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与日产谈崩,本田要走自己的路

汽车人时刻变形 2025-02-17 21:02:36

本田和日产,对新公司的架构和控制权,以及对于合并后的战略目标存在分歧。这也是双方难以建立战略互信的原因。

文 /《汽车人》齐策仁

从去年12月23日本田、日产宣布开始合并谈判,到2月13日宣布终止合并商讨,双方花了52天认识到,对于对方和自身所处局面的认知,存在不可调和的分歧。

“不可调和”很像离婚时的官样措辞,但恐怕就是合并还未开始就已结束的原因。而合并不成之后,两者必然渐行渐远。

分歧导致谈崩

合并谈判终止,表面上由于双方谈判条件相去甚远,以至于谈了多轮越来越谈不拢;实际上,双方的分歧要广泛且深入得多。这种事,只有坐下来谈了、对表了,才失望地发现两者不是同路人。

外界当然无法完全还原谈判过程,对谈判破裂的原因理解,必然存在信息差。但是,有些关键信号,还是能够说明问题。

双方在去年12月签署谅解备忘录的时候,本田社长三部敏宏就明确表示,统合的前提条件是日产的“业务好转”(turnaround,即业务再生)。

这不是一句空话,本田对日产的要求,包含了完整的“改善”路线图,其中相对刚性的,要求日产在今年1月份确定好裁员计划,还要求2026年底前日产汽车的年营业利润至少增长三倍。基于此,日产制定了相关计划,包括在全球裁员9000人、削减20%全球产能、CEO工资减半等。现在我们都知道了,日产虽然做了计划,但未能在1月份拿出完整方案。

一些舆论对这件事分析的粗疏之处在于,将各自内部视为铁板一块。实际上,双方内部都有保守派(即反对合并派)。社长不能单靠权力压制反对意见,往往需要设置若干“考核点”。如果对方如约做到,那么可以增信,即谈判可以推下去。如果步步顺利,就有可能走到最后。

但现实是第一个考核点就遇到了麻烦。日产将子公司的工会作为裁员阻挠势力,大概率是甩锅,毕竟连方案都没拿出来。更大可能是,日产内部不愿意在毫无保障的情况下就听命于本田。日产方面有人称“尊严受损”,可能代表日产内部的看法。

日产此举相当于强化了本田内部反对派的力量,他们要求设置更高的考核门槛,即要求日产成为本田的子公司。日产2024/25财年前三季亏了141亿日元(6.7亿元人民币),而本田同期营业利润1.14万亿日元(543亿元人民币)。同时,本田市值是日产的5倍。

在本田看来,这一要求从实力的地位出发,毫无毛病。这也许是反对派拿“只有如此股东才能理解”作为诉求,要求将其加入到合并条件当中。

但在日产看来,这属于横生枝节。原本双方要“以平等的地位”加入新成立的公司,现在地位被本田矮化,双方合并的信任基础就被颠覆了。

1月16日,本田还要求日产回购雷诺所持的日产股份(多达35.7%),理由是担心雷诺方面将日产股份转让给第三方。这个担心并不算多余,因为富士康CSO(首席战略官)关润(前日产三把手)就与雷诺高层接触过,讨论收购其中18.7%的日产股份。

但问题是,日产如果能掏得起这额外的36亿美元(大概是雷诺所持股票的市值),还用得到火急火燎地寻求与本田合并吗?

内驱力不足

从根上说,本田将日产业务好转作为合并的前提,恰好摧毁了合并的理由。这反映了本田对合并带来的收益,能否大过拯救日产所付出的代价,存在疑虑。

所有的高要价,都需要日产以更大的诚意,去推动战略释疑,但日产内部同样存在保守派。而且,日产认为,通过其他“基石投资者”(比如美国私募KKR)或富士康,可以获得急需的现金,也可以透过自身努力,摆脱困境。

本田认为日产没路了,必须同意激进降本,低姿态融入新公司。但日产觉得还有其他路,没必要屈就。谈崩比谈妥容易多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涉及到合并的根本内驱力的问题。两者合力的规模,可以在采购端降本数千亿日元,起码在新能源车型平台研发上,再节省数千亿日元。作为合并的代价之一,两者相似定位的产品,无法回避复杂的竞合问题。

任何大型车企的合并,都必须预期到足够的战略收益才行。付出的合并代价可能延续几年,战略收益则应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持续收获,而非只为了解决眼前的现金流麻烦。

本田决定独立转型

合并谈崩后,两者虽然理论上仍可以继续此前达成的战术级别的合作协议(共用电池供应商、联合开发自动驾驶算法等),但双方在战略上将各走各路。

本田的战略规划当中,本来也没有考虑日产。2024年5月,本田修订了围绕电动化的“2040战略”。新计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比较详尽,2030财年前本田将投入10万亿日元,其中软件投资2万亿日元。虽然没有明说,但依托本土人才,并与中国供应商积极合作,是本田软件投资的重点。本田与华为的合作,已经低调展开。本田计划2027年前在华投入10款纯电车型,2035年前在华实现100%纯电+燃料电池车销售,这两个规划都不变。

同时,本田将美国、加拿大、日本市场作为构建电动车综合价值链的重点,下一代电动车专用工厂投资也集中在这三个区域内(2万亿日元)。此外,生产硬件资源投资占据另外的6万亿日元。

而第二阶段,即2030到2040财年,本田将实现纯电和燃料电池车全球销售占100%,这一阶段的构想还比较简略。

和日产一样,本田同样要夯实燃油车业务,给纯电上量创造时间机遇。但和日产不同的是,本田的两轮车业务做的不错,比汽车利润率要高。既然已经确定了独立转型,本田就必须独立强化软件与电池技术投入,以应对新能源品牌对手的挑战。

而本田曾经设想的合并带来的规模效益,将通过优化自有生产线,即通过工厂产能整合,削减固投成本,弥补未能通过合并实现的协同效应。

和日产注定会找其他合作伙伴救场不同,本田近期内不会寻求战略合作。本田战略合作的文化倾向,本来就少于日产(日产和雷诺、三菱都实现战略联合)。经此一事,本田得到一个大体上的经验:如果在国内选择一个战略伙伴,应该是比自身体量小得多的品牌。但无论哪个品牌,企业文化和战略的融合,从来都不容易。

本田和日产,对新公司的架构和控制权,以及对于合并后的战略目标的分歧,都可以归结同一类问题,即两者对合并后的构想不一致。这也是双方难以建立战略互信的原因。

现在无论国内国外,车企合并似乎又有抬头的趋势。这是车企在面临新形态的市场竞争所本能采取的应对措施。合并了未必就能解决战略问题,没成也不代表无路可走。既然如今竞争的主轴和以往完全不同,大家都没见过,也意味着很难从既往经验当中找到答案。【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0 阅读:7

汽车人时刻变形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