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2024年是名副其实的“体育大年”,奥运会、亚洲杯、欧洲杯等各种顶级赛事接踵而至,激发了全球人民的体育热情及对体育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体育消费热潮
然而,即便身处如此浓厚的体育产业发展氛围之中,李宁集团(HK:02331,下同“李宁”)交出的2024年业绩答卷却喜忧参半,虽然其营收、毛利水平有所提振,但经营效益却同比减少5.5%,且这已是李宁第二年出现利润指标下滑。
李宁集团联席CEO钱炜在业绩说明会上称,由于外部市场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在此基础上还是希望企业有一个灵活对应的状态,不能以追求规模进入风险不可控的状态,依旧采取“该守的守,该攻的攻”策略。
诚然,对于经历业绩“过山车”的李宁而言,求稳不失为一种自我修复的权宜之计,但“稳健经营、夯实基础、务实发展”的口号下,昔日的国产运动品牌“老大哥”已逐渐被紧随身后的安踏反超,公司市值也不复当初辉煌。
外有劲敌、内有隐患的李宁,维稳之路不可谓不艰难。
一、“国潮领头羊”业绩掉队
李宁品牌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退役后的中国体操运动员李宁于1990年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品牌,并在当年以250万元拿下亚运会火炬接力传递活动的承办权,凭借多场体育赛事的赞助与宣传声名鹊起。
虽然在此之后,市场有关“国产运动品牌第一”的竞争从未停息,但李宁的主要经营指标一直稳居行业前列,是业内有力的竞争者。直到2018年,李宁携中国元素鞋服亮相纽约时装周,掀起“国潮”之风的同时也促进了品牌的二次腾飞。
经此一役,探寻到流量密码的李宁趁热打铁,持续深化“中国李宁”的影响力,并实现了业绩的跨越式增长,2021年该公司的收入增至225.72亿元,净利润也达到40.11亿元的新高,巅峰市值一度达到2800亿港元。
然而,“国潮”带来的流量总有到顶的一天。自2022年起,李宁的收入增速便开始回落,由2021年的56.1%降至14.3%,到2023年仅有7.0%;净利润增速更是由2021年的136.1%降至1.3%,2023年甚至出现了21.6%的负增长。
时间来到2024年,李宁全年实现收入286.76亿元,仅3.9%的增速较2023年的7.0%进一步走低;净利润30.13亿元,亦较2023年同期的31.87亿元下滑5.5%,盈利能力疲软的问题愈发显著。
相比之下,同为港股上市公司的国产运动品牌安踏体育(02020.HK)2024年的收入同比增长13.6%至708.26亿元,若计入旗下亚玛芬集团的收入,安踏的总收入已突破千亿大关,无论是业绩增速还是规模都远胜于李宁。
特步国际(01368.HK)与361度(01361.HK)2024年的收入分别为135.77亿元和100.7亿元,规模虽然暂且不及李宁,但6.5%和19.6%的收入增长率也高于李宁的3.9%,且二者的净利润均实现了双位数增长。
在其他三家品牌均实现营利双增的情况下,营收增速垫底、利润两度下滑的李宁显然有些格格不入。财报发布后,李宁的股价应声大跌,4月3日报收15.54港元/股,401.68亿港元的市值较巅峰时期已跌去85%。
二、投资房地产折损利润
李宁在财报中解释称,2024年受房地产市场需求低迷、市场情绪疲软影响,该公司对持有的部分公允价值出现下降的房地产项目计提了减值准备3.33亿元。换句话说,李宁经营效益的下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为其房地产投资买单。
这笔投资可以追溯到2023年12月,李宁宣布其间接全资附属公司High Match Limited将以22.08亿港元的价格,收购恒基地产旗下位于香港北角的商业大楼“港汇东”,并将其中部分用作李宁集团的香港总部。
即便李宁称此举展现了该公司对香港业务前景充满信心,并标志着其落实执行加强了国际业务发展计划,但时值李宁业绩增速下滑之际,叠加香港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的外部因素,不少投资者依旧对此事表达了质疑。
公告发布次日,李宁的股价跌幅便高达14.71%,二级市场阴云密布。但李宁并未因此撤销计划,为提振投资者信心,该公司宣布将在未来6个月内动用不超过30亿港元的资金,回购不超过2.64亿股公司股份。
如今看来,外界对李宁将大笔资金注入房地产行业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且截至2024年末,上述物业计提折旧及减值后的账面价值为19.39亿元,在李宁总资产中的占比约为5.4%,未来投资减值的风险犹存。
在李宁集团联席CEO钱炜看来,稳健经营的核心是保证毛利率,不能因为追求规模带来大量折扣率的加深,而带来盈利能力空间的减少。其毛利率2024年对比2023年有所改善,代表着该公司在控制毛利率方面是以企业经营质量为核心。
具体来看,李宁2024年的整体毛利率为49.4%,的确较2023年的48.4%提升1个百分点,且毛利水平超过了361度的41.5%和特步的43.2%。不过,安踏的毛利率虽然略有下滑,但依旧达到了62.2%,高出李宁超10个百分点。
三、仍需探寻稳健经营之道
“该守的守,该攻的攻”,是李宁对过去一年的总结。一方面,该公司对于一些不必要、非有效产出的地方进行了费用管控,通过大采买体系进行降本增效。
李宁2024年关停了部分亏损严重的门店,截至年末的销售点数量(包含李宁核心品牌及李宁YOUNG)为7585家,同比净减少83家,其中李宁主品牌店铺净减少123家,数量较2023年同期扩大一倍。
渠道优化后,李宁集团的现金储备情况有所改善,该公司截至2024年末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提升12.4%至52.68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合计约75亿元,较2023年末净增加20.6亿元,运营资金保持在健康水平。
但关停亏损门店,并不意味着李宁的销售端再无后顾之忧。李宁集团副总裁、CFO赵东升在业绩会上指出,在零售运营方面,该公司全年日均客流承压,同比下滑10%至20%中段,整体线下零售流水同比下降低单位数。
为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李宁线下折扣同比加深0.5个百分点,线下平均件单价下降低单位数,销售数量受客流压力影响也下降低单位数。但拉高折扣幅度、让利消费者对李宁销售流水的提振作用,还有待市场观察。
浦银国际研报指出,2025年第一季度,李宁全渠道零售流水录得单位数正增长,其中线上渠道流水增速较快,但直营线下的流水依然面临挑战。相较于其他国产品牌,李宁的流水表现依然相对落后。
另一方面,对于运动资源、提升消费者和市场对李宁专业品牌认知度等方向,李宁仍在持续加大投入。该公司2024年的销售及经销费用高达91.99亿元,是其同期净利润的近三倍,销售费用率来到32.08%。
虽然李宁的研发费用也在2024年实现了9.3%的同比增长,来到6.76亿元,但研发投入规模甚至不到销售费用的十分之一,2.4%的研发费用率也略逊于361度的3.4%,而国外品牌耐克、阿迪达斯的同期研发费率均在5%以上。
四、结语
对于未来业绩,赵东升预期2025年李宁的全年收入将保持同比持平,净利润率维持高单位数水平。但持平与稳健,也就意味着该公司在新的一年中也大概率不会实现主要财务指标的高位增长,业绩未来成长性存疑。
此外,在品牌力提升、渠道优化步伐稍显落后的情况下,李宁想要围绕“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的核心战略,找到灵活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不二法宝难度较之以往只高不低。毕竟,竞争激烈的体育用品市场留给李宁的试错时间已经不多了。
不管从哪个维度看,李宁想要交出一份以“稳健运营”为主基调、令外界信服的成绩单,都还需要更多的思考与沉淀。
来源:贝多财经
作者:多客
声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只为传递更多信息!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