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溥泽|修行的根本方法,在于抓住一个关键

五台山便有美景 2025-01-12 05:46:46

修行要抓住当下这一念,如果当下这一念不能照顾好,修行就无处落实。因为我们的生命是当下的,它不在过去,不在未来,就在我们当下的这一瞬间。我们的这一期生命可以活到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但是,即使是活到一百岁,这一百岁,也是由许多的生命点所构成,这许多的生命点也还是由无数个当下所构成。所以,当下就是生命活动的每一瞬间,我们如果能够抓住生命活动的每一瞬间,让它清楚明白,清醒觉照,修行就有了着落点。修行的一个诀窍,修行的一个根本法门,根本下手处,就是要安住当下。能够安住当下,觉照当下,让每一个当下都是清醒的,清楚的,我们的生命就开始觉悟了,就开始从无边的烦恼中慢慢地解脱出来。各位不妨在听我讲话的时候,把你的思维,你的整个生命都集中在我的每一个语音上,不做第二念,慢慢地感受一下,看我们当下这一念清楚了,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糊涂了,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是最容易体会的一种修行方法,也是最容易把握的一种修行方法。生命就在这一瞬间,我们要全神贯注生命活动的每一个当下,清楚地觉知我在想什么,清楚地觉知我的生命此时此地活动的状况是怎么样的。在用功的过程中,不要想昨天的事,昨天就是过去,过去并不在昨天,也不在前一个小时,过去就是当下这一念这个流程的前一片刻;未来不是明天,也不是后一念,它是生命流程这一点的下一个点,这一刹那的下一个刹那。我们只有能把生命的活动观察到如此微细的时候,安住当下,才能够真正成为我们修行的一种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所谓安住当下,就是要让我们的精神高度集中在此时此地。《金刚经》上面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了不可得。过去的这一念心,像做梦一样,烟消云散;未来的这一念心,它还没有来到,仅仅是一个幻想而已;现在的这一念心,就像水中的泡沫一样,当生即灭。三心都不可捉摸。但是,我们就要在这个不可捉摸,心无所著的状态中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安住当下,一念不生,就是这样的一种精神状态、用功夫的境界。在《坛经》的第一品当中 六祖大师讲到他从黄梅得到衣钵以后,沿着赣粤从北到南的一条通道,一步一步地走回广东。当时,五祖座下的人得知五祖的衣钵南行,被岭南一个砍柴的人得去了,很多人的心中都忿忿不平。其中,有一位慧明上座,未出家以前是一个四品将军,人长得五大三粗的,非常有力气。他听到这个消息,就伙同大家一起上路,要追赶慧能,夺回衣钵。究竟当时有多少人去追赶慧能,应该不止一个、两个、十个八个,因为当时五祖座下聚集千人,想要夺回衣钵的,至少也有一百人或者几十人。这些人同时上路。因为慧明上座身体健壮,又有武功,所以最先到达广东与江西交界的大庾岭头。当六祖慧能看到慧明上座已经追赶到身边,便坦然地将衣钵置于岭上的一块石头上,自己就在旁边结跏而坐。慧明上座见到衣钵,喜出望外,马上就要将其拿走。可他万万没有想到,重量应该不会超过五斤的衣钵,在那个时候却是如同大地一样的沉重。慧明上座提掇不动。在这样一个现实面前,他的内心当下便觉悟了,明白了佛祖的衣钵并非是任何人可以随便得到的,便立刻放下了想要抢夺衣钵的念头,并向慧能顶礼悔过。然后说:“我非为衣钵而来,我乃为法而来。”此时,六祖慧能大师就向慧明上座说:“你既为法而来,此刻就要摒息诸缘,一念不生。”并进一步地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慧明听到六祖的开示,当下顿悟。他悟出了什么呢?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谓不思善,不思恶,就在这个时候,我们生命的本原是什么?这是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因为我们的思维不是在想善的,就是在想恶的,不是在想菩萨,就是在想罗汉,或者就是在想地狱、饿鬼、畜生,我们的思想一时一刻都没有停止过。这所有的想法都是妄想分别,都不是安住在当下,只有让我们的心回到当下,回到生命的原点,这个时候,你才能桶底脱落,才知道原来就是如此。所以说,修行最根本的法门,就是要安住当下。安住在当下,实际上就是一念不生。因为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把一切的思虑、妄想、分别、执著,全然放下,连放下的这一念心也放下了,你说还有什么东西能够捆住我们呢?还有什么东西能够让我们欢喜或者不欢喜呢?

欢喜不对,不欢喜也不对,因为一切事物的真相既不是欢喜的相,也不是不欢喜的相,既不是清净的相,也不是不清净的相。所谓实相无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谓非相者,非善相,非恶相,非喜相,非怒相,不是干净的,也不是邋遢的,不是人,也不是魔,把一切的分别都排除了,这个时候所见到的就是如如不动。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者,如如不动,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文:净慧长老

0 阅读:9

五台山便有美景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