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7年,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当部队行至六纵政委杜义德家乡附近时,他心中报仇的愿望更强烈了,于是他向邓小平打报告,请求批准他回家为父亲报仇,而邓小平得知事情的原委后,批准了他的申请,另外还特批给他一挺机枪,但是让他不要滥杀无辜。

杜义德中将
杜义德,1912年4月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一个贫苦的家庭,自幼便饱尝生活的艰辛,家中没有土地,父亲只能靠给地主出卖劳动力,养活全家老小,尽管父亲每天起早贪黑,却依旧难以维持生计。
为了能够养家糊口,15岁那年,杜义德只得远赴武汉当了一名学徒,期间受尽东家的剥削和欺辱,在残酷的现实中,杜义德逐渐明白了被剥削的真相,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投入革命,1929年他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从此开启了自己的革命征程,历任红军连长、营政委、团政委,红三十军八十九师政委,红三十一军九十一师政委等职,并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及长征等。

然而,他的革命行为却给家人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1930年,在得知杜义德参加了红军后,地主张炎文和他的还乡团抓住了他的父亲,并对其进行严刑拷打,想要以此来逼迫杜义德杜自投罗网,但是他的父亲为了保护儿子,宁死不屈,最终被还乡团折磨而死。

得知父亲噩耗的那一刻,杜义德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悲痛,但为了革命事业,他强忍着仇恨,将这份痛苦深埋心底。
时光流转,1947年,当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部队来到了杜义德家乡附近,看着熟悉的山山水水,杜义德再也忍不住了,多年的仇恨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于是他来到了邓小平的办公室,把父亲遇害的过程和自己的想法一股脑得说了出来,邓小平仔细听完后,想了想,他深知杜义德的为人,也理解他心中的仇恨,于是批准了他的请求,另外还专门给杜义德特批一挺机让他带上,但是交代他千万不能伤及无辜。

就这样,杜义德扛着一挺机枪,带着几名精锐的警卫班战士,踏上了回家的路,此时,距离父亲惨死已经过了二十多年。一路上,他思绪万千,脑海中不断浮现出父亲的音容笑貌,仇恨的火焰在心中燃烧得更加旺盛。当他们到达家乡时,杜义德发现地主张炎文和他手下的还乡团依旧横行霸道,欺压百姓,这些人曾经残忍地杀害了他的父亲,如今更是变本加厉,但张炎文绝对想不到,他的死期马上来临了。

当天夜里,杜义德就带着战士们悄悄摸到张炎文家门口,他们首先解决了站在门口的两位看守,随后,杜义德把一颗手榴弹扔进了张炎文院子里,张炎文的手下面对突如其来的袭击,被吓得四处逃窜,训练有素的战士们对还乡团毫不留情,一枪一个,杜义德更是抱起这挺机枪,喷射出仇恨的子弹,向张炎文和他的手下们进行扫射,短短半个小时,一百多人一个也没有放过,而张炎文也没有了往日的嚣张,当他被人从屋子里拖出来时,就像一只可怜的死狗,被杜义德一枪毙命。事毕,杜义德没有任何停留,心中着复仇后的痛快淋漓,带着战士们迅速返回了部队。
归队后,杜义德来到邓小平面前,将机枪交还给邓小平,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而邓小平望着杜义德,也欣慰地笑了,因为他知道,杜义德是一名忠诚的战士,完成复仇后,他会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事业中。

回到部队的杜义德,继续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他率领六纵屡战屡捷,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六纵面临着重重困难和危险,但杜义德始终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他指挥部队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为刘邓大军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刘伯承元帅曾表扬他:“杜义德是政委兼司令,司令兼政委,文武双全。”

杜义德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为父报仇的传奇,更是那个时代无数革命者的缩影,他们为了革命理想和信念,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