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七月流火的时令意蕴

马兰文化 2024-08-12 19:19:15

农历七月,是一个多雨、闷热的时节。这个时候,天气炎热、连绵不断的热浪席卷大地,阳光如火,仿佛天空都在流淌着熊熊烈火。大地上的一切都似乎被烧灼着,草木枯黄,鱼虾不觅,动物们也趴在阴凉处歇息。人们在这样的高温中,也感到浑身乏力,精神萎靡。这种酷暑难耐,时光飞逝的感受,就形象地被称之为“七月流火”。

“流火”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尔雅·释天》中,用来描述七月的天气变化。它巧妙地捕捉了这个时节日光的流转,给人一种光阴荏苒、盛夏渐逝的感受。这种转瞬即逝的时光流逝感,也让“七月流火”这个成语蕴含了一股淡淡的忧伤与惋惜。这个深植于中华文化之中的成语,正如它所呈现的那般,充满着温润隽永的意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用法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到了唐代杜甫在诗歌中就多次运用了“七月流火”这个成语,赞颂夏日的迷人景致,抒发对这个季节的感怀。在他的《暮春》一诗中,就有“七月流火,天街踌躇”的句子,生动地描绘了盛夏时节的炎热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郁情怀。又如在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也有“七月流火,人人待烟景”的句子,突出了战火纷飞中,众生涂炭的悲凉景象。可见,在杜甫笔下,“七月流火”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人生际遇的隐喻。

除了杜甫,在其他古典诗词中,也到处可以发现“七月流火”的痕迹。如宋代大诗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将“七月”的意象与明月、长生殿等典型意象相结合,抒发了内心的悲喜交集。又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代内弟种松》一诗中写道“恐为九月暑,三秋如七月”,生动地表达了对仲夏酷热的担忧。可见,“七月流火”作为一种典型的时令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广泛流传,成为抒发人生感慨的重要手段。

除了在诗词中广泛出现,“七月流火”这个意象,在其他文学作品中也有极为生动地体现。比如在明代小说《西厢记》中,就有“七月流火,三秋之暑”的句子,形象地勾勒出了盛夏的酷热景象,也暗喻了主人公的人生际遇。又如在清代小说《儒林外史》中,也有“七月流火,人人惧暑”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炎热环境。

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七月流火”这个意象也得到了广泛地运用。如鲁迅在其著名小说《阿Q正传》中,就多次使用了“七月流火”的意象,来表达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愤怒。又如当代著名作家苏州在其小说《活着》中,也运用了“七月流火”的意象,以此来烘托主人公面临的生存困境。可见,“七月流火”这个成语不仅在古典文学中广泛流传,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成为一种典型的时令意象和隐喻手法。

七月炎热,夏日渐逝,这种时光流逝的感觉,正好呼应了人生短暂的命题。“七月流火”这个成语,恰恰捕捉到了这种转瞬即逝的美好时光,唤起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珍惜和追逐的情怀。这种诗意的共鸣,让这个成语成为情怀的载体,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现实生活中也频频出现。比如在新闻报道中,记者们常常用“七月流火”来形容盛夏时节的酷热天气;“七月流火”也常被用来比喻人生的短暂飞逝,如“光阴似箭,七月流火”。在日常交谈中,“七月流火”也常常用以表达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或者用来描述炎热的夏日气候。

此外,在语文教育中,教师也会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鼓励学生在日常写作中灵活运用“七月流火”这个成语,如在写作抒情文章时,运用“七月流火”来烘托时令气氛;在叙事作品中,运用“七月流火”来凸显人物的内心感受。

成语“七月流火”,不仅生动地描述了时间的特点,更在词语搭配上营造出了一种温润隽永的意境。七月象征着盛夏的繁茂,而“流火”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词语,在成语中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转瞬即逝、温暖动人的韵味。

炎夏如驰,时光荏苒。转眼间,一年又走到了尽头的七月。

七月流火,白日炎炎。

人生如梦,有光且多。

0 阅读:0

马兰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