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媛陆英:嫁人后沦为生育机器,婚姻16年生14子,死前最担心女儿

斜烟风起 2025-02-11 14:43:41

陆英

民国名媛辈出,名媛,指的是出身上流家庭,同时本身内外兼修,既富有馥郁的才气,又有大方的仪态、姣好的外貌的一类女子。

陆英是民国一代名媛,她被人们记住一方面是因为她美丽的容貌、美好的善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她英年早逝,红颜早凋。

像陆英这般出身尊贵,容貌佳丽的名媛淑女,似乎就是上苍的宠儿,来到人世只是单纯地享受人间福气的。

但是陆英,却在36岁因拔牙而早逝,当然,拔牙只是造成她死亡的小小诱因,她红颜薄命的真正原因,其实是过度生育对身体的透支,而处于她那个时代,生儿育女是她最重要的使命。

但陆英短暂的一生,似乎也在为我们展示了命运送出的礼物其实早在暗中标注了价格。看似充满了荣华富贵的一生,也有许多无奈和心酸。

1885年,江苏扬州的陆家宅院,迎来了这个富贵家庭的二女儿,这个婴儿皮肤白皙,眼睛黑亮亮的,陆父陆母十分喜爱她,给她取名陆英。

陆英

陆家是扬州富甲一方、颇有名望的家庭,陆英的父亲是盐务官,母亲是名门之后。

陆英在锦衣玉食的环境中成长,受尽宠爱,但是其父母并没有一昧溺爱她,相反,很重视对她的教育。

这也是受清末社会氛围的影响,富裕家庭的女性不用恪守“无才便是德”的标准,而是像男子一样重视文化教育。

陆英父母请了私人教师到家里教陆英读书识字,此外,书法绘画、礼仪知识也是由专门老师悉心指导。

陆英冰雪聪明,悟性高,学习知识很快,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下,她很快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落落大方、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

陆英还处于及第之年时,陆英的父母已经开始给她计划一门亲事,他们看上的如意女婿是张树声之孙张武龄。

这张树声的家族是合肥四大家族之一,合肥四大家族分别包括李鸿章、段祺瑞、龚镇洲和张树声。

与其他三家相比,张树声家族明显是属于后起之秀,张树声在对抗太平天国运动中立下了战功,得到了李鸿章和曾国藩的赏识,任职知府。

张树声感念李鸿章的提拔之恩,为李鸿章鞍前马后,尽力奔波,为此他也得到了李鸿章的重用,很快成为了淮军的二把手。

张武龄

后来李鸿章母亲亡故,李鸿章回家奔丧,卸任了直隶总督,便钦点张树声顶替他的职位。

张树声奠定了张家繁荣昌盛的基础,而张家的子孙也都很优秀,作出了一番成就,让张家这棵大树根基愈加稳固,枝叶越加繁茂。

张树声之子张华奎继承了张树声的主业,但因膝下无子,便将他五弟的孩子抱养,过继到其名下以传承香火、继承祖业。这个孩子就是张武龄。

张武龄可以算是张华奎的独子,他从小就被委以将来要继承偌大家业的使命。

从开蒙时起,他每日七点就需要起床读书,寒来暑往,从不间断,父亲每日都会监督他的功课。

张武龄也是非常努力,学习成绩很优秀,待人接物也很有礼节,在他还没有成年时,张武龄的女性亲属已经忙着给他物色妻子。

而陆英的父母与张武龄父母很早就相识,而陆英与张武龄的年纪也相仿,于是两家父母便早早约定起了这一门亲事。

陆英和张武龄

陆家父母看中的不仅是张家的显赫,也看中了张家将来的继承人只有张武龄,他们想着陆英嫁过去后地位比较高,不会受气。

而张家父母则看中了陆家为名门之后,并且陆英内外兼修、知书达理,非常符合做张家未来的女主人。

于是两方拍板,陆英和张武龄的婚事就这样定下来,而这时这两人却还没有见过面。

这说到底还是一桩包办婚姻,不过幸运的是,在两人结婚之前,他们互送了一张彼此的照片。

照片上的陆英头戴时髦的西洋礼帽,身穿洋装裙,容貌明丽,体态舒展,美丽又有一股书卷气。让张武龄隔着照片也产生了心动之感。

而张武龄也同样是长相端正、颇具风度,让陆英一颗悬着的心暂时安放下来。

原本陆英还在为即将嫁给一个素未谋面的丈夫而惴惴不安,但看到照片上的张武龄,又听闻他学习刻苦,品行端正,她稍稍放心些许。

清末时期,婚姻自由的新风气还尚未兴起,包办婚姻仍然是正统婚姻的唯一形式。

陆英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为一桩婚姻能达成的关键,而作为婚姻主角的男女双方,他们的意愿反倒无足轻重。

从这个方面来看,陆英和张武龄这一对新人是幸运的,他们家世、性格、相貌、品行涵养都算是非常相配的。婚后生活也会和谐许多。

陆英和张武龄

在婚期前一年,陆家就开始为陆英准备嫁妆,嫁妆不仅是女子出嫁带过去的生活用品,更是娘家财力的体现,嫁妆越丰厚,新娘在婆家才会越受尊重。

陆英父母爱女心切,嫁妆有绫罗绸缎、珠翠金玉、珊瑚朝珠、胭脂水粉,也有古玩书画,雕花木床、鎏金屏风、白瓷花瓶,甚至锅碗瓢盆、银筷子、金勺子都一应俱全。

出嫁当日,嫁妆装在挂着大红花的漆盒里,找了几百个挑夫挑着,浩浩荡荡跟在迎亲队伍里面。

不愧是十里红妆、百里送嫁,吹吹打打,边走边唱,引来无数市民围观称赞,热闹了整个扬州城。

陆英嫁入张家后,备受张家长辈的疼爱和重视,陆英和张武龄也是一见如故,彼此钟情,新婚生活过得十分甜蜜。

二人结婚照

成家后张武龄开始接手家里的产业,而陆英也跟着女性长辈学习操持一大家族人的生活。

张家家大业大,光是仆人就百十来个,每日出入的账目数额惊人,而陆英需要学习核对家中的开支与收入。

陆英做事严谨认真而细致,待人亲切有礼,赢得了张家上上下下的交口称赞。

陆英婚后十个月,便怀孕生下了一个女儿,本来她和张武龄都非常欣喜,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但是张家长辈在得知孩子性别后,脸上没有太多喜色,只是叮嘱陆英好好休息,而陆英刚出月子,婆婆就暗示她应该早日为张家生下男孩,传承香火。

陆英心中有些许失落,作为一个母亲,男孩女孩对她来说都是亲生的骨肉,但她也明白,自己的丈夫作为张家第三代独子,亟需自己为其生下儿子。

二人合照

但是天不遂人意,陆英又连着生下两个孩子,但都是女儿,婆婆看着她,明显带有些许不满。

而张家的无数远亲外戚,得知张武龄作为独子迟迟还没有儿子,也议论纷纷,甚至有人说陆英的肚子生不出儿子。

陆英听到这些流言蜚语,心中难受,也暗暗自责,为自己不能给丈夫生下儿子而羞愧,倒是丈夫经常安慰陆英,说生的女儿他也一样喜欢。

陆英第三胎刚出月子,几乎没有休息,又紧锣密鼓地怀孕了,十月后,她终于生下一个儿子,她几乎要喜极而泣。

只是她没想到,这个儿子生下来身体非常孱弱,没多久就夭折了,孩子早夭,陆英本就心痛欲绝,但还要面对张家长辈的冷脸。

张家长辈虽然没有明面上表达对陆英的不满,但是他们认为生育男孩,传承香火本就是作为儿媳妇的责任,而陆英,无疑是不合格的儿媳。

张武龄和儿子

还没走出丧子之痛的夫妻二人,又被家里人催着生儿子,陆英悲痛而失望,终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而张武龄非常心疼妻子,他对家中一昧催他们生儿子的长辈也感到十分不满,为了摆脱家里,更为了让妻子换一个环境生活,张武龄决定带着妻子和三个女儿从家中搬出。

他们一家五口从合肥搬到苏州,管理着这边的一处产业,远离不停催生的长辈,又回到了熟悉的江南水乡,陆英慢慢走出了丧子的悲痛。

张武龄还计划在这边开办一个小学,免费收穷人家孩子入学,他受过新式教育,一直认为教育可以启发民智,培养出许多人才。

他的心中一直怀有这个高尚的理想,但是在合肥时,他被要求管理庞大的家业,没有精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而在苏州,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同妻子说了后,陆英眼中迸发出欣喜的光芒,她很赞同丈夫的想法。

很快,张武龄就筹办好了一所小学,聘请了专门的教师,夫妻二人空闲之时也会亲自去教小学生读书识字。

张武龄和陆英

在苏州的这段时光,陆英暂时摆脱了为张家传宗接代的沉重使命,她在学校教书时,体会到了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

那一刻,她似乎不再是谁的妻子、谁的母亲、谁家的儿媳,她只是她自己,被学生们叫作“陆老师”的全新的自己。

但是这种时刻也是少有的,大部分时候,她还是需要回到家庭中,照顾着三个女儿和丈夫的生活起居。

不久,她婆婆找到她,还是委婉地暗示她要为丈夫生下一个儿子,毕竟张家偌大的家业,不能无人继承。

陆英同意了,她深知她肩上担负的责任,她和丈夫又开始积极备孕,第一次怀孕又生下一个女儿,第二次终于生下了一个儿子。

陆英感觉如释重负,她觉得自己终于对张家有了一个交代,但是在她的这个儿子还没满月,婆婆又暗示她:“多子多福,张家第三代才只有一个独子。”

陆英的女儿

此后陆英又多次怀孕,最终她结婚16年,怀里14胎,但最终存活下来的只有9个,四女五子,陆英总算为张家开枝散叶,让张家多子多福。

不过由于多次几乎不间断的怀孕生产,陆英的身体变得很孱弱,容貌看上去也比同龄人老一些。

1922年,36岁的陆英刚生下一个孩子,出月子后她感觉有一颗牙一直在疼,她去医院拔了牙后,一直血流不止。

张武龄见状赶紧把她送到医院,但是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医生尽力给陆英止血,但是没能止住。

陆英的子女

陆英在医院躺了几日,身体越来越虚弱,病情一直在恶化,她自知时日不多,简单交代了后事,嘱咐丈夫照顾好孩子们。

纵然心中非常不舍,但是陆英依然只能独自面对死亡,不过三日,她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一代名媛就此香消玉殒。

陆英的死亡,可能是因为患上了败血症,但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过度生育,不间断的生育,让她鲜活的生命油尽灯枯。

多子多福原来是建立在对母亲身体的过度消耗之上,张家传宗接代的沉重使命压在这个柔弱的女子身上,让她一刻都不敢喘息。

不过,在民风尚未开化的旧时代,女性就是作为一种传承香火的载体而存在,她们存在的意义只为了照顾家庭和生儿育女。

张武龄

陆英尚且是富贵家族的名媛,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享受了一辈子荣华富贵、不需要为生计发愁,但她也只能在不停的生育中,耗尽生命。

与陆英同时代的普通家庭的子女,则需要承受更多的磨难。

不知道陆英会不会感慨自己的命运,她虽出生高贵,但似乎一辈子没有怎么为自己活过,总是忙着照顾家庭,生儿育女。

张武龄和女儿

在她那一辈,她无法为自己的人生做主,但她显然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再次重复自己的命运。

虽然她被重男轻女的张家长辈一直催生儿子,但她没有因此偏袒自己的儿子,轻视女儿,她对儿子女儿一样重视。

陆英女儿

她去世之时,她的子女都很小,围绕在她床边哭个不停,她特意嘱咐着女儿们好好学习,将来作出一番事业。

而她的四个女儿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她们个个才华出众,在各类文化领域卓有建树,被称为“合肥四姐妹”。

合肥四姐妹

更难得的是,张武龄不仅支持她们读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还放手让她们自由选择自己的爱情和婚姻。

大姐张元和痴迷研究昆曲,学唱《牡丹亭》,还大力推广昆曲,最后和昆曲艺术家张传玠结为夫妻。

二姐张允和同样喜欢昆曲,只是大姐喜欢唱《牡丹亭》中柔和的杜丽娘,而二姐则喜欢唱红脸关公,后来她与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结婚。

陆英女儿

三姐张兆和性格开朗大方,喜欢穿男装,在学生时代就把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迷住了,后来接受了沈从文的追求,成就了一段文学史上的佳话。

四妹张充和擅长作诗写词,她的才情得到了蒋介石、章士钊的赞美,诗人卞之琳为她写下诗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张充和最后和外国人傅汉思结合,随后两人赴美生活,张充和在耶鲁大学任教,面向外国,传播中华文化。

四姐妹

张家四姐妹最后都活出了精彩的自我,她们虽然也结婚生子,但没有受困于家庭,没有像她们的母亲那样被沉重的生育使命压迫。

陆英是清末民国初年的旧时代名媛,她的父母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让她接受教育,但最终她接受的教育、她的才情无法让她自立自强,只是作为一种装点,让她更体面地进入婚姻。

最终,陆英这样的旧式名媛的出路依然是结婚成家,生儿育女。

三姐张兆和

但到了陆英的女儿这一代,随着社会的开化,她们不必接受包办婚姻,能接受更高的教育,拥有自己的事业,她们的才学能让她们安生立命。

她们是新时代的名媛,不再只能选择承担人类生存繁衍的责任,而是可以活出生命的多样和精彩。

张充和和傅汉思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