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看来,导致清朝最后灭亡的大罪人是慈禧,不过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却不这么认为。
在溥仪看来,一个“奕”字辈的宗亲王室大臣才是清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那这个“奕”字辈的王室大臣是谁?他又做过哪些罪大恶极的事情?
这个“奕”字辈的王室大臣叫爱新觉罗·奕劻,是清朝末年历史上不太出名的一个人,想必许多人应该没有听过他的名字。
没听说过也不奇怪,毕竟他的祖上就非常不出名。
奕劻的爷爷永璘是乾隆帝的第十七个儿子,从这个数字我们就不难看出,奕劻的这个爷爷是不受宠爱的。
再加上他又没有什么突出事迹和贡献,所以永璘并不出名,不过在影视剧中偶尔还是能见到的。
永璘那时候被封为了庆亲王,他死后将爵位传给了第三个儿子。
那时候奕劻他爹绵性也有爵位,是辅国公,地位肯定不如王爵,所以绵性曾直接出钱想要争夺部分王爵的权力,结果事情泄露,自己的爵位还没有了。
所以奕劻小时候家中的条件一点也不好,几乎可以用一贫如洗来形容。
毕竟没了爵位,就等于没了国家资金和粮食的补助。
后来他的叔叔道光帝可怜他,就让奕劻当了一个辅国将军。从这时起,日子也算是有了一点盼头。
要说真正改变奕劻命运的人,自然就是大祸首慈禧了。
这道光也是奇人一个,临走前把皇位传给了干啥啥不行、长相还很奇特的咸丰帝。
自从咸丰继位,慈禧入宫后,奕劻便逐渐与慈禧有了联系。尤其是在慈禧得宠后,慈禧是越来越需要奕劻了。
那时候奕劻文采和书法都很不错,于是他经常帮慈禧写信。
想必这时就会有人问了:“慈禧那时候不是也擅长书法吗?”
受当时父亲着重栽培,慈禧的书法和绘画的确挺不错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文化高啊。
当时慈禧是给她弟弟传信,他这个弟弟就是个啃老本儿的,没有什么真本事。
所以那时候奕劻经常为这对没有文化的姐弟传信,由于写得还算不错,奕劻那时候深得慈禧赏识。
随着咸丰帝在避暑山庄病逝,慈禧成功掌握了部分大权,再加上她是下一任皇帝同治的亲生母亲,所以奕劻开始主动抱大腿了。
在奕劻看来,只要抱好慈禧那条粗腿,以后就能享受高官厚禄之福,毕竟皇帝母亲在他们心中也勉强算是一个“神”。
奕劻那时候虽然日子过得还不是太好,但他还是每个月尽量拿出点钱来讨好慈禧。
一来二往,慈禧对这个皇帝亲戚也是越来越重视。
慈禧在扳倒顾命八大臣和恭亲王奕䜣后,许多重要职位一下子就空出来了。于是奕劻成功搞到了一个总理衙门大臣的职位,主要是搞外交的。
由此不难看出,只要大腿抱好了,高官厚禄确实不愁。
虽然说官职非常不错,但奕劻这个人是公认的工作能力差,再加上他是慈禧身边的宠人,所以他的名声也非常不好。
但非常稀奇的是,人家奕劻的官运却一直好的离谱,后来他担任的都是国家重要职位,比如军机大臣、内阁总理等。
要说奕劻为何官运如此畅通,自然与他平时讨好慈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别看奕劻担任过这么多重要职位,但他平时很少忙工作。不过奕劻每天也的确在忙,那他都在忙些什么呢?自然是吃喝玩乐,比如打麻将。
奕劻那时候每天可以说是玩得不亦乐乎,有时就连饭都顾不上吃。
如此好玩的四人游戏,怎能不与自己的大贵人慈禧分享呢?于是奕劻后来就把麻将引入了慈禧的宫中。
慢慢地,慈禧也被这种多人热闹游戏吸引了。
见大贵人慈禧上钩了,奕劻经常派宫女去和慈禧对战,要求非常简单,奕劻必须让自己的宫女把带去的钱输完才行。
见奕劻这么懂事孝顺自己,所以在慈禧的刻意提拔下,奕劻的官运越来越好。
这么来看的话,其本质非常像是一场买卖,奕劻是间接地买来了这些官职。
所以当大家搞清楚奕劻为何官运如此好后,许多大臣纷纷上书指责奕劻:“这人干啥啥不行也就算了,居然还买官职,成何体统?”
慈禧见状也是回击道:“他什么水平难道我还不清楚吗?但是人家贴心啊!”
奕劻为了讨好慈禧,就连自己的亲女儿都派了过去,让她们悉心照顾慈禧,慈禧对此也是非常满意。
随着官职越来越高,奕劻开始利用职位便利与慈禧沟通工作方面的问题,比如咱们今天修修祖坟吧。
总之就是,奕劻提出的这些问题大多都是面子工程,花了大价钱没有什么实际用处。
所以慈禧那时候之所以奢靡无度,不懂得节省国家银两,这里面奕劻也算是一大罪魁祸首。
除此之外,奕劻在平时的过节、祝寿等方面也是非常忙碌。
众所周知,那些宗亲王室成员都是妻妾成群,尤其是那些世袭王爵的公子哥们。
像这样的人有很多,所以经常会有庆祝会,比如今天他们家庆生,明天另一家结婚,所以那时候奕劻不是在吃席,就是在吃席的路上。
然后每年过节或者慈禧及其家人祝寿时,奕劻肯定也得去,而且还得拿上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所以奕劻每天还忙活这些。
也正是靠着这些社交活动,奕劻逐渐积攒起了一些属于自己的势力,所以即便他名声不好、工作能力差,但他在朝堂上依旧有话语权。
有了话语权后,当时的许多大事基本都和他有关,比如镇压义和团、签定《辛丑条约》等。
人家奕劻那时候可是非常“爱国”啊!他坚决要求必须全力镇压这次起义,这一点在当时得到了许多大臣的支持。
在《辛丑条约》签定的时候,奕劻作为外交大臣之一,他们与敌人讨论的居然是“谁为罪魁祸首”的问题,而不是如何尽量减少国家损失。
据一些民间史书记载,奕劻还曾收到过其他国家的贿赂,以此来让他在谈判问题上尽量做出让步。
这种说法虽然在正史中没有记录,不过从奕劻后面的行为来看,应该是有很大可能性的。
随着光绪帝和慈禧太后挨突然离世,奕劻瞬间没了自己的保护伞,这时候那些对他非常不满的人肯定会来找他算账。
比如就有人曾抄过奕劻的家,那这怎么办呢?当然是再找一条粗腿抱了。经过层层筛选,奕劻最后盯上了后来想要复辟的袁世凯。
当时清王朝内忧外患的问题非常严重,所以奕劻就说:“我看袁世凯和他的北洋军队非常靠谱,不如就靠他们吧!”
其实这时候的奕劻对大清早就没了希望,他也意识到清朝灭亡是必然的,不过他没有想到,自己所抱的大腿袁世凯后来居然想当皇帝。
为了讨好袁世凯,奕劻给他送了不少钱和礼物,跟讨好慈禧差不多。
在奕劻他们这些王室大臣的拥护下,袁世凯的权力越来越大,像极了宋太祖赵匡胤那样的人,再加上大清已经没了希望,所以奕劻开始为王室成员的未来考虑。
于是奕劻就开始劝隆裕太后,劝她提前张罗让皇帝让位吧。
在奕劻看来,只有让位才显得有诚意,这样袁世凯才会给予王室成员最大的优厚待遇。
当时隆裕太后对奕劻非常宠信,于是这件事基本是由奕劻张罗的,最后奕劻直接促成了溥仪退位这件事。
对于这样一位坑人亲戚,溥仪非常憎恨他,所以溥仪曾说道:“就是庆亲王奕劻将整个大清国给卖了,他如何能对得起我们的列祖列宗?”
此外溥仪还说道:“当时奕劻收了不少袁世凯送来的钱,所以他积极劝太后让位,这才导致我大清两百多年的基业毁于一旦。”
所以在溥仪看来,奕劻就是导致清朝灭亡的最大罪魁祸首,还是有点道理的。
“清朝罪臣,袁氏功臣”,这就是奕劻一生的最真实写照。
除此之外,奕劻那时候还是一个崇洋媚外的茬儿。这一点,从他当时理财就能看出。
由于门户已经被打开,所以许多外国银行接连进入大清境内。许多人对于这些国外东西可以说是嗤之以鼻,大部分爱国人士都不把自己的钱财存入外国银行中。
但在奕劻看来,外国银行实在是太好了,于是他就把自己的巨额财产都放了进去。
要说这奕劻巨款都是从哪儿来的,自然是贪污受贿,尤其是在他担任重要官职期间,可是捞了不少油水啊!
还有在他过七十大寿那年,单单只是别人送的钱就有50多万两,再加上那些价值不菲的礼物,总价值都快200万两了。
奕劻病逝后,他的谥号本来是“哲”,但溥仪说什么也不同意,必须得是“幽、厉、谬、丑”中的一个,即便大家都劝溥仪,但他依旧坚持。
最后奕劻的谥号是“密”,有反思之前行为的意思,实属便宜这个清朝的大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