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作为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尽管有着辉煌的过去,但却在唐朝之后难以再次成为都城,这是一个诸多历史学家不懈探讨的谜题。唐朝灭亡后的混乱政局,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并定都开封,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打开了另一个时代的大门。为解析这一巨变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详细探究。
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破坏了长安城,黄巢率军攻入长安,城中经历了一场大劫难。黄巢攻占长安后,不仅进行了杀戮和抢掠,还留下了满目疮痍的废墟。长安原本的繁华已经不再,这座千年古城在战火的摧残下变得残破不堪。这样的破坏无疑影响了后梁太祖朱温的选择,在建立政权后,他将都城设在了开封与洛阳。这一行动为后续的朝代坐实了东迁与北迁的趋势,逐步将政治中心从关中转移到更为开放和方便的地带。
然而,长安的颓败并非完全缘于战争,还有更多内在的原因。长安地处关中平原,交通相对封闭,这种地理特性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它易守难攻的防御优势。秦汉至隋唐,长安一直是坚固的都城,无论是函谷关、萧关还是武关,这些天然屏障保护了长安的安全。然而,随着历史的推进,地理开发程度加深,新的进攻路线逐步显现。突厥人甚至绕过原有屏障,直接袭击渭水流域的长安附近,关中的天险被逐渐破解,与中原的地理差距缩小,加之关中地区已不再是唯一的军事重心,这都是导致长安被弃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经济角度看,长安作为隋唐时期的都城,鼎盛时期超过百万的人口,需要庞大的粮食供应。关中平原的耕地面积有限,一亩地仅能养活几口人,整体产量不足以支撑一座庞大人口的都城。因此,粮食的严峻短缺问题使统治者不得不采取自救措施。晚唐时期,中央政府需要将粮食从东南运至长安,依赖大运河以及黄河、渭河的线性运输网络。然而,即便如此,仍远不能满足需求,隋炀帝选择到洛阳办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安粮食供不应求。唐高宗在位期间,曾数次因关中饥荒前往洛阳,除去“巡视”的名义,很大缘故是该地的粮食供应较为充足。
综合这些持续性因素,长安逐步丧失了成为中原王朝都城的经济和军事优势。继唐朝之后,后梁、后唐以及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许多均选择将都城设在开封或洛阳。开封地处黄河中下游平原,地理位置居于中原核心,水运发达,较容易维持大规模粮食供应。尽管开封城墙并不如长安般险要,但其地域的开放性和资源便利性使得开封在政权更迭的时代中占据了较为稳定的政治地位。
最后,唐朝之后中原王朝不再定都长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政治决策的沿袭性。在我国历史上,新的朝代通常遵循旧朝的规章制度和政治传统。汉承秦制、唐承隋制等例子比比皆是,当新王朝崛起时,无论元朝定都北京,还是明朝南京再迁北京,这种继承传统的行为在稳定政权之初显得尤为重要。北宋、南宋的政治中心设立显然也是承袭了五代时期的都城选择,继续沿着前人的轨迹发展。
蛮夷进长安如同逛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