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微漫烟叶
字数:4205,阅读时间:约11分钟
编者按:在之前的《蒙古第二次东征日本,遇到“神风”后,十万大军真全军覆没了吗?》一文中笔者探讨了,第二次蒙古征日中,东征军并没有损失如网上说的如此之巨。那么现在笔者来探讨一下,网上流传已久的另一个问题即日本战术是否落后与蒙古?同时笔者也会对武器与盔甲这样进行一些介绍与辟谣。
咱先来说说战术,关于蒙古与日本的战术对比,张声震先生与郭洪茂先生合写的《中日关系史》中,在文永役前总结了如下几点:
①联军核心的蒙古人组织较先进②引用日本所写的《八幡愚童训》指出(1)元军通过击鼓鸣金发出来的声音使日本武士战马,很不习惯原地打转。(2)元军集体进退,日军冲至就分开合围(3)元军弓箭射程达200步,矢短弓硬,弓箭手集体排射,可射透日本盔甲,并且箭上涂毒。
(4)元军甲轻,便于运动随身携带短弓,曲刀,长矛,大斧(5)元军指挥官在高处指挥,并且使用日本从没见过的铁炮(即炸弹),③日本当时是守护头制,这种制度类似与汉唐是的部曲④其次是以家人和郎党组成的辅助战斗人员⑤作者认为这这种军队战斗力颇强,但是各自为战指挥不统一,并且偏重“一骑打”后面还指出按照一族一门的方式轮番与敌人作战。总之按其观点元军明显优于日军。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认为日军战术落后的无疑就是“一骑打”和“一队一队轮番攻击”这两点。这里分开谈谈,第一在上文所引的《八幡愚童训》①中并没有记载日军偏重一骑打,之所以会认为日军偏重一骑打,无疑是受了日军在战前要与元军单挑,反倒被东征军耻笑。
但是在战前进行单挑,在中国其实并不少见。据《危太扑文集续集.哈鲁公家传》载“宋将孙虎臣等遣使诣军门请曰:“古者斗将不斗兵,今遣骑将刘都统待命,将军择武勇善格斗者一人决战,无以众士卒污刀斧也。”伯颜急召诸将语其故,皆相顾莫敢对。时公以百夫长隶麾下,毅然请行。
伯颜奇之,拊其背曰:“壮士也,适两将所骑马皆黑,战于杨子桥。奋斗数十合未决。刘都统奋矛刺公,公堕地,刘马奔不能制。公上马追之,刘却还举矛箸公左腋下。公挟其矛,拔剑斩之,以其首归。观者数万人,欢噪动地”
实际上一直到明与日本的壬辰战争之时,双方也不缺少单挑这样的记载,如“忽百骑带弓刀突出,有一倭将绛袍白笠,身长九尺持枪跃马而来,余(钱世贞)急麾军士退数步,迎战二十合佯北密发一矢,应弦而堕回马欲斩其首,众贼救护”②
实际上《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样的文艺作品也是这一时期所写,正所谓艺术来源与生活,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时期单挑确实比较常见。那么为何元军没有接受日军的单挑呢?
对此周思成是这样认为的“这会东征军是不会和日本军讲什么礼数的,因为他们人数处于劣势,开局就“斗将”,一旦失利,士气一落千丈,这仗干脆就甭打了”③实际上东征军完全可以派出数人生擒日军单挑者,但是并没有主要原因还是担心落下胜之不武的骂名。所以最后只能通过这种嘲笑的方式来结束这次单挑。
第二就是“一队一队轮番攻击”是否落后呢?不妨我们看一下另一场蒙古人之间的战斗
“这时,以只儿斤为先锋的敌军已经到来。于是,兀鲁兀惕和忙忽惕的人们迎着冲去,战胜了只儿斤。在追赶间,土绵·土别坚的阿赤黑.失仑冲来交战,忽亦勒答儿被阿赤黑·失仑刺落马下。于是忙忽惕们都拥在忽亦勒答儿的跟前了。主儿扯歹率其兀鲁兀惕们冲上,战胜了土绵·土别坚。乘胜追袭中,斡栾·董合亦惕迎面冲来。主儿扯歹又战胜了董合亦惕。追击间,豁里·失列门·太子率领一千扈卫队冲来了。主儿扯歹又战胜了豁里·失列门·太子。追袭中,桑昆未经王罕同意,径自上前冲来应战,结果胭脂颊部中箭落马了。因为桑昆中箭落马,全部客列亦惕们围护着桑昆列阵了。就这样,战胜了他们”④
我们从成吉思汗与王汗的合兰真沙陀之战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1)王汗与成吉思汗的军队都是一分为几,轮番上阵(2)双方主将也进行了单挑(3)就是成吉思汗身边人对成吉思汗的失败进行的避讳⑤
实际上一直到蒙古进攻金朝时,蒙古依然用同样的战术,据南宋使者彭大雅所记载的蒙古战术“其破敌,则登高眺远,先审地势,察敌情伪,专务乘乱。故交锋之始,每以骑队轻突敌阵,一冲才动,则不论众寡,长驱直入。敌虽十万,亦不能支。不动则前队横过,次队再冲。再不能入,则后队如之。方其冲敌之时,乃迁延时刻,为布兵左右与后之计”⑥
这段的意思是说,蒙古人交战开始先用一队骑兵直冲敌阵,敌人就算是十万也挡不住,要是敌人挡住了第一批骑兵部队让出来,让第二批骑兵部队继续冲锋。如果还是不行,后面的骑兵继续进行冲锋。
进行正面冲锋的军队不过是在拖延时间,目的就是为了其他军队四面八方将敌军包围而已。显然,一队一队冲锋只不过是一种战术动作,不能说一队队冲就是落后。但只能一队队冲肯定落后的,因为真正精锐和先进的军队要求的是“分合有法”。
那么为何蒙古人没有用这一战术呢?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件事东征军是抢滩登陆,是不可能将全部军队一瞬间投入到九州岛的。最多一次就500人,但是另一方面日军虽然不如日本史料所说的12万5千骑兵之巨,但是最少也有几千骑兵⑦。所以东征军实际上是以少击多,面对这一点自然要稳健行事,不可能在一队接着一队进行冲锋。
上文还讲过蒙古人弓箭射200步,可能出自日本史料《八幡愚童训》的记载“蒙古人之矢可射及二町之远,而守护代方则不能。”这里就谈谈蒙古骑射到底能射多远,这里必须要说一下的是,我们必须要分清,有效射程和最大射程这一点。
前者指的是能杀伤敌人,后者指的是能射多远,关于蒙古弓究竟能射多远?对此1224年,成吉思汗率大军西征凯旋归来,当行至额尔齐斯河源头时,成吉思汗“降旨设置大金帐,举行大聚会及大宴”,并在聚会期间举行射箭比赛。移相哥射中 335步处,轰动整个营地。
为了纪念移相哥高超的射箭技术,成吉思汗专门为他树立了举世闻名的“移相哥石碑”⑧但是要明白这并不是蒙古有限杀伤距离,那么蒙古骑射有效距离是多少呢?对此明代威继光有这样一番论述“夫今强敌(蒙古人)之技,远惟弓矢,近惟腰刀,别有铁钩枪,乃乘吾阵乱而用之者。弓矢射不能及远,近可五十步(80米左右),使我兵敢于趋前拥斗,敌矢不过三发,则短兵相接,弓矢无用矣,此无足畏也”⑨
这里明确说了蒙古人有效射程也就50步,同时明代射箭专家高颖也说“骑射非十步二十步之内不发(16~32米左右)”⑩同时清代骑射考核“康熙十三年复之,更定马射树的三十五步(60米左右),中三矢为合式,不合式不得试二场”⑪显然结合这些史料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蒙古弓有效射程在几十米以内。
关于日本军队的盔甲与武器元朝方面有这样的描述“兵仗有弓刀甲、而无戈矛、骑兵结束。殊精甲往往代黄金为之、絡珠琲者甚众、刀制长极犀、铳洞物而过、但弓以木為之、矢虽长、不能远。人则勇敢视死不畏”
⑫这里说了日本军队使用的武器包括,有长刀,长弓巨矢,铠甲往往用黄金替代。这里除了铠甲之外基本上都是正确,那么日本铠甲如何呢?进入平安时代初期,日本使用从奈良时代流传下来的短甲,革甲,棉甲这些装备。延历十一年(792)进行了兵制改革,除太宰府,陆奥,佐度等要地之外。
各国改为地方豪强维持治安,同时割地各地豪强战斗不断,自然而然就从原来的大量步兵的徒步作战,改变成少量精锐武士的骑兵作战。为了应对这种转变新式铠甲“大铠”横空出世。“这种新式甲胃与星兜和大铠配套,或者与胴丸,腹当等配套”⑬后来随着日本进入战国时期,这种方便马射作战的流行的大铠废止,取而代止的是轻便灵活的胴丸、腹卷、腹当的时代。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弘安之役時,幕府采取非常措施,即镇西九国和因幡、伯耆、出云、石见四国上纳的年贡、国衙庄园本所領家一円支配的領地,及富豪擁有的米榖等,均转作为兵粮米。但據《八幡愚童記》载,九国二岛的兵,因兵粮缺乏,铠重,无力引弓。知此次日军得不到充分的军粮,陷入空腹与元軍作戰的狀況。
综合所述,当时的日本久居海外,也发展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武备盔甲和战术体系。其真正落后的,其实是很多人不太重视的“击鼓鸣金发出来的声音使日本武士战马很不习惯,原地打转。”这说明当时的日本军队缺乏有效的战役指挥手段,导致大规模战斗只能一队队上,缺乏各个部队之间的配合,也就是做不到“分合有法”。
参考资料:
①“击鼓鸣锣,杀声震天。日军战马惊恐不安,跳跃打转,当武士拨转马头冲向敌人的时候,已被敌人射中。蒙古矢短,但矢尖涂有毒液,射上即中毒,敌数百人箭射如雨,长柄矛可刺进铠甲縫隙。元军排列马队,有逼近者,中间分开,两端合围,予以消灭。元军甲轻,善骑马,力大,不惜命,豪勇自如,善于进退。大将据高处指挥,进退击鼓,按鼓声行动。在后退时,铁炮中装铁弹,随着火焰喷出,四面烈火,烟气弥漫;其声凄厉,心碎肝裂,目眩耳聋,不辨东西,被击毙者极多”张声震先生与郭洪茂先生合写的《中日关系史》所引《八幡愚童训》
②明钱世贞:《征东实纪》③周思成:《大汗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
④阿尔达扎布:新译集注《蒙古秘史》
⑤《元史.太祖本纪》和《蒙古秘史》记载相同,但是《元史.扎八儿火者传》“一夕,汪罕潜兵來,倉卒不爲備,衆軍大潰。太祖遽引去,從行者僅十九人,札八兒與焉。至班朱尼河,糇糧俱盡,荒遠無所得食。會一野馬北來,諸王哈札兒射之,殪。遂刳革爲釜,出火于石,汲河水煮而啖之。太祖舉手仰天而誓曰:使我克定大業,當與諸人同甘苦,苟渝此言,有如河水。將士莫不感泣。”另《史集.编年纪要二》记载接着王汗和鲜昆商定,准备带着军队来突然袭击成吉思汗。探子[将这事]*报告了他,让他带着军队[出战]。双方厮杀了起来。成吉思汗败退到巴勒渚纳,那里有一条小溪(čašmeh),他们将溪水的污泥除净后,在那里喝了好几天溪水”也记载成吉思汗失败,实际上秘史也记载此战之后成吉思汗只剩下2600人,不想战胜王汗之后的情况。
⑥南宋彭大雅:《黑鞑事略》
⑦罗丽香:《元军征日一一日本的备战与应战》
⑧丛海平:《元代军事后勤制度研究》
⑨明戚继光:《练兵实纪》 :杂集·储练通论(下)
⑩明高颖:《武经射学正宗》
⑪民国赵尔巽:《清史稿》
⑫元王恽《秋涧先生大全集》
⑬(日)笹间良彦《图说战国甲胃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微漫烟叶,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