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行动》在豆瓣的评分这几天一直有往下走的趋势,原因很简单,原本大众期待的结局,结果烂尾了,网上「讨伐」声一片。板砖砸到了导演,导演喊冤说剧本就这样写的啊,编剧们也苦恼,说前后三四个编剧都写过,大家改来改去就这样了。最后大家都吐槽剧情,吐槽演员,其实,广告植入也要吐槽一番,因为「太不像话了」。
剧情里最让人吐槽的是一段是赵嘉良在被完全监控的状态下,和儿子李飞「畅所欲言」的聊天,而且父子二人还上演了「经典」的警匪片行动,对于一个来源于真实题材的缉毒片来说,生生的演绎成了「假大空斗智斗勇的的警匪片。
还有,就是马云波去塔寨的狗血情节,整个围剿行动是省厅厅长亲自坐镇,李维民任总指挥,马云波根本就不知情,虽然靠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和过人的「政治嗅觉」知道了这次行动,但他也不可能驾驶着自己的警车长驱直入塔寨吧!
一路上他超过了按照队列行驶的所有警车,在行动队到达之前,提前十分钟来到了塔寨。这时候,塔寨是被全网监控,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导致林耀东销毁毒品,致使行动前功尽弃,李维民怎么能眼睁睁地看着马云波没有任何命令就长驱直入进入层层包围圈的塔寨?
这个时期,马云波受贿视频已经被省厅知道,对于这么不靠谱的人又位居高位,马云波给李维民写一封信就能获得特别的通行待遇?甚至厅长都不知情?李维民就说了算了?看完以后是不是觉得编剧对组织规则理解的不透彻?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全剧里面植入的五花八门的广告。
《破冰行动》来头很大,这里我们就不说了,大家可以百度一下。
一开始,我们观众的想当然理解是这么大的一部剧,应该杜绝广告才是吧?就如《人民的名义》,看完以后没有广告的植入,从头到尾,编剧的功夫扎实,演员演的好,老戏骨们飙戏也很精彩,看完以后让人回味无穷,而《破冰行动》此,既宣传了法制,警醒了世人,又看到了精彩的故事。
让人失望的是,我们不但看到了烂尾,看到了「无所事事,到处惹事」的李飞,也看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广告,而且为广告站台的有剧中的警察,也有毒贩,有蛇头也有吸毒者。
这就让人看了容易出戏了,看着看着就会有一个想法,咦,他不是毒贩吗?怎么会「代言」这个广告,还有,那个她也代言了,她不是吸毒的角色吗?
举例说一个让人不太适应的一个情节,剧中林胜武要出逃境外,联系了一个蛇头,这个蛇头的台词就是「看到某田的霸道车找他」,不一会儿,镜头出现了这辆车,车标来了一个特显,结果是毒贩林灿带着手下赶到现场,后来,林灿开着这辆车去镇子里,多次出现车子的镜头,给人的感觉就是难道这车是毒贩们的钟爱?
再说一个吸毒者「代言」某虎的饮料,李飞去马云波家做客,临走的时候,马云波的老婆拿出两瓶饮料递给他们,说晚上加班喝,也是给人感觉怪怪的,马云波的老婆在剧中是伪装成大嫂的吸毒者,她来讲某饮料的台词,老感觉是自己有体验,这饮料真心不错?
当然了,除了这些,还有最让人心塞的就是某酒的广告,记得这个酒之前的宣传是「可以喝一点」,看上去有「保健」的功能,结果在剧中是大家都在喝,蔡永强和同事在喝,还推荐了一下这个酒,说的是「喝了一辈子,习惯喝这个了,高档酒反而喝不习惯了。」给人的感觉是警察给打广告,又出戏了?警察现在不是有明文条例不许在任何场合喝酒了吗?也许是我知道的知识太新了吧。
结果这个酒就成了剧中警察同志们的标配,年轻人聚会喝这个,朋友私下谈心喝这个,到家里做客也是喝这个。植入的太过了,反而就让人心里厌烦了。剧中李飞的座驾,那可是一辆40多万的越野车,他开着车每天的行走在东山市的大街小巷,十分的拉风。
但是,我们想问问,李飞的身份不是缉毒警吗?他的上司蔡永强开的也是公安的公务警车,平时家用也是个十多万的车,为什么李飞一个普通的警员天天开着40多万的车出警呢?
是家里有矿吗?剧中的设定是他父亲失去联系,母亲早亡!
是工资高吗?按照剧中人物设定,李飞的工资不会超过6千吧?难道是「战利品」?或者李维民借给他钱买的?
这车保养维护也不少钱吧?反正怎么想都想不到这个人物开这个车的理由。
这广告也太不符合剧情了,能叫强行植入吗?既然是强行的,那观众有不爽也不能说什么吧!毕竟,你都强行让我们看广告了。
还有,大家都觉得陈珂讨厌,但哭哭啼啼的陈珂可是广告没少帮着植入,就连她们家的水果摊背景板都是饮料广告,不由地想问问陈珂,你家是卖水果的还是开小卖部的?
最后说一句,既然是「大有来头」的一部剧,就让广告少一点吧!
君不见,央视之前春节联欢晚会的广告植入多猛,本山大叔提着酒盒子就登台表演了,现在也不收敛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