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爱女李讷,晚年谈二婚丈夫王景清:和他结婚后,我可享福了

斜烟风起 2025-02-12 10:46:02

李讷

在很多人眼中,国家高干子女一定有着安稳顺遂的人生,他们自小享受着富足的生活、良好的教育,长大后亦应有着门当户对的幸福婚姻。

作为新中国最高领导人毛主席的女儿,李讷似乎更是一个自带光环的存在,然而出生于战争年代的她,生活却并非一帆风顺。

尤其是李讷成年后的感情生活,可谓是一波三折,直到暮春之年迎来自己的第二段婚姻,她的曲折人生才终得圆满。

1940年,李讷出生于陕西延安,彼时的中国正值战火纷飞的年代,虽然作为抗战后方,延安有着相对安全的局势,但生活却极其艰苦。

李讷是毛主席众多子女中年纪最小的一个,在她出生时,毛主席已经47岁,可谓老来得女,因此毛主席对这个小女儿非常疼爱。

毛主席

也许有很多人会好奇地问,毛主席姓毛,女儿为何姓李?这是因为毛主席曾经使用过一个叫做“李德胜”的化名。

毛主席曾为上一个女儿取名李敏,“敏”取自《论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所以毛主席依照这句话,为小女儿取名李讷。

这世上的事有时就是这般神奇,李讷从小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常常一个人抱着书本一看就是一整天,真可谓是人如其名。

在李讷出生的那一年,毛主席将李敏送到苏联陪伴她的母亲,身边只有李讷一个孩子,因此李讷也得到了父亲更多的关注与陪伴。

可以说,在六岁之前,李讷有着美好快乐的童年,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是却有着难得的安稳,然而六岁之后,一切发生了改变。

李讷(中)与父母

1946年,在抗战胜利不到一年后,国共关系破裂,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中共中央不得不四处转战,幼小的李讷亦是随军奔波。

所以,在世人眼中自带光环的李讷,其实有着常人未曾经历过的艰难的童年岁月,做毛主席的女儿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伟人之所以被称为伟人,很大原因在于能够在慌乱中保持镇定自若,尽管时局动荡、颠沛流离,但毛主席仍十分看重对李讷的教育。

不仅常常亲自教女儿背诵古诗,还安排专人教李讷读书写字,在炮火连天的岁月里,李讷的文化知识却有着突飞猛进的进步。

在北平和平解放后,随着中央搬进北平,李讷才真正走进了学校,开始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

李讷与毛主席

为了不让李讷得到学校的特殊待遇,毛主席从未公开过女儿的身份,李讷就像普通家庭的孩子一般生活和学习,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如此。

不得不说,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完全有能力给予女儿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

对女儿一视同仁的“狠心”态度,着实令人钦佩,也恰恰是这种“狠心”,使得李讷在学习上十分刻苦,从不敢有半点懈怠。

1959年,李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受父亲影响,李讷从小便对古典文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她选择了历史学专业。

来到大学的李讷依旧低调,正值碧玉年华的她,并未像其他同学那般情窦初开,而是把精力全部放在了学习上,俨然成为了一名“学霸”。

李讷(左三)

由于身体原因,李讷曾休学一年,直到1965年,她才从北京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解放军报》,成为了报社的一名实习编辑。

对于李讷来说,军报编辑无疑是自己最期望的工作,不仅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更重要的是,圆了自己穿军装的梦。

人们总是说出身于高干家庭的子女有着各种常人所不及的优势,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但是人们却没有看到,藏在他们背后的勤奋与刻苦。

来到军报的李讷表现出了极高的工作热情,尽管身体孱弱,但为了工作中的精益求精,她常常加班到深夜,她的努力也获得了应有的回报。

来到军报两年后,李讷已是报社的总编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青年干部,那一年李讷只有27岁。

在学业和事业中左右逢源的她,似乎只差一门幸福的婚姻,就能拥有完美的人生,但李讷似乎天生对这个问题比较木讷,始终没有考虑过。

毛主席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李讷对自己的婚姻大事不上心,并不代表父母不着急,毛主席虽是国家领袖,但也是一个普通的父亲。

于是,毛主席和李讷的母亲开始为自己的女儿物色合适的对象,在彼时的中国,门当户对的思想依旧根深蒂固。

在常人看来,能够成为毛主席的女婿,不要说高攀不起,恐怕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但毛主席却有着常人所不及的气魄。

在李讷很小的时候,毛主席就常常对她说:“不要觉得你是我的女儿就高人一等,你与大家并没有什么不同。”

对于婚姻大事上,毛主席更是坚持自己的一贯主张,只要对方人品好,有上进心就可以了,更是明确告诉女儿,普通人就好,不要高干子弟。

毛主席

尽管毛主席有着开明的婚姻态度,但是李讷的母亲却并不认同,她想为女儿找到一个各方面都优秀的如意人选。

作为李讷的母亲,这个想法也无可厚非,即便是一个普通家庭的父母,也希望孩子的另一半能够尽可能的优秀。

在长时间的观察物色后,李讷的母亲将目光锁定在一个叫做张永生的年轻人的身上。

张永生本是浙江美术学院的学生,虽然年纪只有20多岁,但已经成为彼时浙江省革命委员会的副主任,并有着良好的家庭出身。

作为青年精英,张永生曾代表浙江“省联总”来到北京出席会议,并在会议上大胆发言,高谈阔论,给李讷的母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在张永生再次来到北京汇报工作时,李讷的母亲特意安排机会让女儿与这个年轻人见了面,她想先看一下女儿的反应。

李讷与毛主席

二人初次交谈,李讷与张永生聊了很多关于工作的事,能看出彼此还是有一些好感的,于是李讷的母亲便进一步托人了解张永生的情况。

再经过一番调查后,李讷的母亲得知张永生虽然年轻有为,但是做事常常刚愎自用、目中无人,于是便不再将择婿的目光放在张永生身上。

其实,无论是李讷的母亲还是受托调查张永生的人,都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爱情和婚姻毕竟是两个当事人的感觉和态度。

当然,作为母亲,对女儿的婚姻大事比较关注是可以理解的,但她的独断专行、擅自做主,与她认为的张永生又有什么区别?

就这样,李讷的第一段“可能的缘分”被母亲扼杀了,后来因为工作忙碌,直到三十岁时,李讷依然是孑然一身。

李讷(右一)

对于李讷来说,工作上的忙碌虽然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但作为一个三十岁的单身女子来说,踽踽独行的她时常会感到内心的孤独。

1970年,中共中央在江西省成立五七干校,为了积累社会实践经验,李讷主动要求前往干校参加学习和劳动,对此毛主席深表支持。

作为父亲,毛主席很希望女儿可以在脚踏实地的劳动中寻找到自己的另一半,但很多人在得知李讷的特殊身份后,却都对她敬而远之。

眼看李讷的年纪越来越大,李讷的家人愈发为她的婚事着急,甚至为此专门拜托同在五七干校工作的亲戚为李讷物色相亲对象。

在很多人看来,对于李讷这样优秀杰出的女子,却要依靠相亲这种方式来寻找另一半,莫不是人生的悲哀。

毛主席与李讷

其实,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李讷从小自强,向来是独来独往,若要指望缘分的突然降临,恐怕真要孤独终老了。

话虽如此,但缘分就是这样的神奇,正当人们预判它不会不请自来时,它却径自地悄然而至。

这个缘分便是李讷的第一任丈夫徐宁,徐宁是一个来自东北的小伙子,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热情忠厚。

徐宁经常和李讷在一起做农活,每每看到李讷瘦弱的身板吃力劳作时,徐宁总会热情地跑来助她一臂之力。

后来,徐宁发现李讷常常一个人,便主动来和她聊天,在改造广阔天地的艰苦岁月中,徐宁的出现让李讷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爱的温暖。

也许会有声音说,李讷这样一位满腹诗书的知识女性,怎么会和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产生共同语言呢?更不要提到结婚了。

毛主席与李讷

其实恰是因为徐宁的文化程度不高,心中没有旁人那般过多的顾忌和思虑,才不会介意李讷的特殊身份,从而和她走到一起。

再说,爱情几时被门当户对的观念绑架过?它是这世界上最不受约束的情感,想来就来,说走便走。

徐宁对李讷的关心与照顾,填补了李讷心中长时间的感情空白,尽管徐宁的年纪比李讷小,但是二人还是很快陷入了爱河。

由于李讷平时少言寡语,并未同人提及自己和徐宁的事,家人和亲戚此时还在为她的婚事发愁,直到毛主席收到女儿申请结婚的报告。

据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回忆:“当时主席将李讷的报告看了好几遍,还是有些恍惚,于是专门打电话给干校领导,询问男方的情况。”

毛主席与李讷

当得知徐宁的情况后,毛主席很快就批准了女儿的婚事,在他看来,文化程度并不重要,只要有上进心,对女儿好,这便足够了。

虽然李讷的母亲得知后,极力反对,嫁给一个没有文化的工人的儿子,她觉得是委屈了女儿,但是毛主席却始终尊重女儿的选择。

1971年,李讷和徐宁在五七干校的礼堂举办了婚礼,虽然由于工作忙碌,毛主席没有亲自到场,但作为父亲,他托人送来了女儿的嫁妆。

正如父亲期待的那样,李讷与丈夫婚后的生活很美满,一年之后,李讷还生育了一个儿子,成为了干校中令人钦羡的三口之家。

然而,现实生活与想象中总是有着难以捉摸的距离,李讷母亲的担忧也并非没有道理,并且这种担忧很快就变成了现实。

毛主席与李讷的母亲

随着婚姻中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逐渐增多,李讷与徐宁之间的矛盾也愈发突显出来,无论从性格、学识、志向上,二人都有着巨大分歧。

在徐宁看来,女人婚后就应该把重心放在家庭,而李讷却有着长远的事业规划,两人的人生追求相差甚远,并为此经常吵架。

此时的李讷才清楚地认识到,婚姻并不仅仅是花前月下的美好,更是一天一天捱过的真实的生活,紧靠着对爱的信念,是熬不住岁月的。

不久,李讷便与徐宁离婚,结束了这场仅维持了两年的失败婚姻,离婚后的李讷独自一人带着儿子回到北京,生活在一个普通老筒楼里。

经过了婚姻失败的打击,本就深居简出、性格孤僻的李讷,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孤单和脆弱。

李讷(左一)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北京病逝,举国悲恸,李讷更是为父亲的离世而痛不欲生,对她来说,父亲是自己心中唯一的依靠。

每每在最困难的时刻,总是父亲为自己排忧解难,如今父亲不在了,李讷感到从未有过的心力交瘁,令本就孱弱的身体更加每况愈下。

除了工作之外,李讷还要操持家务,辅导儿子学习,可以说是既当爹又当妈。

每次去买粮食,李讷搬不动,就买个小车推回来,再一阶一阶扛上楼;灯泡坏了,李讷就拖着沉重的梯子,自己爬上爬下去更换。

谁能想到,毛主席的女儿居然过着如此孤苦无依的生活,沉重的生活压力,压得她喘不过气来,虽然只有40岁,但看上去却老很多。

直到80年代初,一对夫妇的登门拜访,才为李讷的人生带来了希望的曙光,这对夫妇就是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和他的夫人韩桂馨。

李银桥夫妇与毛主席(中)

李银桥夫妇可以说是看着李讷长大的,他们的关系更像是小妹和兄嫂,自从被分配到天津工作后,李银桥夫妇就再也没见过李讷。

毛主席去世后,李银桥听说李讷离婚的消息,便主动回到北京探望她,当夫妇二人见到脸色蜡黄、身体消瘦的李讷时,泪水一下溢出了眼眶。

看到毛主席的女儿如今沦落到如此境况,李银桥心酸不已,他下定决心,一定要为李讷重新寻找一段婚姻,找到一个可以给她幸福的男人。

尽管李讷对于婚姻生活有着诸多顾虑,但是李银桥夫妇觉得,只有再次步入婚姻,才能将李讷从孤苦无依的生活中解救出来。

于是,李银桥夫妇便开始着手为李讷物色合适的人选,而此时一个人的出现,就像被安排好了似的,让李银桥眼前一亮,他就是王景清。

王景清

王景清是李银桥的战友,曾经跟随毛主席参加过抗日战争,当毛主席的警卫员,如今在昆明军区担任参谋长。

在聊天中,李银桥得知王景清虽然工作顺利,但是感情生活却不顺遂,由于与妻子性格不合,经常吵架,年过半百的王景清最终离了婚。

在李银桥看来,这不就是上天赐给李讷的缘分吗?王景清性格忠厚,为人谦和,性格上和李讷非常相似,再没有更适合的人选了。

于是,李银桥便对王景清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其实在延安做警卫员时,王景清便见过年幼的李讷,当时的李讷天真烂漫,令王景清印象深刻。

在听过老战友的介绍后,王景清觉得这件事可行,毕竟两个人都是单身,如果真能凑成一对,莫不是一件天大的喜事。

李讷与王景清

在李银桥的撮合下,王景清与李讷见了面,果然,这次见面给彼此都留下了不错的印象,他们一起回忆了很多在陕北时的往事。

在谈及自己的处境时,李讷如实地说明了自己的身体不好,并且带着一个孩子的现状,而在王景清看来,这些都不是问题。

对于一个征战沙场的老兵来说,王景清看人的眼光还是很准的,他认定李讷是非常适合自己的人,在几次接触后,王景清更是坚定了想法。

王景清对李讷说:“你的情况我都了解了,你受委屈了,只要你不嫌弃我的年纪,我愿意加倍疼爱你,与你共度余生。”

彼时的李讷44岁,而王景清已经57岁,13岁的年龄差距,的确让王景清对于李讷的想法没有把握。

王景清的话让李讷备受感动,不能否认,李讷对王景清产生了强烈的好感,他们有着共同的回忆、爱好和情趣。

李讷与王景清

更重要的是,她需要一个坚实的臂膀来依靠,能遇到知己已是上天的恩赐,年龄又岂会是阻碍他们在一起的理由?

在相识一年后,王景清与李讷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他们在北京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就像他们的爱情一样,朴实无华。

二人婚后的生活十分美满,生活似乎一下踏实了下来,尽管王景清的文化水平不高,却是一个细腻体贴的男人。

由于李讷的身体不好,王景清几乎不让她做任何体力活,更是承包了家中的所有家务,当李讷伏案工作时,王景清就在旁边端茶倒水。

甚至一日三餐,都是王景清依照营养学的书籍精心为妻子搭配的,在王景清的悉心照顾下,李讷的脸色渐渐变得红润光泽起来。

李讷与王景清

后来,李银桥夫妇经常来看望王景清和李讷,每每客人到来,王景清都会准备一大桌饭菜。

在听说这些都是王景清一个人的厨艺时,韩桂馨惊讶得瞠目结舌,这时李讷也不吝啬对丈夫的夸奖,对韩桂馨笑道:

“快来尝尝我家老王的手艺,不比饭店的厨师差哦,和他结婚以后,我可享福了,每天换着花样吃,都把我喂胖了。”

看着这对新婚夫妻恩爱有加,尤其是李讷一天比一天强健,李银桥夫妇倍感欣慰。

王景清曾对李讷说:“我们算是半路夫妻,人生剩下的时间不比年轻人,更要珍惜在一起的时光,所以无论你去哪,我都愿意陪着你。”

此后,北京的街道上总能看到一对老夫老妻手挽着手散步聊天,纵然后来李讷腿脚不便,王景清依旧坚持每天推着轮椅带妻子去晒太阳。

李讷与王景清

再后来,李讷去医院复查的次数多了,王景清就专门买了一辆三轮车,驮着妻子去医院,看着丈夫满头大汗,李讷也会心疼地为他擦拭汗水。

不得不说,夫妻二人若能这样相濡以沫地走过后半生,何尝不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有生之年能得此知己,夫复何求。

如今,王景清已经不在人世,李讷也已81岁高龄,对于从战争年代一路走来的老人来说,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白白在这人世走一遭。

对于李讷来说,这一生是值得的,无论是经历战火纷飞的岁月、苦尝失败的婚姻或是天生孱弱的身体都不能抹杀这一生的值得。

与王景清三十余年的相依相守,足以让她的生命焕发出传奇的爱情色彩,也足以让她笃定,前半生的波折都是为了遇见他。

是的,人终有一死,终会尘归于尘,土归于土,但是于王景清与李讷来说,他们永远归于他们。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