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成绩,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思齐爱思考 2025-01-09 21:17:26

「期末考试成绩重要吗?」

提到期末考试,家长好像永远都比孩子们要上心:

孩子们不紧不慢,满不在乎,自信满满,而家长们却着急上火,焦虑到睡不着;

从考试前的打印资料考点梳理陪复习,到进考场前对“审题&检查”苦口婆心叮咛嘱咐,再到考试情况问询的“恨铁不成钢”......

当然,还有后勤工作的强力支撑:丰富可口营养均衡的早餐晚餐,甚至还有考试当天的“满分早餐”助力;

然而,有人说,更紧张的是,对于考试成绩的担忧。

尤其是听到有家长说“分数出来了”的消息,却还没有收到老师的通知时,更是忐忑不安。

我不禁在想,当谈论考试成绩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考试成绩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成绩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地看待成绩?

「重要,但仅可参考」

看见成绩,更要看清成绩:

不得不说,期末考试成绩确实是衡量孩子阶段性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且可量化的数据指标。

通过考试,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孩子的学习掌握情况,包括但不限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解题能力的强弱、逻辑思维的清晰度,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问题和不足等。

对于孩子自己来说,除了知识点的漏洞问题,他们同样可以通过横向纵向比较,看清自己的位置,以及复盘:自己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学习方法如何改进等。

当然,对于老师来说,考试成绩也是评估阶段性教学效果和制定后续教学计划的参考依据。

很显然,成绩作为统一的评判标准,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但是,它也只是一个评估工具而已。

反过来想,一套试卷,又怎么能去全面地考察到孩子对所有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呢?

而孩子们的好奇心,创造力,想象力,批判性思维等其他的软技能,就更没法体现了。

再说了,考试还会受到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孩子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等。

「  坐上情绪长椅」

看清成绩,更要看见孩子:

回想下,当孩子考试考砸了时,是不是会像犯了天大的错误一样,一边为自己的低分数而伤心,一边还不得不迎接和面对爸爸妈妈劈头盖脸的批评和指责:

不是说别人家xxx怎么就那么优秀,

就是说天天只知道玩;

拿这么点分数回来,

要不就是:礼物没有,出行取消。

而下面的对话是不是也很熟悉:

妈妈,我期末数学考了92分!

最高分是多少?有没有100分?有几个?90分以上的有多少人?

做父母的我们,总是会不小心就被分数所左右,也容易沦为情绪的奴隶。

但是其实,当孩子分数不理想时,他们自己也是难过的,只是他们往往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情绪。

他们需要的应该是父母的看见,接纳,共情和安慰。

而当他们自认为还不错时,自然也是想得到父母的肯定,认可和鼓励。

就像《看见孩子》书上说的,

我们只有走进孩子的内心,体会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情绪,才是往他们的情感账户里存钱。

而积累情感资本的方法之一,就是坐上他们的情绪长椅:

比如,你很难过,我也替你感到难过,我们能一起做些什么?

比如,你考得好,我看你开心,我也替你开心。

「 不必兜底,各自成长」

看见孩子,更要看见自己:

扪心自问一下,为什么孩子的成绩,竟能如此牵动父母心呢?

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人,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只有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才能找个好工作。

在我们的通俗观念里,已经根深蒂固的划上了一系列等号:好成绩=学习好,学习好=好学生,好学生=好名校,好名校=好前途。

而且,生活的重担,工作的压力和社会的洗礼和蹂躏之后,曾经踌躇满志,壮志雄心的我们却早已被磨平了棱角。

有太多的无奈,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感:

有些事,我们想做,却不能做;不想干,却必须干。

我们也扎心的发现:

自己担心的不是孩子的成绩,而是没有为孩子兜底的能力。

但是,当我们看到成绩,看清成绩,看见孩子后,也看见自己后,这些所谓的推论,其实根本就不成立。

回想一下,我们还会记得上学时某次考试的失利吗?

曾经上了一所所谓的好大学,就顺理成章地过上了理想的生活吗?

世界本来就是由很多的不确定性组成 ,我们也无法保证,也没有必要给孩子兜底。

而且,我们也需要明白,孩子的成长是多维度的。

就像著名的 “多元智能理论” 说的,人有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等多种智能类型。

可能孩子数学成绩不太好,但他却很喜欢画画,色彩感知和构图能力也不错;

或者他体育很棒,跑步、跳绳总能拿奖,身体素质好也是一种优势。

即便我们的孩子,没有我们认为拿得出手的优点,健康快乐地成长不也正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吗?

更何况,他们有他们的成长轨迹,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人生。

我们虽然是他们的父母,我们也是独立的自己,正如我们希望他们未来也是一样。

「写在最后」

很喜欢美国著名的青少年医生肯尼思·金斯伯格医生在《韧性成长》一书中提出的观点:

如果父母能够将教育的目标放长远,而不是只紧紧盯着眼下的成绩,奖项,父母就会对孩子的成功有更开阔的理解,也会更明白应该培养孩子的哪些长处。

而当你以培养35岁的人为目标时,最重要的其实是要以身作则,展现出一个健康的35岁成年人应有的样子。你要照顾好自己,要向孩子展示什么是健康。

亲爱的朋友,您家孩子期末考试完了吗?出成绩了吗?

您怎么看待考试成绩?欢迎在评论区互相交流~

备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 阅读:1

思齐爱思考

简介:爱看书会思考也爱生活能卷腹也会数据分析的北漂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