劲:“这宋军怎么还越战越勇了?”
就在如此危机的时刻,耶律休哥想到了一个铤而走险的办法。
这个办法就是,直接往宋军大本营腹地进攻,目的是找到赵光义并生擒他,如此这场仗就有了盼头。
这耶律休哥也是个狠人,直接身先士卒冲了进去,紧接着,非常神奇的一幕出现了。
契丹后裔听说耶律休哥正在往自己这边来,赵光义心中十分慌张,万一真被生擒怎么办?人家可是大宋皇帝,绝不能受那份屈辱。
于是赵光义不顾大家反对上了马,接着他“策马扬鞭”,灰溜溜地逃离了战场。
本来宋军正打得起劲儿呢,结果大家听说皇帝已经偷偷跑路了,这下谁还有心思继续打仗,于是宋军瞬间乱成了一团,最后耶律休哥大获全胜。
此战过后,宋辽之间没少打仗,但北宋一直没能将燕云十六州收复回来。
这么一直打下去也不是个事啊,于是后来就有了檀渊之盟。
这个盟约非常有意思,北宋每年要给大辽银子和绸缎。就这样,双方进入了一段很长的休战期,200年内基本没出现过很大规模的战争。
也正是从这之后,北宋逐渐形成了重文轻武的风气。
檀渊盟约虽然说北宋是掏钱的一方,但那对于他们来说影响基本是微乎其微。
北宋借着这段安稳日子开始安稳发展,大辽那时候基本就相当于北宋的屏障。有这个大哥在,北宋逐渐发展成了富甲一方的大国。
北宋那时候虽然说国土面积不小,但它并不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王朝,因为领土还不算完整,比如燕云十六州还没有收回。
就这样,北宋和大辽一起开始沉沦,两国的皇帝也是一代不如一代,最后这两兄弟国家都被金国给灭掉了。
大辽灭亡后,没过多久还出现了一个西辽,这个国家也曾盛极一时,不过最后还是被蒙古人给灭掉了。
自从元朝出现后,便很少再看到契丹这个民族的名字了,那他们都去哪儿了?自然是被漫长的岁月融合掉了。
后来契丹逐渐融入了汉族和蒙古族,在此期间他们也曾改过自己民族名字。
那契丹人后来为何慢慢被融合掉了?这自然与他们的经历有关。
自从建立大辽后,契丹人逐渐接触到了汉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汉族文化着实吸引着契丹人,于是两族的融合就开始了。
只要文化足够强大,谁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真正的朋友。
进入21世纪后,据一些专家们通过DNA测试发现,如今我们国家的达斡尔族就是契丹的后裔。
除了他们,云南境内的“蒋”姓蒲满人也是契丹后裔,这个姓氏就是从耶律逐渐演化来的。
当年除了被融合的契丹人,还有很大一部分契丹人被蒙古人派出去作战了,所以有许多契丹后裔留在了国外。
如今虽然还有契丹后裔,但是血脉已经不纯正了,毕竟是与其他民族融合过的嘛!
不管怎么说,最起码我国境内还有契丹后裔,大家如今都是一家人,也算是幸福美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