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
夜已经很深了,躺在床上的钱钟书却久久不能入睡。听着房顶上的一声声“惨叫”,他心如刀割。
终于,他还是忍不住了。他裹上一件棉衣,从门后面抄出一根长竹竿,兴冲冲地走了出去。不一会儿,就听见竹竿打在瓦片上的声音,“噼里啪啦”的。时不时的,还传出一阵猫叫的叫声。
屋子里的杨绛轻声慢语地说,“快回来吧,这么冷的天,你这又是何必呢”。
的确,寒冬腊月的北京已是很冷。一阵北风吹来,即便是穿着厚厚的棉衣,也冻得瑟瑟发抖。更何况,还是在北风呼啸的夜里。
那风吹到人的脸上,就像一把把刀子一样,割得人脸生疼。
可钱钟书并不在乎这些,他就像没听见一样,还在拨弄着竹竿。直到那只体型大一点的猫让他打跑了。
钱钟书
“花花”从屋檐上跳下来,跳到他的怀里。
钱钟书才心满意足地抱着“花花”回到屋里。把门关上后,又把那根长竹竿放在了门后。
“花花”是钱钟书和夫人杨绛养的一只猫。那只猫体型不大,很聪明,就是有些调皮。
钱钟书第一次与它相遇的时候,就彻底地喜欢上它了。把它当作至宝一般地宠爱着,生怕它受到一丁点的伤害。
那是在“花花”还是个“小绒球”的时候,就来到了这里。那时,它的整个身躯张开来,还没有钱先生的手大。
第一次触摸到它那柔软的体毛,还有它那如水般柔软的躯干时,钱钟书就爱不释手了。
杨绛
小猫第一次上树的时候,爬得有些高了。有些胆小的它,竟然不知道该如何下来。还是钱钟书一边安抚着它,又一边用食物引诱着它,才让它倒退着从树上溜下来了一段距离。
眼见着离钱钟书不远了,小猫纵身一跃,跳到了他的肩上。
钱钟书把它抱进怀里,嘴角露出了一丝笑容。“花花”的眼神中,竟然也露出一种柔情,深情款款地看着钱钟书。小爪子在钱钟书的袖口上轻轻挠了一下,以示感谢。
没几个月,花花已经长大了。越发调皮的“花花”,常常深夜里跑出去。从这个房顶上跑到那个房顶上。
在撒欢的时候,“花花”也碰到了敌手。一只体型比它大,而且也特别调皮的猫。 两只猫只要碰在一起,必然是要进行一场“生死”的搏斗。
青年林徽因
然而,每一次花花都处于下风。不是被对方薅掉几撮毛,就是被对方挠出几道渗出血的口子。每次看到“花花”遍体鳞伤地回来,钱钟书总是有些心疼。有时心疼的他,眼角都能滴下几滴眼泪。
最初的时候,钱钟书还能隐忍一番。后来,他实在是忍不住了,便找了一根长竹竿,只要听到屋顶上有打斗的声音。他便拎着竹竿出来帮着“花花”打架,直到把那一只猫打跑。
回到屋子里,“花花”悠闲地回到了自己的窝。钱钟书也怡然自得地回到了床上。
此时的杨绛,难免要埋怨他几句。
“俗话说,打狗还得看主人呢,打猫也要看主妇的”。
林徽因旧照
论家世背景,那只体型稍微大一点的猫,可一点不比“花花”差。那是钱钟书夫妇的邻居,林徽因与梁思成养的。
那时,林徽因的身体状况已经不是很好了,经常要躺在床上调养。为了排解心中的寂寞和无聊,她也养了一只猫。
这只猫有一个特别的名字,说起来还有一些拗口。林徽因给它取名叫“爱的焦点”。想必让它记住自己的这个名字,也是要费一番功夫的。
钱钟书可不在乎这些,他才不在乎是谁家的猫。只要欺负到“花花”的头上,他必然是要出手的。
当然,钱钟书也不是不讲理的人。在此之前,他也不止一次找到林徽因的家中,谈及关于猫的问题。
林徽因身着风衣
钱钟书历数“爱的焦点”的累累罪状,希望林徽因能够对自己的爱猫严加管束。
可猫要打架,哪是林徽因能管得了的。总不能,把“爱的焦点”天天拴在家里吧。那样,林徽因也是不开心的。更何况她的身体又不好,哪有那么多的心思去操心这些琐事。
俗话说,“爱屋及乌”,恨屋也一样及乌了。
钱钟书对“爱的焦点”是恨之入骨,自然也就殃及到了林徽因。他把这种恨意,转移到了猫的主人身上。
大概是认为林徽因对“爱的焦点”疏于管教,他干脆写了一篇《猫》,以此来表达对林徽因的不满,甚至极尽嘲讽。
他他把故事中的主人公,描写成一个皮肤黝黑的女人。还说她为了自己的容颜,竟然跑到日本去割了双眼皮。
林徽因夫妇
他还把女主人公的丈夫捎带了进来,把女主人公的丈夫描写成一个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就连毕业论文都是找人代笔的。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钱钟书这是在对林徽因极尽嘲讽,哪怕是梁思成他也没有放过。
以林徽因的才情,她怎么又能看不出来呢?
杨绛自觉钱钟书的这种做法,很是不妥。于是,她还跑到林徽因的家中,想着办法为钱钟书开脱。她希望林徽因不要把这件事记在心上。
林徽因本就是个极其看得开的人,她自然也不会在意外面的闲言碎语。
她半开玩笑地对杨绛说,“钱先生说的是猫,这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林徽因和孩子
回到家后,杨绛把林徽因的大度转达给了钱钟书。她的本意是希望钱钟书能收敛一些,毕竟两家人都是邻居。
说起来,大家又都是同事,而且在当时也都是卓有名气的学者。为了这一丁点的小事,让两家人结下怨恨,这自然是没有必要的。亲者痛仇者快的事,何必要多此一举呢?
只是钱钟书对林徽因颇有意见,仅仅是因为于此吗?这大概也不尽然吧。
也许,其中或多或少地掺杂了不少的个人情绪。有着那么一点的文人相轻,也源于彼此三观上的差距。
梁思成
其实,钱钟书与林徽因之间的交集并不多。在此之前,或许他们接触过,但彼此并不熟悉。不过,林徽因的风尘旧事,在社会上早已是沸沸扬扬,人尽皆知。
有人把徐志摩的故去,归咎于林徽因的身上。毕竟徐志摩急着回北京,是为了参加林徽因的一场演讲。
有人把金岳霖的终身不娶,也归咎到林徽因的身上。毕竟,自从金岳霖对林徽因痴迷之后,林徽因走到哪里,他便跟到哪里。
泰戈尔访华期间,林徽因全程担任他的翻译。
在泰戈尔的身边,除了林徽因之外,还有一个对他推崇备至的中国诗人。他就是徐志摩。
徐志摩
当时的林徽因已与梁思成定下了婚约。可徐志摩还是深陷在对林徽因的痴情中,难以自拔。以至于到了茶不思、饭不想的地步。
他请求着泰戈尔,帮他写下了那一句著名的诗句,“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
谁能说林徽因对徐志摩没有半点的情思呢?只是她终究抵住了内心的炙热,最终还是选择了梁思成。
相比之下,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故事就简单多了。
1932年,杨绛从东吴大学到清华大学借读。在清华园里,她遇到了才华横溢的钱钟书。
两人初次见面,钱钟书就被眼前的这个女子所深深吸引了。
钱钟书在工作
他对她说,“我还没有结婚,也没有订立婚约”。于是,两个人就走在了一起,携手进入了婚姻的殿堂。没有再多一点的波澜。
单凭就在对待感情态度上的不同,钱钟书对林徽因颇有看法,甚至有些不屑,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一个已经定有婚约的女子,却又引出如此多的爱恨情痴。想必这错并不在别人,而在于她自己。
徐志摩曾对陆小曼说过,“与朋友相交,自当有个度。过于亲密了,难免是要出事情的”。
很显然,在钱钟书的意识里,林徽因并没有把握好这个度。
冰心
且不说在当年,即便是在现在这个社会。一个已婚女子,与身边的男性朋友牵连出无数的感情绯闻,却依然不在乎外界的评论,依旧以自己的方式与他们相处着。
这也就难免,不明就里的人带着有色的眼睛去看她,甚至有一些的鄙夷。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不待见、看不上眼,也源于他们不同的家世背景。
林徽因的祖父是晚清进士。曾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任职于多地。在中西方文化严重碰撞的时候,他逐渐意识到了西学的优势,大力推崇西方教育。
杨绛晚年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在父亲的谆谆教育之下,也早早接受了西学。后来,还远赴日本留学,对西洋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
林徽因自小接受的就是西式教育,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后来的出国留学。西方所谓的追求自由,还有追求的个性独立化,早已深入她的骨子里。
她对爱情是这样,对艺术也是这样。她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只在乎自己追求的,是否是自己想要的。关于爱情和友情,她从来不管别人怎么看,只是追崇着自己的内心。
钱钟书便不一样了。他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虽然对西学并不反对,但却仍然讲究“中学为体”。
老照片
在最初的教育中,他还是接触的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在他的骨子里,种下的是中国传统文人的风骨,内心深处有着中国文人清高。
至于西方的花花世界,他并不感兴趣。至于西方的思维方式,他多少也是觉得有些荒唐的,甚至嗤之以鼻。
无论是谁,对感情应该是专一的。这才是钱钟书的对待爱情的态度,显然林徽因的方式,他是看不惯的,有些鄙夷也不难理解。
林徽因却乐在其中。她与梁思成归国之后,曾在家里按照欧洲人的生活方式开设了一个沙龙,取名叫“星期六沙龙”。
常常在星期六的下午,不少的文人墨客都汇集到林徽因的家中。他们畅谈文学,也畅谈艺术。从诗词歌赋到古玩字画,从时下的政治,到所谓的西方哲学。
梁思成上课
钱钟书曾讽刺道,“理论总是不实践的人制定的”。
那是一个多事之秋,也是一个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年代。很多人对于他们的这种大谈特谈,又脱离现实社会的聚会形式很是反感。
冰心曾经写过一篇故事,对此进行了毫不留情的讽刺。
在她的文章里,描绘出这样一个情景:
一个漂亮的女人半卧在沙发上,她的周围围满了男人。有些来晚的,找不到坐的地方。便在沙发一旁的空处席地而坐。
女人的头发恰恰碰到男人的脚尖,两个人相视而笑。拿出一首首充满了暧昧的情诗。你一语,我一语的念叨着。
有人端着咖啡,有人端着热茶。脸上透出会心的笑容,望着那体态柔美的女子。
林徽因时髦照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到底又透露着什么样的情绪?大概只有冰心自己,才能给出最好的解释。
然而不能否认的是,这也是当时林徽因的日常生活。
每到有空闲的下午,她的客厅里总是聚满了文人墨客。来这里的有金岳霖,有徐志摩,有胡适,有沈从文,还有男主人梁思成等等。
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当时文坛的佼佼者,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光环。然而除了林徽因之外,却很难再找到另外一个相得益彰的女子。
大概钱钟书和冰心一样,也是极其厌恶他们的这种聚会的。
甚至有人把林徽因的这种聚会形式,归结为她的交际手段。以此来结识更多的社会名流,来提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这种渲染身份的形式,自古以来就是被文人所不耻的。
钱钟书晚年
虽然钱钟书从来未参加过,但他多少也都听说过。
如果他也更倾向于交际手段的说法,那他自然对林徽因没有什么好感,甚至有些鄙夷。
其实当时的许多文人,都有自己的小圈子。只是有的人能融进去,有些人却觉得厌恶。
当时在钱钟书的家里,也有些小型的聚会。只不过前来参加的,大概只有几位大学教授,或是他的学生。
论地位与名望,是远远赶不上“星期六沙龙”的。至于钱钟书的内心深处,有没有酸腐味?那就看外人是如何看待的了。
从古至今,文人相轻是常有的事。要说钱钟书与林徽因有多大的矛盾,那肯定是妄自揣摩,但要说两人有些互相看不上眼,也是情理之中。毕竟,当时他们两人都是清华的教授,又是邻居,难免在些琐事上有些不一样的看法。
中年林徽因
要说在学术上,钱钟书要比林徽因晚一辈。
林徽因已经名声在外的时候,钱钟书还在海外留学。但要说在文学上的成就,好像钱钟书要比林徽因高一些。
早些年林徽因的名声,多少都与她的感情有着一丝的牵连。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她的名气确实难以逃脱,有那么一丝炒作的嫌疑。显而易见的,这种出名的方式,是钱钟书看不上的。
金岳霖
时过境迁,回过头去看那段往事。
林徽因的成就,很显然并不在于她的文学创作,而更多的是她对中国建筑事业上的贡献。
在那个纷乱的年代,它可以不辞辛劳地与梁思成跑遍祖国的大好河山,保存住中国特有的建筑,她的贡献也绝不在钱钟书之下。
后来,还是杨绛的多次劝说,钱钟书才渐渐的对林徽因有些释怀。对她的态度有了些许的改观,不再用手中的笔去映射身边的事。
窈窕淑女林徽因
两三年以后,钱钟书与杨绛搬离了那座宅院,也就不再与林徽因毗邻而居。
钱钟书原本是带着那只猫走的,然而到了新家之后,那只猫还是悄悄的离开了。
猫走了,也预示着他与林徽因的所有纠葛,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烟消云散。
留给后人的,除了一段啼笑皆非的故事,还有对大师们的那些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