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德军忽然突袭,苏军将如何应对?

轻兵器 2023-12-07 22:50:28

专门介绍轻武器的权威军事刊物

布列斯特要塞是一座建于19世纪初的军事要塞,位于白俄罗斯边境布格河畔。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军队开始进攻苏联,驻守在这里的苏军浴血抵抗32天,上演了一幕代表苏军不屈精神的活剧,使布列斯特要塞成为苏军顽强战斗精神的象征。2010年,俄罗斯将这一史诗般的战斗再次搬上银幕,拍摄了影片《布列斯特要塞》。该片详尽地反映了战斗的全貌,其中有很多细节值得品味,本文主要从战术角度对之进行解读——

毫无准备 仓促应战

苏德战争是以德军的突然袭击开始的,而苏军方面起初则是在缺乏战争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应战的,影片中的布列斯特要塞守军就是这种情况。

大战前夕,处于正常战备执勤状态下的布列斯特要塞

1941年,整个布列斯特要塞区呈现一片和平景象,部队处于正常的日常执勤状态。一位边防军官温施坦因中尉正专心指导部队进行歌舞排练,并对陆军军官——加夫里洛夫少校(这个军官的原型即是因独自坚守要塞32天而获得 “苏联英雄”称号的苏步兵第42师第44团团长扎夫里洛夫少校)所说“苏德即将开战”的提醒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而另一位边防军官基热瓦托夫中尉对于刚刚抓获的波兰人所提供的德军进攻情报也并不相信。与加夫里洛夫少校一样,一些警惕性高的人感到了战争的逼近,但他们无法说服其他人相信这一切并采取相应的准备。

大战即将来临,而边防军官温施坦因中尉毫无警惕之意,正指导部队进行歌舞排练

6月22日凌晨3时58分,还在河边与小姑娘一起钓鱼的军乐队小号手阿吉莫夫在爬上树摘取挂在树上的鱼钩时,发现大批德军飞机正在越过边境。随即,要塞区就遭到了猛烈的炮火轰击。此时,正在营房内睡觉的苏军官兵被惊醒,多数人员毫无思想准备,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现场处于一片混乱之中。由于当天正值星期日,要塞区部队的指挥员绝大部分都回到了位于城区的家中过周末,这一情况更是加剧了混乱。德军的突袭发生时,与家人在一起的指挥员们根本不可能在第一时间赶回部队,而失去军官的军队就失去了核心和灵魂……影片开始,要塞区的部队正是陷入了这样的困境。

战争爆发时,要塞守军的指挥员大部分在城区与家人团聚

爬在树上摘鱼钩的小号手阿基莫夫发现大批德军飞机越过边境

在经历了最初的震惊和茫然后,苏军开始试图组织抵抗。但这时武器弹药的不足又成了一个棘手问题。平时苏军的武器弹药是集中管理的,除了少数执勤用枪弹外,并不发放到士兵手中。而这时没有得到命令的军械库哨兵不允许官兵们进入军械库,情急之下,苏军士兵将哨兵打倒在地后冲入军械库才拿到武器。应该说,哨兵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并没有错,但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就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了。正是因为完全没有准备,影片中的很多苏军士兵都是找到什么武器就用什么武器:有的用上了缴获的德军武器;有的用匕首;有的挥舞椅子作为武器;甚至有人赤手空拳地冲向德军……武器弹药的严重缺乏影响了苏军的持久作战能力。

缺乏武器的苏军甚至用椅子、小铁铲作为武器

打倒军械库卫兵后,苏军官兵才拿到武器

力量分散 仍顽强抵抗

要塞区的守军由两部分组成,即隶属于陆军的正规野战部队和隶属于内务人民委员部的边防军(片中戴蓝色军帽的即是边防军)。由于仓促应战,各部队混杂在一起,已经失去了统一完整的建制,但正是这些分散的部队开始进行英勇顽强的抵抗。

一些首先冷静下来的军官制止了混乱的人群,使他们开始汇聚成一股股具有战斗力的集体。从影片中展示的情节来看,苏军共形成了4处有组织的抵抗点:两名边防军军官(即温施坦因中尉和基热瓦托夫中尉)与两名陆军军官(即团政委福明和加夫里洛夫少校)均各指挥一处。但由于苏军没有准备,只能依托现有的营房或者工事进行作战,这无疑使防御战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

边防军以营房为依托作为抵抗点,这种没有进行防御作战准备的营房称不上是可以依托的防御工事,很容易被大威力步枪弹穿透

在这4个抵抗点中,由边防军军官指挥的两处都是依托营房进行抵抗的,而没有进行防御作战准备的营房根本称不上是可以依托的防御工事,因为当时的大威力步枪弹可以穿透相当厚度的砖墙。也许正因为如此,基热瓦托夫中尉指挥的那支部队并没有消极防御,而是率先向大摇大摆进入营区的德军进行了反冲击,通过肉搏战将他们赶了出去,然后据守营房直到最后时刻。 另外两处由陆军军官指挥的抵抗点则是依托原有的要塞工事进行抵抗。其中一处由团政委福明指挥的阵地是要塞区的正门,正好卡住了德军进入要塞区的重要通道之一——一座桥梁。这处阵地的地势非常好,居高临下,德军屡次进攻都被打退,后来德军采取了利用战俘和平民作为“肉盾”的办法企图突破要塞正门。看到德军毫不留情地射杀企图逃走的战俘和平民后,团政委福明决定冒险解救他们。他与一名军官空手走上桥面假装与德军谈判,趁德军注意力分散时突然用俄语大喊:“全部趴下!”战俘和平民趴下后,因不懂俄语而正在愣神的德军立刻暴露了出来。这时,处于高处的苏军各种火力立即开火,将桥面上的德军打得死伤一片,压制住了德军的火力,战俘和平民则趁机逃进了要塞区内。另一处由加夫里洛夫少校指挥的抵抗点除了利用要塞的工事外,还利用了要塞建筑前面临时构筑的野战工事进行抵抗。当然,这些工事称之为野战工事也是不够格的,因为只是一些弹坑和浅沟而已。 影片中,苏军尽管因兵力火力严重不足而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但是他们仍然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反冲击。其中,第一次反冲击是由基热瓦托夫中尉指挥的,这次反冲击使最初进入要塞区的德军受到一定的打击,迫使其进攻节奏放慢下来,为苏军完善防御争取了时间。另一次反冲击是加夫里洛夫少校的部队发起的,德军的这次进攻随即被瓦解。频繁的反冲击是防御战中积极作战的最突出的表现,这是在总体被动的防御战中争取主动性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德军以坦克为掩护向苏军发动进攻时,苏军还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反坦克战斗,并将德军击退。苏军参战的部队有一门45mm反坦克炮,正是这门反坦克炮成为这次战斗最大的功臣。德军屡次进攻失败后,以3辆坦克引导步兵向加夫里洛夫少校指挥的苏军阵地发起正面攻击。苏军的反坦克炮设置在德军进攻方向的侧面一处仓促建立的隐蔽工事内。当德军坦克的侧面装甲暴露出来后,这门反坦克炮连续发射3发弹击中了一辆德军坦克的侧装甲并将其击毁。此时,苏军阵地上的手持集束手榴弹的反坦克手也已准备好了。德军坦克发现侧面有苏军反坦克炮,立即调转车头并开火击毁了这门反坦克炮。苏军反坦克手趁其注意力被反坦克炮吸引之机匍匐前出,接近德军坦克后投弹将其炸毁,随即苏军趁势发起反冲击将德军击退。

从德军坦克侧面开火的苏军反坦克炮

在这次战斗中,处于德军侧翼的反坦克炮起了决定性作用,不仅击毁了一辆德军坦克,而且吸引了德军坦克注意力,从而给反坦克手实施攻击提供了条件。反坦克炮起到这样的作用,不仅在于其外形低矮隐蔽,也正如一位坦克手所说的那样:“只有它(指反坦克炮)开火后,你才知道它的存在”。反坦克手不失时机地利用了德军坦克注意力转移的战机,也是此次战斗成功的关键之一。应该说,苏军的这一战术配合是非常成功的。

当然,影片中表现了苏军的抵抗只剩下打到最后一人一枪的苦战,直至最终要塞陷落。从纯军事角度来讲,要塞区的守军是无法取得防御战的胜利的,因为此时的苏军主力部队已被击退到很远处,并仍在不断东撤,他们无法给苦战中的要塞守军以任何实质性援助。但是,要塞苏军在毫无希望的情况下仍继续顽强抵抗,更多的是体现出了一种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则是整个反法西斯战斗反败为胜的力量源泉。(待续)

(原文发表于《轻兵器》2011年第11期上半月刊,文有删改)

2023年第12期《轻兵器》杂志已经上架!

限时福利! 2021年7-12期杂志打包限时优惠! 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编辑:高燕燕 丁涌强

校对:魏开功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