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介绍轻武器的权威军事刊物
在美剧《兄弟连》的最后一集中,刚刚解放了欧洲大陆的美军士兵又将投入到太平洋地区的对日作战中。剧中伞兵们聚在一起观看太平洋战场新闻电影的场景,似乎是导演斯皮尔伯格有意插入的预告。在经过长达10年的等待之后,由《兄弟连》原班制作团队创作的美剧《太平洋》(《Pacific》)终于上映了。本文从一个军事迷的视觉角度出发,对该剧中出现的武器装备和登陆方式作一点评——
《太平洋》总体剧集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的第二天,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对德意日三国宣战。之后,美军开始同时在欧洲战场、亚洲及太平洋战场进行作战。由于欧洲在当时几乎就是人类文明的中心,美军对欧洲战场的介入极受关注;而广袤的太平洋上那些用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命名的海岛则不为人所知,因此虽然美军在亚太战场上的战斗无论从时间跨度、范围、规模等方面丝毫不逊于欧洲战场,但是从美国社会大众了解与关注的角度来说,无论是二战期间还是战后,亚太战场则显然要远逊于前者。这一差异在美国的影视作品中也得到了验证——以欧洲战场为背景的《拯救大兵瑞恩》及《兄弟连》早已上映多年,而反应太平洋战争的影视作品直到近几年才有《风语者》、《父辈的旗帜》、《硫磺岛家书》及《太平洋》面世。
《太平洋》由《兄弟连》的原班制作团队创作,该剧继承了前作对于细节一丝不苟的作风。为了演好这部剧集,几名主要角色都参阅了大量文字资料,并参加了为期10天的新兵训练。与《兄弟连》相同,《太平洋》也分为10集,并且在每集的片头都有相应的历史纪录片的片段及参战老兵的口述回忆。剧中涉及到的战役有:1942年8月~1943年2月发生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第1、2集),1943年11月~1944年3月发生的布干维尔岛战役及1943年11月发生的格洛斯特角登陆战(第4集),1944年9月~11月发生的贝里琉岛争夺战(第5、6、7集),1945年2月16日~3月26日发生的硫磺岛战役(第8集)和1945年4月1日~6月21日发生的冲绳岛战役(第9集)。余下的第3集和第10集分别叙述了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结束之后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被集体安排至澳大利亚休整期间以及战争结束后陆战队队员返乡时的情景。
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太平洋的丛林中行进
另外,本剧依然延续了《拯救大兵瑞恩》及《兄弟连》“大背景、小人物”的剧情结构,让观众能够通过普通士兵的视角了解当时的战争。然而普通士兵的视角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无法对全局作出客观的评判。例如第1集中陆战队队员们在夜间观看海战,并希望海军痛杀日本人。这场海战是于1942年8月8日夜间进行的萨沃岛海战,而此战的结局却与他们所期盼的恰恰相反:美军惨败,损失了4艘重巡洋舰,另有1艘重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被重创,1000多名美军伤亡;而日军无1艘军舰沉没,且只损失了58人。此次海战的失利导致美军暂时失去了制海权,已经登上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海军陆战队第1师得不到补给,险些战败。类似这样的背景情况如果能通过字幕或者画外音进行说明,会方便观众更全面地了解。
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表现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太平洋战争期间装备的轻武器是本剧中的一大看点。《太平洋》的制作团队在前期准备工作中下了不少功夫,剧中相关的武器、服装和装具基本上忠于历史。
剧中人物之一——罗伯特·莱基肩扛M1917水冷式重机枪枪身与战友们行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上,注意他的腰带上挂着石棉隔热手套。莱基左侧的陆战队队员肩扛M1917水冷式重机枪的三脚架,身后的队员则怀抱着迫击炮座板。他们携带的步枪还是斯普林菲尔德M1903步枪
在第1、2集中,登陆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海军陆战队第1师的队员们使用的还基本是一战时的旧武器——斯普林菲尔德M1903非自动步枪和勃朗宁M1917/M1917A1水冷式重机枪,再加上少量的勃朗宁M1918自动步枪、汤姆逊M1928冲锋枪以及雷兴M50冲锋枪,剧中还出现了M1917/M1917A1水冷式重机枪的副射手使用温彻斯特M1917霰弹枪向日军射击,掩护射手排除机枪故障的情节。在这些装备中,雷兴M50冲锋枪恐怕是第一次出现在反映太平洋战争和美国海军陆战队题材的影视剧中,据老兵回忆,该枪的可靠性较差,不太令人满意。斯普林菲尔德M1903步枪作为旋转后拉枪机式步枪,其射速较低。而勃朗宁M1917/M1917A1水冷式重机枪则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表现出诸多不适合在岛屿、丛林环境下作战的缺点。由于该枪设计定型于一战时期,当时的作战方式主要是以阵地战为主,极少出现运动战,重机枪通常被部署在专门构筑的机枪阵地中,因此机枪自身体积与质量过大并不成问题。然而到了太平洋战场上,M1917/M1917A1水冷式重机枪的射手与副射手要分别背负几十千克重的枪身和三脚架,在酷热的丛林中行军,体力消耗很大。更为致命的是,M1917/M1917A1水冷式重机枪的火线高度太高,在剧中曾出现过这样的场景——在丛林中行进的陆战队队员突然遭到日军的伏击,步枪手们立即卧倒隐蔽在齐腰深的草丛中并开始还击,而机枪手架设好的M1917/M1917A1水冷式重机枪则突兀地耸立在草丛之上,如果不是日军为保存实力采取打了就跑的战术,如此显眼的目标肯定会受到“优先照顾”。此外,水冷式重机枪的另一个软肋就是射击时需要水进行冷却。在太平洋上,很多岛屿都是珊瑚岛,珊瑚礁与土壤不同,无法存蓄水分,例如剧中贝里琉岛战役期间,由于岛上的蓄水池被日本守军污染,连士兵的饮水都成问题,水冷式重机枪自然也就因为缺水而无法正常工作了。
M1917水冷重机枪射击状态。其冷却水筒通过橡胶软管与水箱连接。射手将三脚架调整至最低,以降低火线高度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结束之后,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被集体安排至澳大利亚休整,并在此期间进行了武器换装。当结束休整的第1师再次踏上征程时,陆战队队员已经全部换装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和M1卡宾枪,汤姆逊M1928冲锋枪也被汤姆逊M1A1冲锋枪取代,单兵火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被证明最不适合丛林作战的勃朗宁M1917/M1917A1水冷式重机枪也逐渐被气冷式的M1919系列机枪所取代。剧中人物之一——约翰·巴斯隆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战斗中曾经由于在紧急情况下没有戴石棉隔热手套而被M1919水冷式机枪枪管烫伤了左手,当他在硫磺岛战役之前对新兵进行训练时,曾经演示使用铁丝和平底锅木把自制成M1919重机枪提把,并教授新兵如何单兵携行机枪、在行进间射击等。
剧中人物之一——约翰·巴斯隆在紧急情况下用手托着M1917水冷式重机枪射击压制了日军,但他的左手由于没有戴石棉隔热手套而被枪管烫伤
约翰·巴斯隆在训练新兵时,使用铁丝和平底锅木把自制成M1919重机枪提把,教授新兵如何单兵携行机枪并在行进间射击
除此之外,剧中还多次出现了陆战队队员使用60mm迫击炮、“巴祖卡”火箭筒和枪榴弹的情节。由于受到岛屿地形等条件的限制,海军陆战队在进行两栖登陆作战时,不可能随时得到炮兵和装甲部队的支援,能依靠的就只有连、排一级的支援武器,因此海军陆战队对机枪手、迫击炮手和火箭筒手的训练要求一贯十分严格。例如在贝里琉岛战役中就出现过这样的情节:一股日军在一辆95式轻型坦克的支援下向美海军陆战队实施反扑,剧中人物之一——尤金·斯莱治和他的战友立即冒着随时都有可能被击中的危险,在坦克主炮的有效射程内利用迫击炮攻击坦克。由于迫击炮属于曲射武器,射手需要测定目标的距离与方向,并算出准确的射击诸元进行装定后才能射击,而射击运动中的目标更是难上加难,还需要测算目标的移动速度并计算出提前量。当然,尤金·斯莱治和战友的技战术水平十分过硬,几枚炮弹准确地在伴随坦克冲锋的日军中间爆炸,阻滞了敌人的进攻势头。剧中另外一种攻坚利器是火焰喷射器,非常适合对付躲在碉堡和工事内负隅顽抗的敌军。
日军装备的轻武器在剧中出现的次数不算很多,比较集中的一次是在贝里琉岛战役中,有一个镜头是正在机场组织防御的日军,画面中可见92式重机枪、96式轻机枪及89式掷弹筒,但是这个场景本身值得商榷。在包括贝里琉岛及之后的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中,作为防御方的日军通常都是在构筑好的工事或洞穴内抵抗美军进攻,很多参战的美军老兵都回忆说当时连续作战几天也见不到日本兵的影子。像剧中这样直接将阵地设在毫无遮拦的建筑一侧,一旦被美军发现就会立即遭到纵深炮火或空中力量的打击,这恐怕不符合作战常识。
陆战队队员们越过被击毁的日军95式轻型坦克进行作战
登陆方式因太平洋岛屿而变革
《太平洋》剧中海军陆战队队员们的登陆方式也十分值得品味。
自古以来,河流、湖泊以及海洋等水域就是隔绝、阻滞进攻方的天然屏障,因此在进行两栖登陆作战时,进攻方通常会选择平缓的海滩作为抢滩登陆的地点(当然这里也是防守方的重点防御对象),以防止复杂地形阻滞进攻部队,便于部队迅速展开并打开突破口。为了配合在海滩实施登陆,当时美军还装备了大量的登陆舰艇,这些登陆舰艇的共同点是吃水极浅,因此可以运载人员、坦克车辆、重武器或物资直接开上滩头卸载,避免人员由于过早涉水而受到防守方的火力杀伤。然而,登陆舰艇吃水浅的特点也使其适航能力大打折扣,因此体积较小的人员登陆艇通常和其他物资装备一样由登陆舰或运输舰运载。到达预定海域之后,通过登陆舰或运输舰上的吊车将人员登陆艇吊放到海面上,陆战队队员们利用舷侧的绳梯下到停靠在登陆舰两侧的登陆艇中,再由登陆艇运送到海滩上抢滩登陆。剧中海军陆战队第1师登陆瓜达尔卡纳尔岛以及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中表现的诺曼底登陆作战就采用这种方式。
然而在太平洋海域,一种十分常见的海洋动物促使美军登陆方式的变革——这就是珊瑚虫。珊瑚虫是海洋中的一种腔肠动物,它以捕食海洋里微小的浮游生物为生,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然后分泌出石灰石,变为自己生存的外壳。每一个单体的珊瑚虫只有米粒大小,但它们一群一群地聚居在一起,一代代地新陈代谢,生长繁衍,不断分泌出石灰石,这些石灰石经过压实、石化后形成岛屿和礁石,也就是珊瑚礁。在太平洋战争中后期,许多双方争夺的岛屿都被珊瑚礁环绕或者本身就是由珊瑚礁形成的。珊瑚礁形成了连登陆艇也无法逾越的障碍,因此当时美国海军陆战队装备了另外一种运输工具——LVT系列履带式两栖登陆车,才基本解决了这一问题。
进攻贝里琉岛时,陆战队队员们从登陆舰底舱内乘坐LVT履带式登陆车登陆作战
美国履带式登陆车的发展始于1935年,当时,美国工程师唐纳德·罗布林设计了一种名为“鳄鱼”的履带式水陆两用车辆,用于在沼泽地进行救援工作。但由于其速度太低,整体质量太大,操纵性太差,根本无法实际应用。“鳄鱼”的第二辆改进型样车于1937年制成,并引起了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极大兴趣。1941年,美国海军共订购了200辆“鳄鱼”车。在第二辆样车的基础上稍加修改后,随即定名为LVT-1履带式登陆车(LVT,即Landing Vehicle Tracked的缩写)。作为一种履带式两栖登陆车,LVT的出现提高了登陆作战中从舰到岸这一重要阶段的推进速度,并且上岸后还可继续行进,保证了人员、物资运送的连续性,避免甫一上岸时不必要的伤亡,使两栖作战重新成为一种理想的作战形式。
在硫磺岛登陆作战阶段,美军使用火焰喷射器对付日军碉堡
1941年12月,美国海军陆战队正是以LVT-1为基础组建了美军第一个两栖运输车营。1942年8月,LVT-1首次在太平洋所罗门群岛的瓜达卡尔纳岛的战斗中执行后勤补给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后,军方又根据实战中的反馈信息对LVT-1进行了多次改进,最后命名为LVT-2“水牛”两栖登陆车。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塔拉瓦岛、塞班岛、硫磺岛、莫罗泰岛、林加廷湾、关岛、莱特岛等岛屿争夺战中,都可以见到LVT系列履带式登陆车的身影。在冲绳岛战役中,共有1400多辆LVT参战,创下了一次战役中LVT投入数量最多的记录。
贝里琉岛战役中正在机场组织防御的日军,图中可见日军装备的92式重机枪、96式轻机枪及89式掷弹筒
剧中陆战队队员在贝里琉岛登陆时,直接从登陆舰底舱内登上LVT,再由LVT运载登陆。由于具有水路两栖通行能力,LVT系列履带式登陆车很快成为了战场上的多面手,除了被用于在舰艇和滩头之间运送人员和物资以外,还被装上机枪、火焰喷射器甚至轻型坦克的炮塔,作为火力支援战车,深入内陆支援地面作战,类似的情节在剧中也出现过。
然而,LVT系列履带式登陆车也存在缺点,其在水中行驶时采用履带划水方式推进,速度不足10km/h,很容易成为岛上守军攻击的靶子,再加上其防护能力有限,很多LVT在涉水阶段就被击中,车毁人亡。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解放战争期间,人民解放军从国民党军队手中缴获了许多LVT-2“水牛”两栖登陆车,这些“水牛”在解放战争后期发挥了相当的作用。在这些两栖登陆车的基础上,1949年11月我军组建了第一个水陆战车团(下辖3个水陆战车营)。直到1960年代初国产63式水陆坦克装备部队,这些“水牛”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原文发表于《轻兵器》2012年第9期上半月刊,文有删改)
2023年第12期《轻兵器》杂志已经上架!
限时福利! 2021年7-12期杂志打包限时优惠! 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编辑:高燕燕 丁涌强
校对:魏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