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语有云:“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看似宿命论的话,实则揭示了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的深刻影响。当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父母的行为模式与孩子的未来成就息息相关。很多孩子长大后没出息,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比别人笨,而是父母平时的一些教育模式,影响了孩子的行为习惯、价值观等等。

一个家庭里,孩子没出息,和父母的这4个“穷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嘴穷:用语言摧毁孩子的自信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指出:“孩子的自信是在被鼓励中生长的,而非在被指责中磨灭。”
周末朋友约着一起带孩子去山姆,老陈的女儿看上了一只抱枕,六十多块,可是老陈硬是没给孩子买。老陈女儿一开始还据理力争“妈妈说过,只要我考了100分,我就能够自己挑选一个礼物,我上学期期末英语就是100分,我现在想要这个。”
老陈“可是妈妈说了,你这次语文才考89分,总成绩算下来在班上的成绩排名也没有进步啊,所以妈妈说了你什么都不能买”。听到老陈的话,孩子眼中的光芒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卑与退难过。类似的情景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当孩子尝试表达观点时,父母用“你还不够好”打压;当孩子取得进步时,父母用“怎么不是满分”否定其努力。
如美国教育家杰西·莱尔所言:“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坚定的支持者,而父母应是第一个。”长期的语言打击会导致孩子形成“自我否定”的心理模式。这种否定式教育会让孩子逐渐丧失尝试的勇气,形成习得性无助。

一个家庭最怕的不是穷,而是有一个负能量爆棚的人,他会拉着所有人和你一起难受、内耗。莉莉去年本科毕业了,孩子学得是审计的专业,她姑姑让她毕业后去考银行,工资待遇都不错。可是莉莉的妈妈当着很多人的面说“别想了,就她还想吃这碗饭,肯定考不上”。
姑姑说“不试下怎么知道考不上啊?都能读大学,咋就考不上”。还没等姑姑的话说完,莉莉的妈妈就说“你看看她那时候考几分,要不是因为踩了狗屎运,刚好过那个专业的分数线,哪里能读现在这个学校,好运气还能伴随她一辈子啊,别想了”。
姑姑看不下去,说不要打击孩子,让她试试又不会损失什么,可是妈妈还是一直不停抱怨“明知道不行,还要花时间去试,还不如早点出去上班,她什么样我最清楚了”。莉莉的规划瞬间被妈妈的话烧没了,毕业后就跑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工作,不到一年已经换了三次工作了,她说自己找不到好工作,现在也就是得过且过。
马丁·塞利格曼在《持续的幸福》中强调:“父母的乐观态度是孩子抵御挫折的最佳铠甲。”一个负能量爆棚的家长,孩子很难有突破自己的勇气!

在电视剧《小舍得》里面赵英子的母亲宋倩就是个典型的“脸穷”妈妈,她用分数做为评判孩子唯一的标准,对英子要求很很严格。有一次英子明明成绩不错,考了班级第二名,但是她却害怕回家。果不其然回家,妈妈知道以后就对她说“你看人家林磊儿,这次考了第一名,说明你没把心思用在学习上”。
于是她就把英子所有其他的兴趣爱好掐断,让英子要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甚至连英子最喜欢的天文,都全部阻止,再妈妈的比较下。英子不仅变得越来越不自信,而且开始厌学,最后甚至得了抑郁症离家出走。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看法和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当父母总喜欢用和别人比较的方式来评价自己的时候,孩子的内心会产生巨大的无能感,出现自我评价低,我什么都做不好的病态心理
爱因斯坦所言:“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树能力评判一条鱼,它终其一生都会觉得自己愚蠢。”

还记得那个16岁读博的张炘炀?他2岁能够认识2000多个汉字,4岁就上了小学,10岁参加高考,成为了全中国最小的大学生,13岁考上北京工业大学,是年龄最小的硕士生,16岁就读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成了年龄最小的博士生。
而28岁张炘炀的现状:收入不稳定没有固定的工作、租着房子、卡里只剩几千块钱、每两三个月父母给他打一次钱、没有固定场所四海为家……父母到现在还会给他做家务。而他对于父母也是理所当然的啃老。
张炘炀曾经在采访中透露啃老是件理所当然的事,因为他觉得是父母欠他的。因为从小有过人的天赋,父母引以为傲,但是同时也剥夺了他的独立能力,不管是生活技能上,还是张炘炀的学习规划上,父母都强势的干预了。所以本是天才的张炘炀,读完博士后没有熠熠光彩,反而默默无名,甚至走上了啃老的道路
父母的教育方式,决定孩子的人生底色。“手穷”的父母养不出自主独立的孩子。

心理学家荣格所说:“健康家庭的秘密,不在于没有缺点,而在于拥有修复缺点的勇气。”父母敢于自我革新,孩子才有机会开始新的起点。从“穷习惯”到“穷思维”,如何改变?建议所有的家长都去读读这本《非暴力沟通的亲子话说》。

1. 语言重构:用低声教育替代大喊大叫,用耐心和爱代替威胁和恐吓,用积极引导代替消极惩罚……

比如“作业写完了?你还想看电视”改成“亲爱的,在开电视机前,请想想,作业完成了?”温和的言语让孩子能够更容易接受

2. 价值观升级:书中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父母养娃过程中的愤怒之源,如何通过治愈自己找到平和的力量,才不会因为孩子的问题,就暴怒。要知道父母能够改变一小步,孩子就能向前一大步。

3. 行为模式转型:父母的改变不止是语言,更重要的是行动,书中第4部分,教会父母如何在修护关系后带领孩子独立,让孩子在探索中成长。

这本书全部是用经典的生活案例,教会父母如何跟孩子更好地沟通,最后都有总结练习,反复练习,就能看见孩子的成长!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