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亿年化境魂魄巍巍/陈国敬

马兰文化 2024-09-09 15:58:37

——又是9月9日,遥望“伟人山”, 缅怀毛主席

中国核试验场区的伟人山

这是一座山。

这座山头西脚东,绵延横亘在大漠戈壁上。远远望去,酷似一人安卧。当你仔细端详他的时候,圆润、丰满、伟岸的山体勾勒出他沉静仰卧的身躯,气势如流的头发,饱满睿智的前额,高高隆起的鼻梁和坚毅清晰的嘴唇,以及下巴上那颗极易辨认的痣,还有挺括的衣领、势纳万壑的胸膛,都会使人瞬间在脑海中闪现出他那慈祥亲切的面孔和自信从容的神态,并为大自然的神力而赞叹不已。

我曾多次向人们展示过这张图片,看过的人无不脱口而出:毛主席!

是的,是毛主席。

以山寄托情思,古往今来并不少见。但一座山以一个人的形象与一项惊天动地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则世所罕见。

这座山就是位于中国核试验场区罗布泊、被一茬茬参与中国核试验事业的人们念兹在兹的“伟人山”。

在这些人们的心目中,“泰山难当此山高”!

中国人搞原子弹,正是毛主席、党中央作出的决策。

19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在1954年9月~1955年1月,毛主席、党中央就从世界已经进入原子能时代以及国际环境、战略全局考虑,作出中国要建立原子能工业和研制原子弹的战略决策,并在原子能事业创建和发展过程的重大关键环节和关键时刻,都及时给予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1956年4月25日,毛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时强调说:“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毛主席还指出:“原子弹你有了,我有了,可能谁也不用,这样战争就打不起来,和平也就更有把握了。”

1959年6月20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撕毁了中苏两国政府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中断对中国的援助。对此,毛主席、党中央及时作出决策,决定不理赫鲁晓夫那一套,强调:“他不给,我们就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八年时间搞出原子弹。”于是,我国从1959年下半年开始,经过组建机构、调集人才、建立设施,于1960年初正式开始依靠自己的力量展开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攻关。同年7月,我们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1958年核试验基地开始组建。核试验场在新疆罗布泊西北地区。经过三年多艰苦奋斗和基本建设,核试验基地初步在戈壁滩安了家。同时完成了主要道路和通信线路的建设,为下一步执行核试验任务创造了条件。1962年10月,根据原子弹研制两年规划的进度,核试验基地立即着手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准备。

1964年9月1日,正式试验用的原子弹已准备好,核试验现场的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第一颗原子弹何时进行正式实验,这个重大议题被提到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议事日程。9月20日下午,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针对中央专委提出的早试与晚试两个方案,从战略上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原子弹是吓人的,不一定用。既然是吓人的,就早响。会议果断决定按10月份早试的方案进行。

中华民族,这个自鸦片战争起一百多年中屡受欺侮却又不甘沉沦的民族,这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站立起来的民族,正在一步步走向核时代的大门,走向一个辉煌的历史瞬间,走向那个让所有的炎黄子孙都扬眉吐气的时刻。

公元1 964年10月1 6日1 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

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先发明火药的民族,这个在共产党领导下站立起来的民族,终于用现代科学的雷霆证明了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罗布泊一声东方巨响,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所有的炎黄子孙为之扬眉吐气!

继之,1967年6月17日,我们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中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上空爆炸成功,千年荒漠戈壁“天并二日”,让那一刻的太阳黯然失色。到1996年7月30日我国暂停核试验,我们一共在罗布泊核试验场进行了45次核试验。从1964年10月16日第一次核试验起,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早已建立起一支精干、有效的核自卫力量。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一个常任理事国和公认的有核武器国家,中国的声音在世界上越来越有分量。

而这一切,都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取得的。

所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不无自豪地深刻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人造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和我国的原子弹、氢弹紧紧地连在一起,但他老人家生前却从未到过罗布泊,到过核试验场。毛主席在世时,那些长年战斗生活在核试验场的人们也并没有觉察出曾在这座山的胸腔里进行过第一次平洞地下核试验的山峦有什么特别之处。1976年9月9日,毛主席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不知哪一天,也不知道是谁发现了“伟人山”,大家深深为之惊喜,为之振奋——

“主席没有只在北京,他在罗布泊,在核试验场;他的英灵化作了高山,静静地安卧在他‘指点江山’时所开辟的、同帝国主义核炸核威胁作战的疆场;他要亲身感受一下那使中国人民硬起腰杆的、让帝国主义为之发愣的惊天动地的震撼!”

“主席生前为核武器决策,关心核武器的研制事业,死后也要把为国,为民族的忠魂托于山阿,庇佑着试验的成功,静候着核试验全面丰收的佳音……”

这是马兰战友吴再洪《品味“伟人山”》的神来之笔,今日读来仍觉贴切。

在广大有良知的人们看来,“山,可以象征伟人;其实,伟人比山高!”他无言,静静地躺在那里,坦然地面对着历史,面对着天空……

那山,仿佛是一种昭示,一个象征。

2020年9月8日,马兰诗友群发起的以“伟人山”为题的纪念毛主席逝世44周年诗词创作活动作品结集发布,并不谙音律的我也曾成拙作一首,今录于此,以寄哀思:

南山吟对谢天公,未近先看气象雄。

酬却春雷歌万首,笑以冷眼藐千重。

大鹏展翅小寰宇,夙愿向天奇峻峰。

语尽尊前浪涌起,乱云飞渡仍从容。

今天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去世48周年纪念日,神思绵绵,寄意南山,再录旧作一首,缅怀他老人家:

名将日月同不朽,身化山阿应永生。

柱天功业缘何事,十年期许如洪钟。

天章云锦谈笑间,欣慰我亦一干城。

“谁说我们中国搞不成导弹原子弹,现在不是搞出来了吗?”

“您的话在历史的天空凝成朵朵彩云,成为世界炎黄子孙眼中的万金家书……梦想变成现实,奇迹传为神话。

“罗布泊的大山就在热望中化作了您的形象,‘伟人山’一一中华民族脊梁中最硬的骨头!”

中国的核武器试验事业,同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为中国寻求光明的史诗一样,每一个章节都可歌可泣,每一个音符都响彻云霄。但有所寄托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生命。南山以伟人的形象横空出世,因而同样是不朽的……

谨以从核试验基地走出的知名作家彭继超的以上那段话结束这篇短文。他说出的正是我的心声和想要说出的话。

作者陈国敬

0 阅读:0

马兰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